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艳 王琳琳 焦河玲 白 莉 苗明三(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 450046)
中药药理学泻下药概述部分对比分析教学法的应用※
方晓艳王琳琳焦河玲白莉苗明三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郑州450046)
概述部分对全章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概述的讲解方法与技巧在整个章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以中西药对比分析法介绍泻下药概述部分的授课思路和技巧,该授课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中医药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习中药药理学的积极性。
中药药理学;泻下药;对比分析法
泻下药是临床常用中药,泻下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有与化学泻下药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于化学药的地方,是中药泻下药特有的药理作用,因此采用对比分析法讲授中药药理学的泻下药不仅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利于学生熟悉中药药理学的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习惯、调动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泻下药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章药物的共同药理作用,掌握了概述部分的内容,就掌握了本章药物的共性药理作用,因此概述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讲好概述内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常常采用对比分析的授课方法,来讲授泻下药概述部分的内容。
虽然泻下药在中药学里已经讲过它的功效和药性,但在中药药理学里所讲的侧重点不同,中药药理学讲功效和药性主要是从功效出发联系其药理作用,从药性分析产生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泄热、去除水饮的功效,主要用于里实证。从功效上看泻下药不仅能泻下,还有泄热和逐水的功效[1],这为后面讲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埋下伏笔。另外泻下药多味苦,在药性理论里面,苦味药能燥湿,能泻下,四气的现代研究表明,苦味药的有效物质基础是苷类和生物碱,而泻下药中大多数药物都含有苷类成分,如大黄、芦荟、番泻叶等含有蒽醌苷类成分,也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所以从药性出发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又与四气的现代研究相吻合[1]。
中药学课程里已经讲过泻下药的主治证是里实证,在这里重点是讲里实证的主要症状表现及原因。里实证包括胃肠实热所出现的证候,证见壮热烦渴、腹痛便秘等,及停痰、瘀血、食滞、虫积所致的证候,还有水饮内停证候。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这些证候多见于腹痛便秘、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等多种急腹症,也见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胸膜炎、腹膜炎、肝硬化腹水等胸腹积水[2]。这些疾病往往伴随有阻塞、炎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及积水,从而为下面讲泻下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做好铺垫。另外中药泻下方药对急腹症的治疗也打破了人们对中药的偏见,认为中药只治疗慢性病不治疗急性病。
里实证与现代医学的急腹症、急性感染性疾病及胸腹水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有阻塞、炎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积水等症状,那么泻下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应该与消除这些症状有关。所以在讲授泻下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时,应从泻下药功效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病症,对比化学泻下药的药理作用,举一反三,在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养成中医药思维习惯。
3.1泻下作用 泻下药及其复方具有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增加肠蠕动,增强肠推进功能,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泻下作用,这个作用与化学泻下药相同。化学泻下药根据不同的泻下特点分为溶剂性泻药,如硫酸镁,口服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透压阻止水分吸收,肠溶积增加而泻下;接触性泻药,如酚酞,在肠道内与碱性肠液形成可溶性钠盐,促进结肠蠕动;润滑性泻药,如液体石蜡,不被肠道吸收,润滑肠壁,软化粪便。与化学泻下药相似,中药泻下药也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刺激性泻药,主要有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这些药物所含的结合型蒽苷类成分是其泻下有效成分,口服后到大肠在细菌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苷元,刺激肠黏膜下神经丛,使肠蠕动增加而促进排便;溶剂性泻药,如芒硝,其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口服不吸收,使肠腔形成高渗状态,抑制肠道水分吸收,肠溶积增加而泻下,这个作用类似化学泻下药的溶剂性泻药硫酸镁的作用,芒硝的泻下作用与硫酸镁相比较弱,但安全范围大;润滑性泻药,如火麻仁、郁李仁等,因其含有大量的脂肪油,使肠道润滑,粪便软化,而致泻,这个作用与化学泻下药润滑性泻药液体石蜡相似,但火麻仁和郁李仁的泻下作用较弱,主要用于老人、儿童及产后血虚便秘者,常规用药几乎没有不良反应,而液体石蜡久用妨碍脂溶性维生素和钙、磷吸收。通过与化学泻下药的比较学习,不但加深了对中药泻下药的记忆,而且还使中西药融会贯通,在比较中使知识点生动起来。
3.2利尿作用 水饮内停的里实证临床表现有水肿、胸水、腹水、痰饮、两便不利等。峻下逐水药如芫花、牵牛子、商陆等在引起腹泻的同时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使体内潴留的水分从大、小便排出而消肿。这是化学泻下药所没有的药理作用。这也是中医证与现代医学病的区别,里实证包含了水饮内停证,所以泻下药就表现出攻逐水饮的功效,即现代医学的利尿作用,而化学泻下药只是用来治疗各种便秘症,所以化学泻下药的药理作用只单纯的表现出泻下作用。
3.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中药泻下药主要用于里实证,里实证除了热解便秘外还包含实热内结症,泻下药可导热下行,使热邪和火毒之邪从二便排出,而中医所谓的热、火、毒等病邪都与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相似,具体内容见清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芦荟等所含的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多种细菌、真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商陆、芫花、番泻叶等对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痢疾杆菌等具有抑制作用。中药泻下药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与其导热下行的功效相关。而化学泻下药没有这个作用,这又一次体现了中医证的奥妙和中药作用的广泛性。
