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祥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心卫生院 四川射洪 629200)
腹部手术方式较多,切口类型也较多,需根据病情、病因等,从上腹部到中下腹有多种切口方式,如肝胆手术的右上腹肋缘下切口,右下腹阑尾的麦氏切口,腹股沟疝的斜切口,探查术的上中下腹肌切口;妇科下腹部横切口。随着病人体质增强,抗生素的使用,术后腹部切口下积液,拆开延期愈合逐渐减少,且程度及范围减轻。我院普通外科从2005年至2009年,共出现腹部手术后切口下积液,拆开引流,延期愈合25例,约占同期手术病例的1%,造成的原因较多,现分析其形成原因。
患者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28~79岁,其中28~39岁约6例,40~59岁10例,60~79岁9例,平均40岁,肥胖患者15例,有糖尿病等全身疾病5例,血小板减少3例,营养状况均中等,无贫血因素,右上腹肋缘下切口8例,右侧腹直肌切口12例,右下腹麦氏切口5例,均为皮肤皮下积液,肌层及腹膜前无积液及折开。根据积液部位,切口两角折开15例,中央折开10例,折开1~3cm,平均2cm,脂肪液化折开10例,积液、积血10例,感染化脓折开5例,术后3d发现针眼流液15例,5d积液折开5例,7d拆线后自行裂开5例。
全部出现切口下积液后,均行部份折开,充分挤出积液后并用抗生素纱布条进行换药引流,每日1次,其中换药引流治疗3次后愈合12例,5次换药治愈10例,7次换药愈合3例,最短为术后7d治疗出院,最长为术后2周出院,所有患者均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1周,1周后单纯换药治疗,直到愈合出院,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在6.1mmol/L以下,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无明显出血情况下,未作特殊治疗。
腹部手术切口下积液形成原因较多:有局部因素,也有全身因素及疾病因素,手术者操作等综合因素。局部因素则以缝合、止血操作,局部污染等因素为主,全身原因包括糖尿病、肥胖、血小板减少等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原因。其中脂肪液化10例,均为肥胖患者,其中5例为糖尿病(术后血糖稳定6.1mmol/L以下)为术中皮肤使用电刀、脂肪组织破坏较重,皮肤缝合过密、过紧,局部张力高,血供差,形成脂肪液化。皮下积血则为皮下止血不彻底,血小板减少,术后经清除凝血块,引流3次愈合,皮下积血性液体5例,则为术者缝合皮下时不严密,留有较大腔隙,术后皮下渗血渗液积聚形成。感染化脓后折开病例,则为全腹膜炎病例,均为腹腔感染严重,包括胃肠穿孔、化脓性腹膜炎、阑尾炎;腹腔清洁冲洗、引流、切口碘伏反复冲洗,皮下仍有积液、化脓,与患者腹腔感染严重等因素为主。
为减少患者术后皮下积液折开引流延期愈合,术者术前评估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支持,控制基础疾病,切开时、缝合时应避免组织损伤过多、过重,止血彻底,缝合不留空腔,缝合松紧适度,防止张力过高,影响血液循环,对腹腔感染较重,对切口作清创样处理和缝合,术后活动适度。
[1]曾永明,李威,王懿儒,等.老年人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预防和处理[J].临床医学,1998(8).
[2]何亮家.影响正中剖腹切口裂开的因素[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6(2).
[3] 王英.腹部外科切口感染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0(1).
[4]吴爱玲.难治性癫痫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0(16).
[5]邹烂辉.腹部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09(6).
[6]倪长英.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15).
[7]王丽俊,曾宪琴.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
[8] 薛张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围术期液体治疗的再认识[J].上海医学,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