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婉丽
(吉林省大安市妇幼保健院,吉林 大安 131300)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疾病,抢救危重患者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实际操作时,由于技术、心理等因素,会导致穿刺尤其是小儿一次成功率降低,甚至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为此,笔者就手部静脉穿刺方法、心理因素在静脉穿刺中的作用和输液反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供临床护士探讨。
传统静脉输液的方法是选择静脉,扎止血带,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嘱患者握拳,使静脉充盈,右手持头皮针从血管一侧先刺入皮肤,再挑起皮肤向前刺入血管。改进的方法是:让患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患者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1],右手食指与拇指前后平行,持头皮针针柄使针头与皮肤呈10°~25°(静脉深浅度与进针角度成正比),从血管正中快速刺入,见回血后,针尾再向下压,使角度小于15°向前送针。
两种方法的区别主要在于是握拳还是采用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这也是其优缺点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①握拳时,指骨与掌骨处于近垂直状态,掌骨关节突出,皮肤紧张,多数静脉处于两骨缝之间的皮下深处,不易摸清和看清。而手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皮肤松弛,血管充盈,显露于皮肤表面,易于穿刺。②由于解剖关系,握拳时手背低于掌骨指关节,穿刺时妨碍进针角度,且穿刺者左手不易握住穿刺者的手,血管不易固定。而手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血管易于固定,护士左手容易握着患者的手且比较灵活。③握拳可影响手指动脉流入及静脉血回流,皮肤紧张压扁静脉影响血管充盈度。不握拳可使流入的动脉血易回流,皮肤松弛,使止血带下端静脉充盈度增加,易于穿刺。④握拳影响护士操作的灵活性,且进针时针头与与皮肤角度大,需要将针头上挑,患者痛苦大,不适于小儿患者,经常使用手背、手背两侧静脉以及长期输液者。而手呈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护士可根据自己选择的穿刺点随时调节,使血管突出于该部位,易于穿刺,患者疼痛轻,甚至有许多患者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已穿刺成功,所用时间短。⑤握拳时血管被拉长约1~2mm,穿刺时若针尖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缩,斜尖斜面有可能部分或小部分脱出血管外,出现输液速度正常,穿刺局部慢渗、胖大等现象。而不握拳少见。
小儿静脉穿刺成功与否,不仅与护士的护理操作技能是否娴熟和精湛有关,还与其心理素质有关。在静脉穿刺过程中,要求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般患儿的血管弹性较好,清晰可见,穿刺时护士决不可掉以轻心,疏忽大意。尤其在为多个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时,患儿的哭闹,家长的催促,难免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急于求成,急躁情绪,对血管不不仔细选择即行穿刺,这时护士往往不经意中穿刺不易成功,给患儿造成不可避免的痛苦。所以做为一名护士,必须端正态度,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情绪稳定、勿急勿操。当为脱水、休克等危重患儿穿刺时,由于循环障碍,患儿的血管较细,不易看见,但无论眼前多么紧张、忙乱,护士必须沉着、冷静,坦然处之,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最佳技能,争取穿刺一次成功。
小儿的静脉血管较细,且多数患儿肥胖,血管看不清楚,有时只能触摸到,加之小儿好动、不配合,自己又想一针见血,又怕一针扎不上。越这样想心情越紧张,穿刺越不易成功。这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畏惧心理,只要我们克服紧张畏俱的心理,鼓起勇气,战胜自我,集中精力,掌握操作要领和穿刺技巧,穿刺均能一次成功。
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在为患儿静脉穿刺治疗时,多次穿刺不成功,家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难免说些抱怨、责怪甚至有损护士自尊心的话来这要求护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充分谅解家长的心情,用温暖的话言化解家长不安的情绪,以诚挚的态度向家长表示歉意。同时不妨让患儿暂时休息一下,自己也尽快调节情绪,寻找一下失败原因,有关自身方面的,还是由于患儿家长的暗示如诉说血管不好扎,埋怨上次护士扎了好几针等等,无形中给护士心理施加压力而造成的。若是前者,护士要正确对待,不可感情用事,抛弃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争取一针见血。若是后者,应不卑不亢,排除干扰,勇于接受挑战,在逆境中锤炼自我,使穿刺技能愈来愈娴熟精湛。
静脉输液时如输液器或液体的无菌和无致热源的处理不当,用药不熟悉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输液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不及时巡回观察,都有可能发生输液反应。轻者出现发冷、发热,重者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做到着装整齐,洗手戴手套。如操作中疑有污染,必须立即予以更换,遇到故障迅速排除。
“三查八对”、“一注意”和“五个准确”是确保安全用药的重要原则,护士在给药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2]。所谓“三查”是指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中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所谓“八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和有效期;“一注意”是指注意服药、注射、处置后的反应;“五个准确”是指将准确的药物,按准确的剂量,用准确的途径,在准确的时间内,准确地发给患者。
输液前除应核对以上项目外,还应检查液体有无沉淀、有无絮状物等。要认真把好液体配置关,液体一律由当班者自己输自己配,不准隔班配置,一次配置使用时间不超过4h(大量输液者除外)。
必须掌握一次排气法,输液管内的空气一定要排净。输液过程中加液体要及时,溶液滴尽前要及时拔针,严防空气进入,以免造成空气栓塞。
青霉素等抗菌药物需现用现配,以免发生药价降低和过敏反应。需要连续24h以上输液者,需要每天更换输液瓶和输液管。多种药物注射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先注射刺激性弱的药物。长期输液者,应从远端小血管开始,轮换交替使用,防止静脉炎发生。若穿刺局部静脉发红、硬、痛,需停止使用此静脉,局部给予热敷或理疗,炎症可很快治愈。
根据医嘱、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使用的药物,合理调整输液的速度,尤其是小儿、老年人以及心脏病、肾病、肺炎、肺水肿、高血压等患者。输液速度应以不超过40滴/min,而对严重脱水和休克需要补液者,可加快输液速度。
输入液体混浊或致热源处理不当,常引起输液反应,多表现为寒战、高热,少数患者可出现心慌、气短、脉搏细弱等。出现后,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置。根据反应轻重可减慢速度,给予保温。如有严重全身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并留原液体化验,必要时注射异丙嗪25~50mg,肾上腺素0.1~1g。
[1] 王晶.老年手背静脉输液护理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和认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34-335.
[2] 龙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