3.4抗炎作用 在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要与两类化学抗炎药的药理作用作对比,一类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另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炎症是实热内结证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多数泻下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多个环节有抑制作用。此内容应结合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炎症、抗炎药物知识点,重点讲泻下药的抗炎作用和作用机制。先介绍炎症的病理改变,为后面讲解药物的作用做铺垫。炎症早期以毛细血管扩张,白细胞的浸润和吞噬,红、肿、热、痛为主要病理改变,炎症后期主要以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肉芽组织的形成,瘢痕和粘连的形成为主要病理学改变。化学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改善炎症早期红、肿、热、痛作用明显,而对炎症后期几乎无效,抗炎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类的代谢产物产生有关;另一类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这类药物抗炎作用强大,对炎症早、后期作用都非常显著[3]。如果某个泻下药对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炎症后期的肉芽形成和增生没有作用,那么这个药物的抗炎作用就可能类似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如果某个泻下药对炎症早、后期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那么这个药物的抗炎作用就可能类似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作用机制有可能是本身具有皮质激素样的作用,或能够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有关。泻下药中大黄和商陆均有抗炎作用,大黄可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而抗炎,说明其抗炎作用与影响化生四烯酸代谢有关;商陆则能通过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促进皮质激素的合成而抗炎。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抗炎作用和作用机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如再有药物的抗炎作用,让学生自己分析药物的抗炎作用机制,由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泻下药的抗炎作用也是化学泻下药所没有的药理作用。
3.5抗肿瘤作用 中医理论里所讲的结、瘿瘤、瘰疬与现代医学的肿瘤相似,因邪气郁结于里或气血阻滞的肿瘤患者,可用泻下剂进行治疗。中药泻下药的抗肿瘤作用与化学抗肿瘤药比较,泻下药多数没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多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加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等途径而抗肿瘤,与化疗药相比,虽然中药泻下药的抗肿瘤作用弱,但其对宿主正常组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小,这也是很多肿瘤患者在手术和放化疗后,选择中药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概述讲完后要对所讲的内容有个小结,总结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与泻下药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泄热、祛除水饮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炎等,抗肿瘤作用与其传统功效也有密切相关性。并在总结后再次提出问题:中药泻下药为什么可以治疗急腹症,与化学泻下药相比有何优势?该问题是概述的核心问题,贯穿了概述的始终。泻下药治疗急腹症主要与其泻下、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有关,比化学泻下药单纯的泻下作用更广泛,及时应用甚至可使某些患者免于手术。此小结既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又帮助学生整理了概述部分的所学内容。对比分析法讲授中药泻下药,不但中西药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中医药思维。
[1]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陈长勋.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孙建宁.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in the Outline of the Precipitating Medicines of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FANG Xiaoyan,WANG Linlin,JIAO Heling,BAI Li,MIAO Mingsan (College of Pharmacy,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zhou 450046,China)
The summary of the precipitating medicines was an outline of the whole chapter,so it was important to use the right methods and skills to teach it.Multi-subject knowledge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in teaching the summary of precipitating medicines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ecipitating medicines.This teaching methods and skills could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points easily,develop the habits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and als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learning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precipitating medicines;contrastive analysis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5.008
1672-2779(2016)-15-0019-02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o:2013-JKGHC-0181);河南中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2013JX29)
(本文编辑:李海燕 本文校对:白 莉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