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风内障病名溯源

2011-02-11 03:00朱晓林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绿风眼科青光眼

朱晓林

五风内障属现代医学青光眼范畴,青光眼是由于病理性高眼压而引起视盘损害和视野缺损,甚至导致失明的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第2位致盲性眼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与Qurgley的资料显示,21世纪初全球已有约7280万青光眼患者,其中670万人失明〔2〕。随着传染性眼病的逐渐控制,青光眼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青光眼的防治研究工作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纵览历代文献,就其病名发展源流进行梳理,以期对五风内障疾病的认识提供帮助。

1 五风内障古代病名演化

青光眼属中医眼科“五风内障”范畴,五风内障即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之总称。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为五风变内障,习称五风内障〔3〕。因发病后瞳神散大,并分别呈现以上颜色,且病势急骤,善变如风,故历代中医眼科医家以“青风”、“绿风”、“乌风”、“黑风”、“黄风”命名,其病性归属内障眼病。对五风内障的认识,文献记载较多的,是对青、绿、黄、黑、乌五风的分别论述,现分述如下。

1.1 绿风内障

早在唐代对绿风内障的认识即初露端倪,如《外台秘要》已有“绿翳青盲”的记载:“如瞳子翳绿色者,名为绿翳青盲”〔4〕。最早论及该病,既认识到该病发作时出现瞳神淡绿的临床特征,又于病名中体现出其致盲特性,而命之为“绿翳青盲”。

绿风内障之病名,首见于北宋王怀隐所辑《太平圣惠方》,书中曰:“治绿风内障,肝肺风热壅滞,见红白黑花,头额偏疼,渐渐昏暗,不见物者。”〔5〕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将此病明确归属为内障眼病,符合现代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并概括出本病病因病机特点,王氏的论述发展和丰富了“绿风内障”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病名亦沿用至今。

宋元时期,《秘传眼科龙木论》对绿风内障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在描述局部体征的同时,对该病全身症状亦加以详细描述,同时,发现此病具有双眼患病的特点,符合现代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书中于“绿风内障”篇中指出:“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痛,眼内痛涩见花,或因呕吐恶心,或因呕逆后,便令一眼先患,然后相牵俱损,目前花生,或红或黑”。

元代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以病因病机立论阐述疾病,书中的“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与本病类似,书中谓:“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不收,都无初渐之次”,符合现代中医学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即暴怒为绿风内障的常见诱因,暴怒致气机疏泄失职,气机阻遏,进而目中玄府闭塞,神水瘀滞而发病。并将此病的预后判断为“此一得永不复治之证也”,〔6〕认识到该病为严重致盲性眼病。

随着对绿风内障疾病了解地不断深化,至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对其有了更为完整、准确的认识,书中对其病因、症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谓:“绿风内障症,瞳神气色浊而不清,其色如黄云笼翠岫,似蓝靛之合藤黄,乃青风变重之证,久则变为黄风”。通过观察瞳神气色变化,判断疾病的发展转化,认识到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并分析其预后为“大凡病到绿风,极为危者,十有九不能治也”〔7〕。

此外,绿风内障尚有其他病名,如绿风(元代《世医得效方》〔8〕)、绿盲(明代《医方类聚》所载《龙树菩萨眼论》〔9〕)、绿风障证(明代《审视瑶函》〔10〕)、绿水灌瞳(明代《一草亭目科全书》〔11〕)、绿水灌珠(《眼科捷径》)、绿水贯瞳人(《石氏眼科应验良方》)、绿风变花(《眼科统秘》)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1.2 青风内障

青风内障病名始见于北宋王怀隐所辑《太平圣惠方》。该书对本病症、治作了简单描述,并认识到其慢性致盲性特点。云:“治青风内障,瞳人虽在,昏暗渐不见物,状如青盲,宜服葳蕤散方”。后世医家多沿用此病名,如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清代《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12〕等。该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至宋元时期,《秘传眼科龙木论》对“青风内障”的阐述更为准确,曰:“此眼初患之时,微有痛涩,头旋脑痛,或眼先见有花无花,瞳人不开不大,渐渐昏暗,或因劳倦,渐加昏重”。元代《世医得效方》中命之为青风,描述其症状曰:“此眼不痛不痒,瞳人俨然如不患者,但微有头旋,及见生花,或劳则转加昏朦”。

明代《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本病瞳神气色作出进一步阐述:“青风内障证,视瞳神内有气色昏朦,如晴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朦日进”。进而指出:“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并阐明其预后为:“病至此亦危矣。不知其危而不救者,盲在旦夕耳。”

1.3 黑风内障

以往教材认为黑风内障之名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据笔者考证,黑风内障之名首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书中载有:“治眼昏暗。瞳仁不分明。成黑风内障。宜服补肾丸方。”最早记载了黑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宋元医家撰著的《秘传眼科龙木论》对该病症状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谓:“此眼初患之时,头旋额角偏痛,连眼睑骨及鼻颊骨时时亦痛。兼眼内痛涩,有黑花来往。先从一眼先患,以后相牵俱损。”与现代对该病的认识较为一致。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眼科》名之为黑风。谓“此眼与绿风候相似,但时时黑花起。”

1.4 乌风内障

对该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外台秘要》,书中曰:“若见黑烟赤光,瞳子黑大者,为乌风。”

