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大华 靳凤霞
无公害三樱椒病毒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
撰文/李大华 靳凤霞*
三樱椒又名朝天椒,是一种辣味强、植株紧凑、椒果向上生长的簇生型小辣椒;是我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但在辣椒栽培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极易感染病毒病。据调查,其发病率一般在30%以上,严重时高达90%,甚至绝收。近年来,随着病毒病这一毁灭性病害的严重发生,我县辣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下降。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现将其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三樱椒病毒病田间典型症状主要有两种:一是心叶枯死,田间症状表现为叶片或果实初期出现褐色斑,后期发展为坏死斑,心叶枯死,造成顶枯;二是茎上有浓绿短条斑,落叶、落花、落果。经鉴定,第一种症状的病株有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危害所致;第二种症状的病株为辣椒脉斑驳病毒(PVNV)侵染危害所致。
2.1 传播途径:一是由介体传播,主要以田间中的各种蚜虫、螨类等为介体传播病毒。其中以有翅蚜的传播最广;它们的发生量与迁飞期可以直接影响辣椒病毒病流行的范围、程度和时间。二是由非介体传播,即通过种子和病残体带毒传播。另外,接触传染也是一种非介体传播方式,即生产、移栽、整枝、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给植株造成微伤口,病毒就通过这些微伤口侵染植株。
2.2 环境、气候条件与发病关系:据调查,露地栽培、移栽早的椒地发病重;土质差、未浇水的椒地发病重。同时,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有利于病毒病发生。此外,椒农进行农事操作时,易造成人为传毒;椒农自己留种参差不齐,造成种子带毒率高,有利于发病。
实践证明,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防治三樱椒病毒病应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
3.1 播前进行种子消毒。椒农留种应选取不发病植株、且形状好的果实留种。在播种前一定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可用45-50℃热水浸种20min,然后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进行多次清水冲洗后催芽,提高发芽率,同时可杀灭种子表面病菌。
3.2 防虫网室育苗。搭建防虫网棚,并在棚内建育苗床。当苗床上苗长至4片真叶时,移栽到棚内营养钵进行管理。当钵内苗长到9片真叶时,可移到大田栽培。
3.3 合理密植。据调查,椒农每667m2习惯种植1200株以上,植株开花结果时,行间过密,不利于施肥和采摘,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同时易造成蚜虫和农事操作时病毒传播。实践证明,三樱椒一般种植密度以每667m2700-800株为宜。
3.4 田间栽培管理。一是选择排灌设施良好、土质肥沃的非茄科作物连作。在生产上实行三樱椒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可有效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二是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合理搭配,且忌偏施氮肥,增加有机液肥和生物肥的应用。如在生长初期喷施奥普尔有机矿化活性液肥500倍液或金田宝氨基酸有机复合液肥400倍液;在苗期和开花期喷施1%硫酸锌溶液2次。同时在各个生长期喷施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1.6%胺鲜酯AS 500倍液等均可有效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理椒地、铲除田间杂草,对严重病株拔出销毁,并用肥皂水洗手。三是采用地膜和遮阳网,用黑色或银灰色地膜覆盖;其中银灰色地膜对蚜虫有很强的驱避作用;同时栽培地覆盖45%-65%遮阳网,有利于植株生长,并有较好的防病作用。
3.5 化学防治
3.5.1 防治蚜虫、螨类等传播介体。从苗期开始,每隔15d喷施3%啶虫脒EC2000倍液或10%吡虫啉WP1500倍液,4.5%高效氯氢菊酯EC1500倍液等,均可迅速控制蚜虫;防治螨类可采用8%阿维.哒螨灵EC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EC1500倍液等。喷药时叶片正、背面必需喷均匀;同时要对苗床和椒地四周杂草进行喷药,防止带毒传播介体田间传毒,加重病害发生。
3.5.2 发病初期化学防治。每天查看椒田,当椒田出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喷施40%吗啉胍.羟烯腺.烯腺SP7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铜SP800倍液或3.85%三氮唑核苷.铜.锌EW600倍液,在药剂中加入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连续喷施多次(隔10d 喷1次),可有效控制病毒病的扩散和蔓延。
河南省范县农业局植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