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东 马培瑾 宋展昭
(解放军第401医院骨一科,山东 青岛 266700)
四肢骨折过去普遍采用普通髓内针及钢板治疗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此治疗方法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且住院时间较长,极易使患者发生肌肉萎缩、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1]。近年发展起来的交锁髓内钉技术是治疗四肢长管骨骨折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对解放军第401医院收治的15例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本组共15例患者,女6 例,男9例,年龄18~53 岁,平均年龄36.35 岁。胫骨骨折4 例,股骨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2 例,肱骨骨折3例,其中1 例为斜形骨折,1 例为多段骨折。顺行髓内钉治疗11 例,逆形髓内钉治疗4 例。骨折类型: 开放骨折11 处,闭合骨折8处。患者手术时间为骨折伤后8h~7d手术,平均( 3.6±2.4) d。
手术进行前,将所有患者进行X 线检查。闭合性四肢骨折的患者,上肢用石膏暂时性的固定,下肢进行骨牵引;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行清创缝合后关闭创口,再给予抗感染治疗,待全身情况稳定,患肢肿胀消退后实施手术[2]。胫骨骨折和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肱骨骨折采用臂丛麻醉。上肢肱骨干骨折于肩峰下作小切口显露肱骨大结节顶部内侧顺行置钉;下肢股骨以骨折为中心大腿作外侧切口,股骨大转子上梨状窝处置钉(顺行交锁髓内钉)或股骨髁间窝处置钉(逆行交锁髓内钉);胫骨骨折在位于胫骨平台中点前缘稍下方恰位于中轴线上的斜坡处置钉。骨折处作前外侧小切口至显露骨折部位,不作骨膜剥离直视下行复位穿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均在C型臂X线机影像导引下进行[3]。
所有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清洁。术后3d 鼓励患者做患肢屈伸锻炼,并逐渐加大活动幅度。患者在术后1 周内,主要以锻炼为主但不能负重,1个月以后逐渐增加负重。术后每隔3个月以及术后超1 年以上的患者要定期进行复诊和复查X 线,骨性愈合后将髓内钉取出。
本组15 例患者跟踪随访1.5~2.0年,全部骨折愈合及骨性愈的时间约为5~10个月。无1例发生延迟愈合、切口感染、内固定失效及骨不连结等并发症,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交锁髓内固定术是在闭合复位骨折下,从骨头近端或远端置入钉固定骨折,用最小的机械强度来克服较大的应力效果,这符合解剖生物力学原理。固定坚强可靠,既能维持一定的强度,又能保护骨折愈后所需生理应力,刺激骨痂生长,避免了偏心固定导致骨板下骨膜的坏死及骨局部血运的破坏,主钉两端均用锁钉固定防止骨折端的短缩和移位,不需外固定,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活动和负重,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髓内钉不需要塑形,插入后肢体力线就能得到有效恢复[4]。此外,骨折部位与髓内钉距离较远,软组织与骨之间没有异物的刺激,使瘢痕增生与粘连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率降低,利于关节活动度和软组织的滑动的恢复。
笔者认为采取小切口直视下手术复位,仅清除骨折端凝血块和软组织,骨膜不被剥离,然后采用交锁钉内固定,不仅避免软组织不被剥离,而且使因剥离而造成的周围血供破坏的频率降低,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骨折断端的血供,促进骨折的愈合。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可防止髓内血供破坏,有利于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率,但有骨折爆裂危险性,断钉率高[5]。扩髓便于髓内钉及交锁钉的置入,但会使皮质内血供减少,感染和骨不连率增高。临床一般选用较小的髓内钉,在后钉尖部将髓内钉置入并无侧偏,为远端锁钉能够顺利锁入创造条件。所以髓的扩与不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选定的,对于闭合性骨折和狭窄部位,髓腔压力造成的髓内血运受损可采用扩髓的方法避免,同时骨痂生长也是通过扩髓产生刺激性物质,使成骨活性物质得以释放,促进骨性愈合,而开放性的、新鲜的骨折则不宜采用扩髓[6]。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无需长时间住院治疗,是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可靠的理想方法[7]。
[1]姜保国,傅中国,张殿英,等.创伤骨科手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2.
[2]田备,黄忠贤.交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52例治疗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20):130.
[3]戴尅戎.交锁髓内钉应用中的几个技术问题[J].临床骨科杂志,2001,4(1):76-77.
[4]劳永生,禤翠玲,林周胜.交锁髓内钉在胫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54.
[5]龙明徕.四肢骨折交锁髓内固定术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124.
[6]程景春,许春雷.四肢骨折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71.
[7]康云秀.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复杂骨折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