以往教材认为乌风内障之名首见于《秘传眼科龙木论》,据笔者考证,乌风内障的病名始见于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书中曰:“治乌风内障。昏暗不见物。宜服羚羊角散方。”最早记载了乌风内障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此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对本病早期症状作了扼要阐述,言“此眼初患之时,不疼不痒,渐渐昏沉,如不患眼人相似。”

元代危亦林在其《世医得效方》中称该病为乌风,描述其症状为“此眼虽痒痛,而头不旋,但渐渐昏暗,如物遮定,全无翳障,或时生花。”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对此疾瞳神气色作出形象描述:“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此后,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称该病为乌风障症,并沿用王氏之说,在上述见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此病之预后:“乌风内障浊如烟,气散膏伤胆肾间,真一既飘精已耗,青囊妙药也徒然。”

清代《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所载之“乌风者,初病亦与绿风之证不异,但头痛而不旋晕,眼前常见乌华,日久瞳变乌带浑红之色。”与现代对该病的认识最为一致,为现代多数医家所认同。

1.5 黄风内障

对黄风内障一病的文献记载出现较晚,宋代《秘传眼科龙木论》在五风变内障中,虽指出五风为“乌绿青风及黑黄”,但对黄风内障的证治并无具体描述。而元代《世医得效方》中所提之黄风,乃指高风雀目内障之晚期,亦非本病。

以往教材认为黄风内障病名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据笔者考证,黄风内障病名始见于明代徐春甫编集的《古今医统大全》,曰:“此证多因胃火太盛,上冲头目。初病痛涩,久则昏花,如雾漫天,红焰黄黄,渐致失明,宜泻胃散、决明散。 ”〔13〕对本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均作了阐述。

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明确指出:“黄风内障证:瞳神一大而色昏浊为黄也,病至此,十无一人可救者。”说明病变到这一阶段,治疗不能挽救视功能,符合现代医学认识。

2 五风内障现代病名研究

对五风内障较早作出全面论述的现代中医眼科学教材,当推由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1985年版《中医眼科学》,书中全面论述了五风内障,并明确指出“青风内障类今之单纯性青光眼,或充血性青光眼之临床前期;绿风内障类今之充血性青光眼;黄风内障为青风内障、绿风内障的晚期改变;黑风内障类今之慢性充血性青光眼;乌风内障类今之并发性青光眼。”〔14〕将中西医病名作出相应对照。其中,“充血性青光眼”一名现已不再采用,而称作“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1996年出版的《中医眼科全书》介绍了绿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三病,并明确指出三者分别类似于西医学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中西医病名作出了界定。

接传红、高健生等研究指出:“青风、绿风、黄风内障分别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驱期、急性期、绝对期,是同一疾病早、中、晚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缓解期、慢性期根据症状表现,亦可归属于青风内障范畴。”青风、绿风、黑风、黄风的命名,除根据瞳神的障翳气色不同外,观察瞳神颜色时,以角膜水肿和晶状体的颜色为背景而命名〔15〕。张殷建、高健生指出:“乌风内障与中、晚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关。”〔16〕

3 结语

综上所述,祖国医学文献中对五风内障疾病的记载,主要是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而命名,因各历史时期医家对疾病认知程度及侧重点不同,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有诸多不同称谓,病名繁杂,但据其症状描述均属现代医学青光眼范畴。对五风内障的认识,文献记载较多的,是对青、绿、黄、黑、乌五风的分别论述;《秘传眼科龙木论》称五风变内障,在“五风变内障”歌诀中提及“乌、绿、青风及黑黄”;直至《证治准绳》详细论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青风—绿风—黄风及乌风,前三者是同一疾病早中晚三个阶段,与后者分属于两类疾病,说明古人对五风内障的认识是属于青光眼这一大类疾病的两个分类。总之,对该病的认识,萌芽于唐代,奠基于宋代,在北宋《太平圣惠方》中首次将“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加以明确区分,完善于明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 等病名,一直沿用至今。通过对该病病名梳理,进一步明确了五风内障的病名演化规律,便于医者临证参阅相关古代文献,加以借鉴。

[1]Foster PJ, Johnson GJ.Glaucoma in China:how big is the problem?[J].Br J Ophthalmol,2001,85(1):1277-1282.

[2]葛 坚.青光眼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华眼科杂志,2000,36(3):192-196

[3]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2-16.

[4]王 焘.外台秘要[M].北京:华夏出版社,1955:563.

[5]王怀隐,陈昭遇.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948.

[6]徐又芳.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66.

[7]王肯堂.证治准绳:眼目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3:111-114;122-123.

[8]危亦林.世医得效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0:555-556.

[9]金礼蒙.医方类聚:第四分册[M].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

[10]傅仁宇.审视瑶函[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216-218.

[11]徐又芳.中医五官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42.

[12]吴 谦.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白话解[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7:10-23.

[13]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81;217.

[14]成都中医学院.中医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10-214.

[15]接传红,高健生,宋剑涛,等.青风、绿风、黄风内障与闭角型青光眼的辨误[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3):178-180.

[16]张殷建,高健生.《证治准绳》对原发性青光眼认识方面的贡献[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4,14(1):40-41.

猜你喜欢
绿风眼科青光眼
眼科诊所、眼科门诊、视光中心的区别
青光眼问答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绿风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中医药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绿风
绿风
青光眼“未病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