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华 李文静 江丽杰
1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迁安 064400)
2河北省玉田县妇幼医院(河北玉田 064100)
中药贴片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方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116例
郭小华1李文静1江丽杰2
1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河北迁安 064400)
2河北省玉田县妇幼医院(河北玉田 064100)
目的 观察中药贴片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方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病毒唑、甲氰咪胍等入液静滴,口服思密达、妈咪爱,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汤治疗,72h后评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贴片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方是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
病毒性肠炎 中药贴片 健脾止泻
小儿病毒性肠炎,属于中医学“泻泄”范畴,西医又称婴幼儿腹泻。四季均可发病,多以秋、冬季为多见,临床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呈水样,伴有不消化的乳食及黏液。我院采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汤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院住院病毒性肠炎患儿228例,诊断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相关标准。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水便,每日5~20次,大便镜检呈阴性或有脂肪球,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116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57例;年龄4~36个月,平均 10.30个月;病程 6~96h,平均13.00h;轻度脱水29例,中度脱水69例,重度脱水18例。对照组112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 55例;年龄 4~34个月,平均 10.28个月;病程 9~99h,平均14.50h;轻度脱水28例,中度脱水68例,重度脱水16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甲氰咪胍等入液静滴,口服思密达、妈咪爱,治疗组加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苓仙健脾止泻汤。中药敷贴方药组成:肉桂、吴茱萸、丁香各等份。研磨生姜汁调成糊状,置神阙穴,外用6cm×6cm大小胶布封贴,每6~8h换药1次,连用3d。苓仙健脾止泻汤组成:茯苓9g,威灵仙6g,炒白术 6g,苍术 6g,车前子 6g,葛根 6g,焦三仙各 6g,炒白芍6g,炙甘草3g,生姜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72h后评效。
1.3 疗效标准[1]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份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未愈:大便次数及水份未改善,或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治愈86例,好转24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94.83%;对照组治愈66例,好转26例,未愈 20例,总有效率82.1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过程中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小儿病毒性肠炎多发于6~24个月小儿,以秋、冬季为甚,四季皆发。中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小儿泄泻病在脾胃,与肾有关;小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色淡不臭,而久泻不止,脾肾阳虚,命门不足,不能温煦,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方中肉桂温中散寒;吴茱萸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丁香温中散寒止痛;生姜汁调成糊状,置神阙,起温中散寒之功。而脐中穴名神阙,意指神气由所出入,是上腹与下腹之间的一座门楼,于此穴进行贴敷,可起到温脾肾的作用,它能斡旋深部气机,通彻上下,温脾补肾,以达止泻的目的。加用口服苓仙健止泻汤,健脾渗湿,消食化滞,利尿止泻。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止泻;威灵仙祛风寒而除湿止泻;苍术、白术健脾除湿、祛风止泻;焦三仙健脾化积导滞;葛根升举脾阳而降浊阴。在以上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用,不会增加患儿的痛苦,且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无不良反应,家长易于接受。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8.
R725.7
B
1004-745X(2011)11-1879-01
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