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利 邵亚辉
(江苏启东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启东 226200)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体位,我们通常习惯于平卧位。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侧卧位具有很多优势,并在手术中采用侧卧位,用动力髋螺钉成功治疗了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汇报如下。
本组8例,男3例;女5例,年龄在64~78岁,平均年龄7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Evans分类:Ⅰ型 2例 Ⅱ型 3例 Ⅲ型 2例 Ⅳ型 1例。致伤原因均为滑倒扭伤。本组病例手术距受伤时间2~8d平均4d,术中均采用侧卧位,经髋关节外侧入路。术后1周建议患者坐起进行股四头肌舒缩练习。
本组病例均采用连硬外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侧卧位,两下肢之间垫厚枕,使患肢外展。取髋关节外侧切口,依手术需要上下延伸,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充分显露骨折。对抗牵引,外展内旋患肢,将骨折复位,内后侧有明显骨缺损者,予以植骨。骨折复位后,在大粗隆下方,将一枚直径2mm克氏针斜向上击入股骨颈,平行小转子高度,在股骨外侧放置合适角度导向器,向股骨颈内击入一枚导针,闻及导针与股骨头软骨下骨质的碰击声时止,测量导针进入深度以选择合适的粗螺纹钉长度(粗螺纹钉应比此长度短5~10mm)。用阶梯锉沿导针开口,丝攻攻丝后,旋入粗螺纹钉。拔出导针,在股骨干外侧装好套筒钢板,旋入皮质骨螺钉。拔出克氏针,旋紧粗螺纹钉尾部螺帽,在粗螺纹钉上端旋入一枚松质骨螺钉至股骨颈。活动髋关节,关节活动自如后,放置引流,关闭切口。
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短为9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3.6个月。7例患者X线片均显示骨性愈合,随访中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活动良好。1例糖尿病患者随访24个月骨折未愈。
DHS结构坚固,能承受280kg折弯能力,具有滑动和加压双重功能[1],能促进骨折愈合,钉尖不易冒出股骨头[2]。王福权等用滑动加压鹅头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06例后,认为DHS是较好的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钉。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术后髋内翻畸形愈合的病例,分析原因可能与骨质疏松,过早负重和内后侧骨质缺损有关,故应尽可能将小转子或内侧皮质骨靠拢,整合固定[3]。我们以前采用平卧位手术,受视野限制,内侧皮质骨很难复位固定,所以说体位对手术成功非常重要。好的手术体位能够保证患者术中舒适,更好地配合手术,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易于显露病变,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中对神经等重要组织的伤害。譬如:肩部手术,将手术台头侧抬高,可以减低静脉压,减少出血并有利于术中出血的引流;膝关节手术,膝关节屈曲,有利于显露膝关节内病变。桡骨小头后侧入路手术,将前臂旋前位使桡神经远离手术切口,可以避免损伤桡神经[3]。
和平卧位一样,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但术前消毒范围比平卧位大,减少术中手术野再污染的发生率;两下肢之间垫厚枕,术中可以维持患肢外展位;术中可以借患者体质量对抗,帮助牵引复位;术中很容易显露骨折的前后及外侧,全面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后内侧骨折缺损情况,易于将内侧骨块复位并固定,并在骨折缺损处植骨;术中可以很容易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而不必切开股外侧肌,从而减少了术中出血,由于股外侧肌接受来自高位的股神经支配,从后侧肌间隔分开并从骨面剥离股外侧肌,不会损伤股神经,从而不会使后侧部分股外侧肌失去神经的支配,另外,侧窝位比平卧位视野开阔,有利于助手更好地配合手术者操作,平卧位,站在手术者对侧的助手不能很好全面地观察切口而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影响手术进度,延长手术时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发于老年人,手术时间延长会加大手术风险。本组8例患者术中都采用侧卧位,在股外侧肌后缘进入,将股外侧肌从骨面剥离并用拉钩拉向前方,充分显露骨折,术中患者无特殊不适,出血不多,手术视野清楚,复位固定都比较顺利,随访9~24个月,除1例糖尿病患者外均显示骨性愈合,无1例患者发生髋内翻畸形。髋关节无疼痛,活动良好,和平卧位比较,侧卧位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很多优点,笔者提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采用侧卧位。
[1]涂万荣,丁援建,莫树喜,等.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6,9(1):64-65.
[2]吴松清,胡金荣,李忠民,等.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4,10(1):76-77.
[3]苗华,周建生.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