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治疗体会

2011-02-11 15:16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16期
关键词:房性室上性房室

王 静

(辽阳市中心医院儿科,辽宁 辽阳 1110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相当于一系列房性或交界性过早搏动[1],因其T波和P波常重叠不易辨认,故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可数秒钟,长者数小时或数日。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儿。部分患儿有先天心脏结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三尖瓣下移、纠正型大血管转位、心肌病、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炎。另外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心导管检查及心脏手术后也可引起本症,系儿科心脏急症,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历来源于辽阳市中心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患儿共16例,男9例,女7例,男∶女=1.3∶1,年龄3个月~12岁,年龄最小的65d,最大的12岁;初次发作的12例,反复发作的4例。射频消融治疗后反复发作的1例。并发心肌炎的1例。

1.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诊断标准

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

1.3 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心率180~260次/分,R-R间隔绝对匀齐。QRS波群形态正常。约有半数可见逆行P波。

1.4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入院后给予刺激迷走神经法均无法终止其发作,首先给予普罗帕酮(心律平)1~1.5mg/次,加入5%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转率后停药。个别不能转率的20min后重复上述剂量一次,大部分可以转率。仍不能转率的,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首次剂量37.5µg/kg,以后每次增加37.5µg/kg,直至有效(最大剂量250µg/kg),于1~3s内静脉注射,如无效,间隔5min可重复应用。

2 结 果

4例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1次转率,2例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2次转率,2例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2次未转率后静脉注射普罗帕酮1次转率,6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1次转率,3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2次转率,1例静脉注射普罗帕酮3次转率。

3 讨 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律失常[2],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儿,预激综合征易发生本病。也可见于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及洋地黄中毒。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由疲劳、精神紧张而诱发。小儿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烦躁、气促、汗多、苍白。肢体发冷、拒食、发绀,年长儿诉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可突然终止。发作持续24h以上,常并发心力衰竭,尤其多见于心率超过200次/min以上的婴儿。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主要。本组患儿有4例反复发作,后坚持口服心律平半年,3例偶再发作,经休息及加大口服剂量可终止发作。1例发作频繁,每次发作时间长,于外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仍有反复发作,拟再行射频消融治疗。

PSVT的复律药物颇多,但如何选择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疗效持久及安全的药物治疗PSVT,是临床医师常面临的难题。普罗帕酮是国内最常用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针剂[3],能延长房室结(AVN)快慢径路及旁道的逆向ERP对AVN慢径路、旁道前向ERP有轻度延长作用,从而可有效终止PSVT。ATP主要抑制钙通道[4],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的优点。维拉帕米对AVN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顺向型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疗效好,对旁道无作用,不适用于逆向型AVRT。

目前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包括窦性心动过速(ST)、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扑动(AF)、心房颤动(Af)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间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及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JT)。临床表现为突发骤止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从体表心电图上难以区分异位激动的起源与折返途径,而电生理检查可区分AVNRT、AVRT、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及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AVNRT是最常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约占心动过速的60%~70%。按其折返环路前后向的不同分为“慢-快型”(S-F型)和“快-慢型”(F-S型)。AVRT是由房室旁道和正常传导系统共同参加的折返性快速心律。约占SVT的20%。主要见于W-P-W综合征或隐匿性预激综合征。IART约占SVT的4%~5%。其产生的基础为心房内组织传导性与不应期不均一。其折返环可位于心房内任何部位。SNRT产生的基础为窦房结周围复极不均一,形成单向阻滞。长期以来人们对本型心动过速认识不够,因为其临床表现不突出,发作时间短促。AAT是由于心房的异位自律性增强所引起的心动过速。异常自律性增高引起的SVT还包括JT。

房室折返(AVRT)是胎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5],90%以上婴儿SVT与房室旁道有关,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常发生在胎儿期和婴儿期。60%~90%婴儿SVT于1岁自然消失,但婴儿期自然消失的SVT约30%将在以后复发,主要复发年龄段为4~6岁。与婴幼儿STV相反,如5岁以后初次发作或伴有心脏结构异常,78%的SVT将持续存在,自然消失的概率很小。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JT)是小儿无休止性SVT的最常见类型,好发于3~4岁,为顺传型房室折返伴RP间期>PR间期,较少自然消失,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通常不佳,而射频消融疗效肯定,消融成功率在90%以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婴儿期极为罕见,仅占婴儿SVT的4%,多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能自然消失而需射频消融根治。异位房性心动过速(AT)在儿童STV中较为少见,3岁以下异位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大多有效,3岁以上异位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通常无效,且很少自然消失,因此应早期给予射频消融治疗。

总之对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SVT患儿,可行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折返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

[1]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6.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9-1493.

[3] 伍子琳,顾复生,沈潞华,等.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电生理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0,28(3):162.

[4] 马慧卿,马立芳,何国祥.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0,6(6):24.

[5] 赵武,李奋.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自然史及介入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4):267-271.

猜你喜欢
房性室上性房室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动态心电图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
心电图学系列讲座(十六)
——房室阻滞
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