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养生治病的应用原则

2011-02-11 11:58刘铭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药膳五脏脏腑

刘铭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药膳指的是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的、可以达到养生、防病、治病等目的的特殊形式的一种膳食[1]。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中医药理论是其理论指导,也是中华医学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合点,使人们在品尝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时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养生保健目的,受到越来越多中外人士欢迎[2]。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保健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医药膳的需求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但由于药膳中含有中药药物成分,而药物的性能与功效不尽相同,这是其与一般膳食的根本区别。因此保健和治病的应用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可以想当然或者跟风食用。本文兹对药膳在应用过程中的主要需要遵守的原则进行简要阐述。

1 阴阳平衡

中医药膳是在阴阳平衡的指导下,应用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的原则,使阴阳失调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调整。《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谓“损其有余”主要是针对阴阳偏盛或有余的病证,如果通过辨证后认为患者为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在配制药膳的时候要遵照“热者寒之”的原则,可以采用芦根粥和石膏粥等清泄实热的膳食;如果通过辨证后认为患者为阴寒内盛的实寒证,则配制药膳时要遵照“寒者热之”的原则,可以采用椒面粥和干姜粥等起到温热散寒的效果。所谓“补其不足”,主要被应用于阴阳偏衰等病证,如果患者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在配制药膳时要遵照“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原则,可以采用二冬膏、玉竹粥等达到滋阴的目的;如果通过辨证后认为患者为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在配制药膳时要遵照“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原则,可以采用鹿角胶粥、附片炖狗肉等达到温补阳气的目的。

2 调理五脏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以五脏为中心,如果某一脏出现病变,就会对其他脏腑的功能造成影响。五脏之中,脾胃属土,土爰稼穑,为万物之母,脾胃是后天之本,所有的膳食都要通过脾胃的受纳、运化,才可化为气血对全身进行濡养。所以,药膳的防病治病功能是否可行,实施以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脾胃的功能状态是关键因素。

在脾胃功能良好时,可依据其需要按照不同脏腑特点配制药膳,如同样是咳喘,如果是肺热壅盛的病人,药膳可使用清肺止咳化痰的方法,选择生芦根粥、枇杷叶粥、鱼腥草粥等食用;若肝火上炎、木火刑金的病人,药膳可以用清肝泻火的方法,选择菊花绿茶饮、芹菜粥等食用;如果是肾阴不足、子病犯母而发病者,药膳可以滋补肾阴为主,建议食用天门冬粥、山萸肉粥等。根据脏腑状态或各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灵活变通药膳处方,促进脏腑之间的生理平衡恢复,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病人脾胃功能不好,就必须先调理脾胃再针对病变脏腑安排膳食。对有食滞、消化不良的患者,应先食用神曲末粥、山楂粥等开胃消食;若为湿阻脾胃者,可食用茯苓粥、薏苡粥帮助健脾利湿;对脾胃气虚的患者,可以食用健脾糕、参芪粥等补中益气。待到脾胃功能恢复后,再根据病情特点安排相应的膳食调理。

3 五味协调

无论是药物还是食物,都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可见五味功用不同,对不同的脏腑有着程度不同的亲和力,合理地调配五味就可以达到滋养五脏、强健体魄的效果,而五味过量或者不足,也会导致相应的脏腑功能出现问题,成为疾病发病的根本源泉。如多食辛则气散,多食咸则气坠,多食甘则气积,多食酸则气结,多食苦则气抑。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尤顺天理。”中医药膳据此对五味的偏性进行巧妙的利用,调燮五脏、流通精神全赖酌量五味。

4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中医药膳比较重视个体和时空的差异性,强调根据时令气候条件、地域特点以及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态等不同相应地改变膳食的配制。如春三月,阳气生发,春气通于肝,药膳可选择玫瑰五花糕、菊杏饮等来升散疏肝;夏三月,阳气隆盛,夏气通于心,药膳可选择百合粥、灯心竹叶汤等来清心散热;秋三月,阳气收敛,秋气通于肺,药膳可选择桑菊蜜糕、核桃芝麻糊等润肺滋阴;冬三月,阳气潜藏,冬气通于肾,药膳可选择虫草炖老鸭、鹿茸酒等温补肾阳。地区不同,因气候条件以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病变特点和生理活动也不同,口味也存在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等差异。如同样的阳虚阴盛病证,用扶阳散寒膳食辅助治疗,西北高寒地区可选择大温大热、药效力强的药膳,东南温热地区最好选用微温微热、药效力弱的药膳等,即所谓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中医药膳还应注意同病异膳、异病同膳的问题。如同样的痢疾病人素体或证型不同,所用的膳食也有所区别,属于脾胃湿热的,可食用薏仁粥、马齿苋饮以清热利湿;属于寒湿困脾的,可食用藿香菖蒲粥、姜蒜红糖汤以温化寒湿;属于脾胃虚弱的,可食用益脾饼、白术猪肚粥以益气健脾。如果不同疾病的病人辨证相同,也可用相近的膳食来调养,如某些便血、久痢、子宫脱垂、脱肛的病人都属中气下陷证,均可用参芪蒸鸡、薏苡升麻粥等升提中气[3]。

5 小结

中医药膳具有悠久的历史,著述相当丰富,还拥有简、便、验、廉的配膳方法,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药膳由传统中药和食物配伍组成,必须遵循上述应用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功效,达到强身、防疾、治病的目的。

[1]刘燕平,黄岑汉.中医药膳养生治病应用原则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26(07):1287-1288.

[2]何清湖,潘远根.《中医药膳学》评介[J].药膳食疗研究,2007,16(01):188-189.

[3]刘燕平,黄岑汉.亚健康的中医辨证施膳[J].江西中医药,2008,18(04):103-104.

猜你喜欢
药膳五脏脏腑
荔枝养生药膳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五脏神”学说探析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