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蓓 ,李碧莹 ,陈 莹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中心卫生院,浙江 宁波 315171;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茅山卫生院,浙江 宁波 315193)
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也是儿科门急诊常见急症之一,儿童期患病率约为3% ~4%[1],一般预后良好。但其复发率高,且发作突然、表现“可怕”,易引起患儿家长恐惧和惊慌。笔者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预防小儿热性惊厥25例,并与服用地西泮预防进行对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所在社区附近居住的25例患儿,符合以下条件:曾经发生过1次及以上的热性惊厥,且有复发倾向者;能够随时获得随访且家长愿意接受本院随访的;临床表现符合1983年全国小儿神经病学术会议专题讨论会《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2]中的相关标准;排除了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及其他特异性疾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性疾病、颅脑损伤、颅脑占位等。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小9个月,最大6岁,平均(2.6±1.2)岁;发热病因多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对入选患儿家长先做好健康保健教育,并告知热性惊厥的特点和一般性防治知识,在下次发热病(如感冒)开始时即可在家或医院服用安宫牛黄丸,6月~1岁每次1/6丸,1~3岁每次1/4丸,4~6岁每次1/2丸口服,每天1次,连服2~3 d;如同一患儿因各种病因再次出现发热时,则将安宫牛黄丸改用地西泮1 mg/(kg·d),分3次口服,连服2~3 d。如此轮流执行至患儿满6周岁后停止。所有患儿发热时其他治疗遵循一般常规处理,如给予物理降温、抗感染(除外清开灵制剂,因清开灵与安宫牛黄丸成分相似)、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抽搐发作时立即给予水合氯醛灌肠或地西泮静脉注射。将服用安宫牛黄丸的那次发病过程归入治疗组,服用地西泮片的那次发病过程归入对照组,观察患儿发热期间惊厥的发生次数和惊厥的持续时间。
应用SPSS13.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治疗组随访期间共记录发热296例次,其中出现惊厥7例次;对照组共记录发热288例次,出现惊厥17例次。两者惊厥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4,P < 0.05)。惊厥平均持续时间治疗组为(3.91 ±1.14)min,对照组为(6.74 ±2.2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2.621,P <0.01)。
对于大多数单纯性热性惊厥,一般仅针对原发病处理即可,无需特殊处理。但由于相当部分患儿在今后发热时会多次出现热性惊厥发作,且少数患儿热性惊厥呈不典型或表现为复杂性热性惊厥,因而在患儿发热时常引起家长和诊治医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有学者认为,热性惊厥尤其是复杂性热性惊厥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使患儿以后发展为癫痫的危险性增大,并且会对远期学习记忆造成影响[3]。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热性惊厥,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文献主张对复发倾向的热性惊厥患儿采用临时口服地西泮预防的方法[4],但仍有一些患儿未能得到很好控制。安宫牛黄丸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具有“芳香化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的功效,主治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小儿惊风等症;方中牛黄清心凉肝、豁痰开窍、息风止痉,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定惊,麝香芳香开窍、通络提神,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冰片、郁金通窍醒神,朱砂、珍珠镇心安神、定惊止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此药对多种病因所致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5]。
本组观察资料显示,安宫牛黄丸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方面,无论是惊厥发作次数还是发作持续时间,均比地西泮更胜一筹。但由于安宫牛黄丸中所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使用时须加以注意。对于发热频繁患儿,可与地西泮交替应用。
[1]唐红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高热惊厥8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1):58.
[2]林 庆.关于高热惊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全国小儿神经病学专题讨论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4,22(2):10.
[3]袁 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1.
[4]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02.
[5]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编委会.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