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萍 鞠萍
大黄的临床应用
任萍 鞠萍
大黄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大黄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曾有报道2例老年患者因长期服用(2年)大黄苏打片,15~21片/d,引起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下降到5~5.6 g,当减少用药量并补充铁等维生素C后恢复正常。通过炭末在肠道内转运时间和排泄时间研究以及肠道内水分测定等证明,大黄作用部位在大肠,是一种大肠性致泻剂,而铁主要在大肠中吸收,认为导缺致铁的原因可能为,大黄导泻作用干扰了铁的吸收;大黄鞣酸可能与Fe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妨碍了吸收;苏打中和了胃酸;干扰了铁与维生素C螯合,妨碍了铁的吸收。还有报道1例哮喘患者服大黄苏打4片后,出现皮肤痒疹、红斑,哮喘加重,经斑贴试验证实为大黄致敏。
2.1 泻下作用 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 h排出稀便。
2.2 泻下有效成分 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2.3 泻下作用机理 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黏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4 利胆、保肝。
2.5 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2.6 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1 止血作用。
3.2 特点 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
3.3 止血作用机理 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大黄量。
3.4 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 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降血脂: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
4.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1.1 抗菌谱 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4.1.2 抗菌有效成分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4.2 抗炎、解热作用。
4.3 免疫调节 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4 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5.1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5.2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5.3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滞的实症,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山栀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4 大黄是一味泻火、破积、行瘀的要药,使用少量,又有健胃作用,可随配伍的不同而发挥它的特长。如配以芒硝,可攻下破积;配以附子,可温阳降浊;配以茵陈,可清化湿热;配黄芩、黄连,可泻火凉血;配黄连、槟榔,可清热导滞,用于湿热下痢、里急后重;配丹皮、赤芍、桃仁等,可活血祛瘀,用于血瘀经闭、损伤瘀血或肠痈初起等症;又如用本品少量,配合乌贼骨,可清热而制酸,治胃痛泛酸、脘部灼热等症。
5.5 大黄除内服外,又可外敷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也是取它泻火解毒的功效。
256400 山东省桓台县药监局(任萍);山东省桓台县人民医院(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