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双黄连粉针剂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李丽
双黄连粉针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双黄连粉针是临床治疗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的有效药物之一,有广谱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本文根据近期临床及有关文献报道,对双黄连粉针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作了简要介绍。
双黄连粉针是由双花、黄芩、连翘等制成的天然药物注射剂。其主要成分为黄芩苷、绿原酸。具有抗病毒及抗菌双重治疗作用,其抗菌作用有别于其他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目前已成为临床治疗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选取2009年收治的内科感染病例包括上、下呼吸道感染36例,急性胃肠炎24例,急性泌尿系感染6例,急性胆囊炎5例,继发性多重2例,儿科传染病3例。84%为急性发病,16%为慢性病急性发作。93%患者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伴有体温升高,48%患者血常规检查有WBC增高。治疗用药选择静脉用双黄连粉针,以双黄连3 g溶于5%葡萄糖500 m l中静脉点滴,7 d一个疗程。其中多数患者用药3~5 d后体温即可下降,血象复查WBC多有下降。
清热解毒,辛凉解表。用于外感风热,邪在肺卫,热毒内盛,证见发热,微恶风寒或不恶寒,咳嗽气促,咯痰色黄,咽红肿痛;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轻型肺炎。用药期间忌用滋补性中药,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婴幼儿应采用肌肉注射给药;儿童及成人应在肌注给药一小时后,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可改为静脉给药。过敏体质慎用,临床应用双黄连滴速不宜过快,剂量不宜过大,稀释用溶媒不宜过少,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尤应注意。双黄连粉针剂与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等配伍时易产生浑浊或沉淀,请勿配伍使用。双黄连粉针剂一般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滴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如发现药液变深或浑浊、有异物等禁止使用。如出现过敏反应。请马上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等抗过敏药物及硫酸阿托品等解痉药物进行解救。
双黄连制剂在皮肤反应中,以荨麻疹为最多。患者感头晕,皮肤局部出现瘙痒、灼热,虽即颈部皮肤出现潮红,并向全身蔓延,并出现淡红色风团伴痱子样皮疹。口服抗过敏药物后,次日症状消失,再次静注双黄连粉针,则再次出现以上症状,停药后此症状消失。双黄连制剂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会导致休克,以致死亡,如汤启勋报告1例2.5岁男患儿因发热、咳嗽,用双黄连粉针1.2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静脉滴注,30滴/min,5 min后患儿突发呼吸困难、紫绀、血压下降,很快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2]。因喉头水肿、脑水肿,经抗过敏性休克程序抢救无效死亡。双黄连粉针的不良反应多集中于变态反应,其发生原因是由于双黄连中含有绿原酸这种抗原,对机体有致敏作用,而双黄连中另一些成分又具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的作用,从而对抗产生的变态反应。也有人认为双黄连制剂中含有的杂质是主要致敏原,因此,提醒临床应严格按推荐的60mg/(kg·d)计量使用,尽量避免超剂量,对于特异体质应当从小剂量开始,待机体适应之后,再逐步增加剂量。如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抗感染是内科的常用治疗方法。随着抗生素药物的长期应用,档次越来越高,用量越来越多,为抗感染提供了有力武器,临床上也救治了很多患者。但同时,对一些非细菌性感染者,一些对抗生素过敏或耐药者,一些已有肝肾功能有问题而不宜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一些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而产生双重感染者,缺乏一种替代或协同抗生素的药物。
中医对内科急性感染的认识多属热性病范畴,病因多责之内外感温热之邪或内蕴湿热之毒。针对病因,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主,利温化瘀为辅,每可使沉疴顿起,诸症遂除,盖因药中其症也。清势解毒类中药文献收录品种繁多,然应用之广,疗效之著似当有推双花、连翘。二者作为药对被历代医家频频用于复方的习惯沿袭至今,足见其疗效屡试不衰。此番联手为君,再着黄芩为臣。寓意独具匠心;三者同为清热解毒之要药。性味寒凉;双花兼有宣散升浮之长,连翘并备消肿散瘀之效,黄芩更具利湿之止血之功。联袂应用可表里双解,气血两清。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双黄连的有效成份分别为绿原酸、连翘酸和黄芩甙,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a-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自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产碱杆菌,宋内-志贺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儿种细菌皆有抑制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的抑菌作用更强。对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以此可解释临床上对多种病原体感染均有显效。
[1]李文杰.双黄连针剂与抗生素药物配伍研究概况.药学实践杂志,2001,06.
[2]李凡,易世红,赵春艳,等.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中草药,2002,01.
154007 黑龙江佳木斯市肿瘤(结核)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