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慧 夏洋
浅述中药材对临床疗效与质量的关系
何恩慧 夏洋
中药材;临床疗效;质量
在制药行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由于中药品种存在混乱,加工不规范,保管不善、调配不当等原因,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影响到中医临床疗效。
中药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药物,也是中医治病的最要武器。中药种类繁多,药用部位各不相同,药材的有效成分与生长时间(季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掌握采收的有效时间,即在其含有效成分最多的时候采收,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临床效果。这里就中药质量问题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略加叙述。
近些年来,在改革的商品经济浪潮中,药物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也受到冲击,出现了市场上“药品经销”热[1]。部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进入中药市场行业,致使混乱错用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不法分子也对紧销名贵中药材蓄意伪造假货,以假充真,正品中掺伪,不仅影响临床疗效,甚至伤害人体健康。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一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它的产地、采收、贮存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药物质量。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写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收,与朽木不殊”。李东垣在《用药法象》中说:“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性味不全”,都强调了适时采收中药,直接关系到中医的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用药,历来非常重视使用地道药材。这是因为各种药物在生长、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过程中,都有各自需要的生态条件,即特定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光照、降雨度、湿温度、水质、种群等。某一地域对某一种药物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其疗效强于其他地区的同类药材,成为特定产区的名优正品,即所谓地道货。如青林长白山的人参。广东的阳春砂红,江苏茅山的苍术……。自60年代起。各地大搞易地引种,以弥补药源不足。有些中药材原植物对生态条件要求严格,由于自然环境改变,品种开时退化,所含有效成分也下降,说明药材的产地与质量密切相关。
中药大都是植物药材,各种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根、茎、花、叶、果实各个部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含量也不一样。药性的强弱也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只有选择药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季节采收,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如不掌握采收季节,不到时和季或过时过季采收,不仅影响药物的质量,甚至破坏药源。有的中药原植物需要经过数年的生长周期才能采收入药,如厚朴、黄柏、杜仲以生长15~30年者最佳,丹皮、地骨皮以生长5年以上者为好。中药贮存对质量的影响也很大,保存适宜,药物质量。有效成分就不会丢失散发,药性强疗效高。保存不妥,就会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发,甚至变质。药性减弱,疗效差。
中药材的加工炮制,方法多样,内容丰富。不仅能纯净药材,方例配方,更重要的是起到去毒、块溶、转化等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增强疗效,或改变药物性味,从而适应用药的需求。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也就不同。一种药有多种药效,根据治病时的需要,只能用其某一种效能,经过炮制达到所需要的药性,除去不需要的药性,使中药符合中医用药的理论和质量要求。近年来,中药加工炮制不符合临床要求者甚多。首先,药材的前加工粗糙,该去泥土的未去。尤其是全草类药材最严重,该去核的不去,该去心的未去,皮类附有栓皮,而直接上柜入斗,于是影响配方剂量的准确性。其二,饮片质量不佳,如有的为了切制省力,竞把药材浸泡数日[2]。损失了有效成分。有的随意改薄片为厚片,改厚片为块状。以致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有的不恰当地拼挡,当归的头身尾普遍不分,紫苏叶、苏埂亦不分,起不到“对症下药”的作用。其三,加工炮制不依法,如枳壳、厚朴应炒制不炒制,龟板、鳖甲,未酥透,肉蔻未去油等。有的随意更改炮制工艺。应蒸而煮。饮片炮制不匀。炒制火侯不及或太过,均达不到质量标准,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中药的剂量在临床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药物的称量不注意,以为中药多属植物,性质平和,极少有剧毒之品,在调配一方多剂之时,多采用一戥称之,目测分剂。这样的称量极不准确,而不是实行等量递减法,所以直接影响临床疗效。
总之,中医中药一直是一个整体。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而马兜铃科关木通毒性较大,如混用,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又如广防己误以粉防己使用,过量易产生肾损害。质量不是纯粹或有大量异物的中药材,其中医药理就与中医理论所要求的就不可能相同,这就要求在中药材的种植,收获,加工,炮制,饮片配方,生产,在保证质量和数量,以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20-130.
[2]王云凯.袖珍中医手册.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4-555.
155100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药品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