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桂芬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后期常导致关节破坏,使患者工作和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对13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中医内科治疗中进行全面护理,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2009年8月至2011年2月,我科共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135例,男57例,女78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5个月~18年。平均病程5年10个月。以中医的辨证角度可分为以下几型:风寒湿阻型(45例)、痰瘀互结型(22例)、风湿热郁型(25例)、肝肾阴虚型(43例)。
2.1 风寒湿阻型 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四肢关节肿胀疼痛,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皮肤不红,触之不热,此型患者多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等。
辨证护理对策:注意防寒、保暖,安排患者在病区的南面,阳光可照射之处,此型患者以舒展关节、促进气血运行为主。局部采用中药薰蒸、通络宝(风痛散),以驱风散寒。西医护理上,早期减少活动量,卧床休息,肌肉松弛有轻度的止痛作用,加强对患者的知识宣教,强调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促进早日康复;饮食上宜适当进食辛温发散食物,可用葱、姜、胡椒等做佐料,食后盖被取微汗,使风寒湿邪从汗而解。
2.2 痰瘀互结型 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关节肿大,疼痛固定,屈伸部分受限,部分患者有昼轻夜重的规律,此型患者多见于舌紫暗,苔白腻,脉细等。
辨证护理对策:病室宜干燥,注间防湿保暖,局部用针灸、艾灸、TDP灯照射,尤其是采用针灸后活动,可明显改善关节功能。对卧床患者护士应帮助其每日进行1~2次主动加被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关节伸展、屈曲活动,保持关节活动的功能。中药汤剂以活血化瘀,疏通经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以祛痰散结,温通经络。
2.3 风湿热郁型 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关节红肿疼痛,按之痛甚,口渴、发热,舌脉表现多见有舌质红,苔黄腻,脉数等。
辨证护理对策:此型多为风湿活动期,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室保持空气清新,患者卧床休息,同时注意体位及姿势,可采用短时间的自动法,使关节休息减轻炎症。中药汤剂采用清热祛湿通络,采用消炎、解热镇痛,使患者出汗退热。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不宜采用酒精降温,以防汗腺闭塞;饮食上可服苡仁、冬瓜、赤小豆粥,忌食油炸及辛辣食物[1]。
2.4 肝肾阴虚型 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关节肿胀不利,头晕、腰膝酸软,舌脉表现多见有舌红苔少,脉细等。此型患者多属中晚期,一般病情较长,活动受阻,生活上需要别人照顾,思想负担较重,情绪焦虑悲观。
辨证护理对策:护理上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生活上给予细致的照顾,局部用热敷、理疗、按摩等以增进局部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卧位时应保持患肢功能位,以免长期卧床后形成畸形。患者按动静结合的原则,适当在床上进行各种运动,如股四头肌舒缩,举腿活动,以逐渐增加不疲劳为原则,中药汤剂宜温服,病室宜温暖忌寒冷潮湿,饮食上忌食寒凉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可常服枸杞子粥等。
通过对135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中医内科的辨证的护理,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可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我科采用中医辨证的护理方法,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辨证,具体患者具体护理,同病异护或异病同护,注意局部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结合中医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护理手段,对提高疗效和促进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1]李美杏,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关节疼痛的门诊中西医护理.全科护理,2011(14):1239-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