冯 健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妇产科,上海 201700)
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针对的主要是患者,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关注较少。护士具有职业接触而被感染的潜在危险,职业性危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现就护士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使护士全面认识护理职业中的危害因素,提高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制定有效的防护对策。
据统计,医务人员2%~4%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LV,0.2%~0.5%暴露于HIV。我国目前人口中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人,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一般为3%。艾滋病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性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2]。医护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威胁。
①锐器伤:锐器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李素英[3]等对北京36所医院工作人员3年内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器伤发生率占调查人群的72.13%。在职业分布上护士的利器伤发生率最高,占81.49%,医生占60.05%,医院废物收集人员占20.00%。丁汀等[4]调查结果显示,70%均有不同次数的锐器伤史,据中华护理学会调查,在职一线护士中约90%曾有锐器伤史。由此可见,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②紫外线、臭氧、X射线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到皮肤和眼睛会引起皮肤红斑、角膜炎、结膜炎;吸入高浓度臭氧会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而发生致癌致畸和影响造血系统。③噪音的危害:长期工作在噪音环境中会引起护士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使护士产生头痛、疲劳、焦虑、厌烦的感觉及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下降等,出现躯体化症状。
①化学消毒剂:护士是各种化学消毒剂的直接配置和使用者,长期频繁接触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功能等受损如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头痛、心悸、失眠、胎儿畸形、流产、癌变等。②化疗药物:李雪芬[5]调查结果显示,接触过化疗药物的有105人,占41.18%,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有63人,占接触化疗药物人数的60.00%。操作者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③吸入性麻醉药:特殊科室如手术室、ICU的护理人员,长期接触吸入性麻醉药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的中毒和遗传的影响(包括致突变、致畸和致癌)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症。④抗生素:目前临床护士工作量大部分为输液治疗,护士长期大量接触各种抗生素后可使机体内耐药菌株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大量产生,可影响到护士的听力、视力、胃肠、皮肤等系统,其长期性损害不可预测。
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重担、工作的压力、生活缺乏规律等,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工作的护士其慢性疲劳症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表现出睡眠障碍,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低下。在我国现阶段,对暴露后人群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专门的心理减压机构[6]。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部应定期组织学习标准预防,集中讲解有关标准预防的知识及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原因、环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弥补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欠缺。
①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凡可能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均必须采取标准预防,采取防护措施,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7]。②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a.锐器伤的防护:在操作中应做好自我防护,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处理针头时要注意力集中,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8]。加强锐器伤后的处理和伤情登记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为血液、体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黏膜。如发生皮肤黏膜针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b.其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的科室如监护室、手术室等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铅围裙等防护用品。在床旁摄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在进行臭氧消毒后应开窗通风。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人要离开现场,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眼睛不要直视灯源,消毒后开窗通风。正确使用各种设备,以减少噪音。③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操作时药穿防护服,戴口罩、手套、目镜,有条件的戴面罩[4]。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护理人员怀孕或哺乳期间应该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质、配制方法和正确的操作,要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④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的防护: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培养良好的个人兴趣爱好,多与朋友沟通,适当宣泄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心理疏导[6]。
[1] 伍春兰,杨广清,张翠云,等.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5):2288-2289.
[2] 郑晓澜,邸英如,郭蕾.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3] 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1007-1008.
[4] 丁汀,厉琼,沈莉.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上海护理,2009,9(4):80-83.
[5] 李雪芬.妇产科医院护理人员职业防护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4):317-318.
[6] 马冬梅,周杏仙,王芳.助产士职业暴露调查中低报告现象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328-329.
[7]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5-987.
[8] 孙文静.实习护生针刺伤防护知识了解程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