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设霞 马新桥 王矿山
早期康复治疗是降低脑血管病致残率的关键,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没有发展,就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以防止或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为了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我们对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160例,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1.7岁;脑梗死46例,脑出血34例。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1.1岁;脑梗死48例,脑出血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排除住院时间≥20 d、严重意识障碍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进行药物治疗和护理。康复治疗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发病24 h后),由具有经验的临床护士和康复师实施康复护理措施,具有计划性和整体性,两组在治疗15 d后进行患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1],每位患者于出院时做功能评定。
治疗后 FMA评分,试验组(58.40±16.25),对照组(11.63±9.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8,P<0.01)。
3.1 心理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精神症状常有抑郁、焦虑、恐慌、烦躁、易怒等。据报道,抑郁的发生率为25% ~60%[2],这可能与某些神经递质通路受损有关,也可能与某些部位血流减少所致皮层功能损害有关。本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有13例出现抑郁症,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阻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若只注重脑血管病的治疗和护理,而忽略了抑郁症的治疗和护理,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3]。除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外,心理护理也非常重要。
3.2 基础护理 选择清淡饮食,少食多餐,以每日4餐为宜,多食蔬菜、水果及豆类,尤其多吃富含纤维类青菜,保持大便通畅尤为重要。动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均应予以补充。给予翻身,皮肤按摩,身下垫气圈、海绵圈,保持床铺平整、清洁,预防压疮。指导呼吸肌训练,练习深呼吸,做到有效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对留置尿管的患者,给予持续夹管,定时放尿,以锻炼膀胱壁的收缩功能,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d,用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膀胱冲洗,1次/d,预防泌尿系感染。
3.3 早期康复锻炼 从患者病情平稳(24 h后)进行康复锻炼。训练方法:①上肢功能训练: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维持肌肉长度,防止孪缩→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②口面部功能训练:训练吞咽面部运动,改善呼吸控制→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③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仰卧位转身训练→颈侧曲→从侧卧坐起训练→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④坐位平衡训练: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增加练习的复杂性→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⑤站起与坐下训练;⑥站立平衡训练:双腿负重训练→髋关节对线训练→引发股四头肌收缩→训练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增加难度→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⑦行走训练:站立相的训练→迈步相的训练→行走练习→增加难度→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
在训练中基本按照以上7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可根据患者的恢复适当调整,45 min/次,1次/d,直至试验结束。
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是在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神经生理关于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并且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练习特殊的活动,把中枢神经损坏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再训练的过程,把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心理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多遗留躯体障碍和心理障碍,不仅出现各种临床症状,也导致日常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语言肢体运动障碍和面瘫是患者最为苦恼的症状,也可能是其他健康问题的根源。但躯体功能的改善需要耐心合理的康复锻炼,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障康复训练有效的条件。急性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到了良好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了康复效率。在康复治疗中有18例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通过开展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
[1]方定华,陈小梅,李漪,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0.
[2]王玉莲.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心理评定及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6,10(12):188.
[3]祝晓娟.老年病人卒中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护理研究,2006,9(20):2301.
[4]李海峰,王俊华,等.运动再学习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29(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