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聂冬秀*
正是夏菇上市时节,在铜鼓县的近2000个菇棚里,菇农们正忙着香菇管理和采摘;来自四面八方的经销商,把收购到的鲜菇一车车发往广州、上海、深圳、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其中部分等级菇,通过外商转口日本、美国……铜鼓县充分发挥资源、气候等比较优势,着力做大做强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发展反季节地埋香菇900多万袋,可实现产值2250万元,从事香菇生产的2万多农民人均可增收1000元。
铜鼓县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全县“十大重点项目工程”,实行县级领导负责制,制定了《关于加快鲜菇出口基地建设的意见》,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坚持“政府引导、农户主导、宏观调控、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以小基地建设为重点,实行总体规划,重点推进。同时,着力培育香菇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进江西兴旺远泰菇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户从事出口及内销的县外鲜菇经销商落户该县,培植了以众发合作社为代表的本地流通大户10户,并积极组建跨区域的香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惠农菇业产销互助社,为菇农提供有效的市场服务。此外,铜鼓县还采取简化审批手续、加大资金扶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物价监管、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扶持、规范这一新兴产业,确保健康发展。
在优惠政策的推动、典型示范的带动和丰厚效益的驱动下,短短几年时间,香菇生产扩展到全县的5个乡镇30余个村,基本形成以永宁镇、排埠镇、温泉镇、大段镇等4大基地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态势,一大批种植专业乡(镇)、专业村和种植大户脱颖而出,全县生产100万袋以上香菇的乡镇有3个,20万袋以上的村10个,种植1万袋以上的农户达100余户。该县产业化运作带动了食用菌产业的“三级跳”,从2001年的180万袋、2002年的204万袋发展到了现在900多万袋,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反季节鲜菇出口基地,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大中城市,等级外贸菇供不应求。目前,该产业已基本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顶梁柱”。
食用菌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短、平、快”项目,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自然界有大型真菌3800-4000种,其中食用菌约2000种。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已超过40多种。食用菌对观代人的诱惑,不仅仅在于它色香俱佳,老幼皆宜,更重要它是安全、优质、保健、无污染、高营养的天然绿色食品,已被国际公认为是绿色食品中的珍宝。因此,铜鼓县开发食用菌产业有很大潜力。
铜鼓县栽培食用菌的历史悠久,把食用菌列为重点项目。目前,县委提出“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县”的总体目标和“一纲九目”的发展思路,给铜鼓县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铜鼓县种类单一,品种老化,科技含量低,呈无序状生产。但是,县委、县政府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安排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积极争取食用菌开发项目,建立健全食用菌开发和科研机构,引导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培育高产、抗杂的优质品种,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食用菌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之一,该项目投资省、见效快、消耗低、产出大、效益好。铜鼓县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修河上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食用菌种类和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较多,适宜各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如在大田的生态条件下,一年生产六茬,每667m2地一年可产菇(耳)24000千克,年产值51000元,纯盈利27000元,是当地蔬菜生产效益的10倍;庭院经济栽培面积66.7m2,年产鲜菇(耳)2433.08千克,年产值5118.08元,年利润2743.66元,一个五口之家,人均收入548.67元。由此说明,发展食用菌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如果有效地整合食用菌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科技开发机构,引导和开发食用菌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人们生产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用菌保健食品。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而且还能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据有关专家预言,食用菌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食品之一。这给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国际市场。专家预计,2012年我国食用菌鲜品总产量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出口创汇近8亿美元,2015年将出口创汇约9亿美元。可见,在我市发展食用菌产业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