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薇 彭 芳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更为复杂,治疗上也较困难,在外科临床中多见于烧伤、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腹膜炎和绞窄性肠梗阻等,是常见的为重病症[1]。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在我校教学医院内共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23例,现将这些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本组共23例,男 13例,女 10例;年龄在24~72岁,平均 56.7岁。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2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6例,死亡1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例;腹部外伤肠穿孔2例,死亡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8例,死亡 2例;肢体骨折伴感染1例。
本组23例患者中,除了原发病灶的临床表现以外,其休克症状均符合《外科诊疗常规》中有关外科感染休克的诊断标准,发生了体温骤变,发热时伴有寒战;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甚至出现花斑;烦躁不安,神态淡漠;血压降低,脉压减小;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尿量减少。因此确诊为感染性休克。
休克的治疗原则以治本为主,即病因治疗;控制感染,清楚原发病灶,早期进行手术。手术前准备极为重要,主要措施为迅速扩容,纠正酸中毒,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吸氧并留置导尿,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抢救休克要坚持整体观念,各项措施的综合治理对抢救休克而言十分重要。治疗结果,治愈19例(83.6%),死亡4例。
机体遭受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刺激,免疫炎症系统被激活引起全身性炎性反应,结果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等[2-4]。因此,去除病因十分关键,应当尽早手术,清除原发病灶。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不必刻意追求休克稳定再实行手术,否则有延误抢救时机的危险。尽量在2h内进行。当血压有所回升,收缩压接近12kPa或脉压差>4kPa或尿量有明显增加,即可在麻醉师的配合下边抢救休克边手术。手术的原则为简单有效,时间尽可能短,不强求彻底处理病灶。
积极的扩容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焦点,尽快维持有效血容量和平均动脉压,是保证组织和脏器灌注的基础,也是外科感染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2]。扩容的基本方法为先快后慢,先盐后糖,1L晶体液配以1U胶体液,用量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和原心肾功能状况而定。笔者在治疗过程中胶体液多用羟乙基淀粉代血浆,该制品更容易恢复血管内容量和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且在体内维持作用的时间较长,可以很好的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晶体液则多采用平衡液,其有迅速扩容,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环、保护肾功能,纠正低血钠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作用。在扩容时应注意尿量、CVP 或测 PAWP 以指导补液量。扩容治疗要求达到:扩容治疗要求达到:①组织灌注良好:神志清楚、口唇红润、肢端温暖、发绀消失;②收缩压>12kPa(90mmHg)、脉压>4.0kPa;③脉率<100次/min;④尿量>30mL/h;⑤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严重的感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因,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控制感染、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关键,原则是要用得早、用得足,选药要有针对性。
休克时组织缺氧,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酸性物质过多堆积,再加上少尿,代谢性酸中毒非常常见,且发生早,需及时纠正。笔者在抢救休克时采用多静脉通道,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单独使用一条静脉通路滴注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有助于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血管对活性药物反应,防止DIC。
血管活性药物属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强效的血管活性药物,低浓度使用可以提高血压和改善内脏灌注。亦可阿拉明与多巴胺联用,效果更为理想。对于血管痉挛,需要改善微循环灌注,增加回心血量,提高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可以短程、大剂量应用山莨菪碱,起到解除血管及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及内脏血管 ,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减低心脏氧耗的作用。
吸氧可以有效改善血氧浓度,纠正组织细胞缺氧状态。特别是在休克肺的发生时,以高压力、高浓度氧气输入为原则,使高浓度的氧设法进入肺泡,提高肺泡内氧浓度,从而改善血内氧分压。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稳定溶酶体膜,应用原则是早应用、大剂量、短疗程。超生理剂量对缺氧细胞有保护作用,能防止细胞自溶,结合和中和毒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要保证热量供应以纠正负氮平衡,营养支持上笔者倾向于使用TNP,氨基酸等。另外定期输入人体白蛋白可有效地维持胶体渗透压,减少组织间隙的水肿,利于患者的伤口愈合。
[1]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4.
[2]胡蜀丹,外科感染性休克30例治疗体会[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6):50-51.
[3]Fritch SJ,Gossage JR.Optimal management of septic shock Rapid recognition and institution of therapy are crucial[J].Postgrad Med,2002,111(3): 53.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