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中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国外报道在出生男婴中发病率为3.2/1000,或每300男孩中有一个(Sweet,1974),近年尿道下裂发病率增高,尤其是重度尿道下裂增多,尿道瘘是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最多发的并发症,公认的发生率可达15% ~30%[1],即使术者技术熟练,其发生率也在5%~10%。对于尿瘘的修补方法有多种。本文收集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对17例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瘘患儿实行的Y-V皮瓣法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共修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17例。年龄3~17岁,平均6岁。尿道下裂手术和尿瘘修补手术时间间隔8个月以上。本组17例,15例为单个瘘口,2例为2个瘘口,瘘口直径均为<10 mm的小瘘。17例均不伴有尿道外口狭窄。
1.2 手术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垫高臀部并分开双下肢,充分显露术域,行Y-V皮瓣法修补尿道瘘,在瘘口周围做环形切口,再以瘘口为中心做一Y形切口,分离皮肤,再阴茎深筋膜和白膜之间锐性分离出3个皮瓣,尽量使皮瓣能够无张力覆盖创面,切除瘘口周围的瘢痕组织,6-0可吸收缝合线缝合关闭尿道内瘘口后,缝合一层皮下组织,用皮肤最宽裕,血运最好的一侧皮瓣嵌插进对侧缺损切口缝合,使皮瓣完全覆盖并保护瘘口,缝合后切口成V形。术后常规流置硅胶导尿管,无需行膀胱或会阴造瘘。导尿管既可做支架,有可插入膀胱用负压吸引尿液,冲洗清洁尿道内分泌物,减少尿道感染。我院单纯使用硅胶气囊导尿管引流尿液,效果良好。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7 d,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促进膀胱逼尿肌稳定,应用开塞露防止便秘,同时注意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术后7~10 d拔除导尿管,观察排尿情况。
本组17例患儿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一次手术修补成功16例,1例为2个瘘口的患儿术后有一处再次尿瘘,10个月后再次行尿瘘修补术成功。
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尿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尿瘘的形成原因主要为:①新形成的尿道,尿道口狭窄,尿液引流不畅增加了切口的张力,使其裂开;②新形成的尿道血液供应差,局部组织缺血,坏死;③新形成的尿道覆盖皮肤过薄,层次少,缝合有张力;④术后新形成的尿道感染;⑤术中止血不彻底至血肿形成;⑥缝合和结扎线头过多,过紧而影响切口愈合;⑦手术方法和手术技术不佳。Edney等[2]对尿瘘形成的组织学过程研究显示:尿瘘修补术或尿道成形术后早期形成尿瘘,在5 d内瘘口周围开始有不成熟上皮组织出现,12 d内发展为成熟的瘘口。术后早期形成的针孔样瘘口多能自行愈合。尿瘘修复应在前一次手术后6个月以后进行,以待尿瘘周围瘢痕软化、局限,皮肤建立完善的血液供应,增加手术成功机会。
针对本组采用Y-V皮瓣法,在尿瘘口周围取材,手术简便,V形皮瓣蒂较宽大,可获得较丰富的皮下组织,血运良好,皮瓣转移性大,能较好覆盖瘘口,并且成形后的皮肤缝合口远离瘘口修补处,可有效防止尿瘘复发。
修补尿瘘手术不易成功,修补失败后,局部会产生更多瘢痕组织,给再次手术增加更大困难,所以每一例手术均需精益求精。对于Y-V皮瓣法手术有几点体会:①瘘口周围环形切口切勿过深,以免切穿尿道;②充分游离远离瘘口周围皮下组织,使瘘口尽可能收缩变小,能无张力缝合;③彻底切除瘘口周围瘢痕组织;④皮瓣基底要宽大,确保血运前提下充分游离阴茎深筋膜和白膜之间,保证皮瓣能无张力覆盖创面。
综上所述,Y-V皮瓣法治疗直径<10 mm的尿瘘,手术方法简便,成功率高,特别适用于阴茎部尿道瘘。
[1]黄澄如.尿道下裂治疗现状.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7,18(1):1-2.
[2]Edney MT,Lopes JF,Schned A,et al,Time course and histology of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formation in a porcine model of urethral healing.Eur Urol,2004,45:80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