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悦,杉本一男,程为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中风后遗症中情志障碍主要表现为强哭或强笑,多与颞额区、海马区等部位损伤有直接关系,是一种难以随意控制的异常情绪表达。患者在多数时间内情绪基本正常,但在极轻微或不相关的诱因下,出现无法预期的、不能自主控制与调节的哭笑,每次发作的表现较刻板或固定,不能反映患者当时的情绪,数分钟后恢复至基础情绪状态。
程氏头项部针法是程为平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他将头项部分为额、顶、颞、枕、项等5个区域。在头部分区进行丛刺加强了单位面积的刺激量,激发了局部经络经气的运行,使作用于头皮的刺激传导到皮质区,促发被抑制的神经元觉醒,整合大脑皮层的电生理机能,促进并改善损伤神经细胞的生物场的能量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双侧足阳明胃经之头维穴连线与前发际围成的区域称为上额区。以双侧足阳明胃经之头维穴后移1.0寸作为前两点,顶骨结节作为后两点,四点围成的区域称顶区。在上额区、顶区选取百会、上星、囟会、前顶、神庭及双侧曲差、本神、头维穴进行针刺称额顶区倒丁字丛刺法。
额顶区对应大脑额叶,其主要机能有运动机能、智力与情感及言语机能,可调控记忆、认知、情绪等精神活动,针刺对应该区域的腧穴可刺激额叶表面的头皮层,兴奋额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总督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为阳脉之海,对各经脉、脏腑疾病均有调整作用。且与脑、脊髓关系相当密切,历代医家素有“脑为元神之府”、“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神庭穴属督脉腧穴,又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交会穴,具有安神定志、醒脑开窍的功效。百会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及足厥阴肝经之会,位居头之巅顶,为百脉聚会之所。百会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不仅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益气固脱、醒脑开窍。上星、囟会、前顶亦属于督脉穴,可升清降浊、安神醒脑。与百会穴共奏调节阴阳、益精填髓之功。本神穴位于神庭穴旁开3寸,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之处,内为脑神之所居,主治与神志有关的病症[2]。曲差、头维分别在神庭穴旁开1.5寸和4.5寸,加强对额叶的刺激。故应用额顶区倒丁字丛刺法治疗该病。
张某,女,59岁,双城市人,初诊于2010年9月16日。主诉:间断性强笑伴尿失禁半年余。现病史:该患半年前患脑梗塞,曾在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静点改善血液循环药、营养神经药后,左侧半身活动不利症状好转,但留有强笑症及尿失禁。现和他人聊及病情时出现不自主大笑而后出现遗尿,每天发作数次。经多方寻医,服用中药汤剂,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百会等穴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寻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查体:左眼睑闭合无力,左口角下垂,伸舌左偏,痛温觉对称存在,双手Rossolimo、Hoffmann阴性,右掌颌反射阳性,肌力5级,舌暗红瘀斑少苔,脉弦涩。检查:自带头MRI示右基底节半卵圆区散在长T1长T2(2010年3月5日)。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强笑症,遗尿症。中医辨证:阴虚血瘀,脑神失用,肾气不固。西医诊断:脑梗塞,强笑症,尿失禁。处方:额顶区倒丁字丛刺法配通里、太溪、迎香、地仓、中极、气海、关元。每次留针40 min,留针20 min时行针刺平补平泻法1次,每秒均匀捻转3转,每穴行针15 s。治疗1周后左口角下垂症状稍好转,左眼睑闭合能力较前改善,其他症状未见好转。治疗10天后左口角下垂、左眼睑闭合能力均明显好转,尿失禁出现频数明显减少,未出现强笑症状。共治疗14天,上述症状消失。治疗后1个月随诊,未见复发。
衣某,女,54岁,哈尔滨市人,初诊于2010年10月7日。主诉:强哭、左半身活动不利20余天。现病史:患者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半身活动不利伴麻木,强哭,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降纤、抗凝、神经营养等对症治疗后,左半身活动不利,喜哭,易激动,饮水呛咳。既往史:脑梗塞3年,高血压病6年。查体:Bp:170/100 mmHg,双眼球转动灵活,痛温觉对称存在,双手Rossolimo、Hoffmann阴性,左半身肌力3级,双掌颌反射阳性,咽反射减弱,下颌反射阳性,伸舌左偏,舌暗苔黄白厚,脉弦略数。检查:MRI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干和半卵圆区基底节多发散在长T1长T2,侧脑室旁白质疏松。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肝肾阴虚,湿热阻窍,清空失养。西医诊断:多发脑梗塞,脑白质脱髓鞘病,高血压2级高危。处方:额顶区倒丁字丛刺法配神门、尺泽、曲池、外关、合谷、髀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廉泉、外金津、外玉液。每次留针40 min,留针20 min时行针刺平补平泻法1次,每秒均匀捻转3转,每穴行针15 s。治疗第5次吞咽功能及左半身活动不利症状较前好转,强哭次数减少。治疗3周后,强哭症状消失,吞咽由半流食逐渐可饮水,呛咳基本消失,左半身活动不利明显好转,左半身肌力4级强。后巩固治疗1周。1个月后随诊,未出现强哭及饮水呛咳症状。
中医学认为强哭强笑之病位主要在脑和心,脑为元神之府,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舍神,心气成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调经论》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肺在志为悲”,故强哭与肺脏气机失调有一定关系。
案一,针刺迎香改善其鼻唇沟变浅,针刺地仓上提口角。而中极、气海、关元可补肾固本,调理膀胱气机,增强膀胱对尿的约束力,以治疗患者的尿失禁症状。笑为心之志,心主喜,喜笑出于心,心火旺,故症见喜笑无常。通里为手少阴心经络穴,能宣通心气、清心开窍,治其络脉病证,具有清心安神、利舌和营之功。脑为髓之海,太溪为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足少阴经之原穴,针刺太溪可以滋阴益肾、填精益髓。故针刺通里、太溪来辅助额顶区腧穴治疗强哭症。
案二,针刺曲池、外关、合谷、髀关、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疏通肢体经络。血海可以益气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又起到了滋补肝肾的作用。神门属于少阴心经之原穴,有调畅神志、宁心安神功效。《玉龙经》:“神门能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悲为肺之志,肺主悲,悲伤出于肺,肺脏气机失调,故症见善悲欲哭。尺泽为手太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应用上法治疗,两患者均得到理想疗效。
[1]程为平,原田俊英,王庆武,等.头部分区丛刺法的特点及临床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10):36-37
[2]姚舜,姚凤祯.电针额区腧穴治疗中风后焦虑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