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花 ,吴立君 ,杨井坤 ,谢晓峰 ,张子群
(1.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 双城 150111;2.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010年5月,黑龙江省双城市某乡先后有3位畜主来我院对其所养的5头犊牛发病情况进行就诊。通过询问得知,这几头犊牛基本都是刚出生半个月左右。病犊发热,精神沉郁或昏迷。间有腹泻,有2头死前发生腹泻,并有明显的脖颈扭转现象。另外2头犊牛发病初期排出黄色粥样粪便,后期排灰白色水样粪便,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血块和泡沫,酸臭,肛门失禁。当地兽医对其注射黄芪多糖、替米考星及青链霉素等进行治疗,效果不明显。我们通过对其尸体剖检、粪便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犊牛大肠杆菌病。经临床强力霉素、杆菌肽和恩诺沙星治疗,同时调整胃肠机能,1周后这2头犊牛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1 临床剖检诊断
死亡的犊牛,剖检可见尸体消瘦,黏膜苍白,眼眶下陷,肛门、尾部及后肢被稀粪污染。真胃内有大量的凝乳块,黏膜充血、红肿,并覆有胶状黏液,胃皱褶有点状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小肠黏膜充血,在皱褶部有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直肠也可见此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和肾脏苍白,间或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粘稠、暗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
1.2 实验室诊断
1.2.1 材料准备 双料乳糖胆盐、EC肉汤、伊红美蓝琼脂(EMB)、灭菌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恒温箱、水浴锅、天平、显微镜、温度计、灭菌平皿(直径90mm)、试管、广口瓶或三角瓶、移液管、载玻片、接种针、玻璃珠(直径约5mm)、酒精灯、试管架等。
1.2.2 粪便样品稀释 (1)以无菌操作将粪样25 g放于盛有225 mL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三角瓶内,经充分振摇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2)用l mL灭菌移液管吸取1:10稀释液l mL,注入盛有9 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振摇混匀,制成1:100的稀释液。(3)另取l mL灭菌移液管,按上项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1次,换用1支l mL灭菌吸量管。
1.2.3 发酵试验 根据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我们选择10倍、100倍、1000倍3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分别接种于3个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 l.5 mL。置于(36± l)℃温箱内,培养(24± 2)h。对于不产气的废弃,产气的再进行下一步试验。
1.2.4 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18~24 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和证实试验。
1.2.5 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l~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用另一半菌落接种乳糖复发酵管,置于(36±l)℃恒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
1.2.6 实验结果 乳糖发酵试验10倍、100倍稀释的发酵管各有1管产气,1000倍稀释的有2管产气;接种于伊红美蓝琼脂平板,菌落紫黑色并有金属光泽;显微镜检查,可见中等大小的杆菌,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再接种乳糖复发酵管都出现大量气体,即可确诊为大肠菌群阳性。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再结合实验室诊断即可确诊。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和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3.1 抗菌
发病后及时治疗,可内服高锰酸钾水,每次4~8 g,配成0.5%水溶液灌服,2~3次/d。或用经药敏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土霉素、链霉素、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恩诺沙星、磺胺咪等。
3.2 补液
根据病犊牛脱水程度可适当补液。当犊牛有食欲或能自吮时,可给予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加常水1000 mL),让犊牛自由饮用。不能自吮时,可用6%低分子右旋糖酐、生理盐水、5%葡萄糖、5%碳酸氢钠各250 mL,氢化考的松100 mg,维生素C 10 mL,混溶后给犊牛1次静脉注射。补液速度宜慢。重病犊牛也可输全血治疗,选择病犊牛的母牛血液,用2.5%枸橼酸钠50 mL加全血450 mL混合后1次静脉注射。
3.3 调节胃肠机能
可用乳酸2 g、鱼石脂20 g、加水90 mL调匀,每次灌服5 mL,2~3次/d。也可内服保护剂和吸附剂,如次硝酸铋5~10 g、白陶土50~100 g、活性炭10~20 g等,以保护肠黏膜,减少毒素吸收,促进早日康复。有的用复方新诺明,按0.06 g/kg,乳酸菌素片5~10片、食母生5~10片,混合后1次内服,2次/d,连用2~3 d,疗效良好。
3.4 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
当犊牛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停止应用抗菌药,内服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生态制剂。例如,促菌生6~12片,配合乳酶生5~10片,2次/d;或康复生1~2包,2次/d;或其他乳杆菌制剂。
4.1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主要侵害幼畜禽及人的一种传染病。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当时被认为是肠道的一种正常菌群。直到20世纪中叶,才发现有一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犊牛大肠杆菌病是初生犊牛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致死率极高。常见的血清型主要是 O78,其次是 O101、O9 、O8、O111、O115、O15、O26等。
4.2 本病多发于冬春舍饲期间,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主要见于生后10日龄左右的犊牛,年龄较大者少见。犊牛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子宫内感染和脐带感染发病。凡能降低犊牛机体抵抗力的因素都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如母牛体质瘦弱,饲料中蛋白质供应不足或维生素缺乏,厩舍阴冷潮湿,犊牛未吮食初乳或哺乳不及时等。
4.3 本病潜伏期很短,仅数小时。在临床上常见有3种类型,如败血型、肠毒血型、白痢型。败血型常于出现症状后数小时至1 d内死亡,有的未出现明显症状即死亡,可在血液和脏器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肠毒血型较少见,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可见到神经症状,死前多发生腹泻;白痢型病初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出现下痢后体温降至正常。初期排出黄色粥样粪便,后期排灰白色水样粪便,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血块和泡沫,酸臭,肛门失禁,及时治疗,一般可治愈,但发育缓慢。
4.4 犊牛发病后要及时诊断、治疗,常用痢菌净、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盐酸四环素、杆菌肽、恩诺沙星等。另外要注意调整胃肠机能,防止酸中毒。
4.5 为预防本病,减少对犊牛的危害,在冬春寒冷季节,圈舍注意保温,给母牛补充营养。母牛分娩前后,对圈舍要彻底清扫消毒。犊牛出生后要尽早哺乳,可防止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