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浅说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李雪梅
中华医学;心肌梗死;科学技术;高血压;表达方式
心理护理,是护士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的行为、语言、表情、态度、姿势去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与行为,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帮助其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目的是帮助患者接受并适应角色,认识疾病,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患者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地心态与疾病做斗争。
我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危重患者110例,通过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能较客观和合理地认识疾病,产生较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明显改善病情和愈后,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共收治危重患者110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2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两年。其中心肌梗死42例,高血压肾病24例,恶性心律失常22例,肾功能不全22例。
危重患者病情重而复杂,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患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特征:恐惧心理,紧张、烦躁心理,焦虑心理,悲观抑郁等情绪。
首先,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及病情,灵活运用心理护理知识与技术,在精神上给予患者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支持,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促进疾病的康复。
3.1 恐惧心理 所有危重患者都会出现“死亡”这一观念,多数患者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反应,其表现可有三种形式:①在病情加重时主要表现为对疾病愈后的过分担心和恐惧;②病情减轻时会出现怕被遗弃、被排斥的心理反应;③直接对“死亡”恐惧是在患者治疗无望之时。在护理处于危重状态的患者时,心理照料的第一阶段是给予精神支持,积极鼓励其求生的欲望,在患者能清晰判断环境时,要用简单明确热情的语言和行动表达出对患者的尊重、关怀和照顾。实行治疗时动作要轻柔,要征求并尊重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尽量满足其愿望。能康复的危重患者通过这样的心理支持,使其在精神上渡过难关,在躯体上加强了抗病机制。
3.2 紧张烦躁的心理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凶险、痛苦,对自身疾病的预后和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心中无底,因此会出现紧张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首先要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抢救时动作要轻稳、沉着、严肃、有序,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身体痛苦,使患者从医护人员的行动上,缓解一些紧张情绪。病情稳定时,耐心听取患者诉说,对所诉痛苦及因疾病带来的诸多不便而引发的各种牢骚给予理解。在于患者交谈时,要注意使用激性语言,使患者弱化紧张、烦躁的情绪。此外,保持室内的色彩协调,减少一些引起紧张气氛的画面,也可为患者带来轻松感。
3.3 焦虑心理 由于病情的折磨,一些患者会出现焦虑的心理状态。此时,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较强,要求多,希望得到更多的重视,得到高明医术的诊治和精心护理。护士要以热情的态度积极主动给予救护,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多做耐心细致的解释,生活上给予必要照护,循序渐进的进行治疗检查用药,饮食方面的指导,使患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有计划的安排来访者的探视,适当增加亲朋好友的陪伴,消除患者的孤独心态,通过精心护理和对患者的高度尊重,最大程度的弱化患者的焦虑心理。
3.4 悲观抑郁情绪 危重患者由于病情不可逆转而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护士要主动与患者多沟通,鼓励其提出问题,耐心听取并详细合理的解释,如何向患者传授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病情现状及愈后活动方法和效果,疾病控制情况,并发症的预防等知识。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从而建立积极地心理状态,由于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等途径调动机体的潜能,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危重患者的家属心情大都是担忧、焦虑、不冷静,而且家属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情,所以单纯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重视家属的心理护理。首先,护士要完全理解家属的心情,详细解答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态度、行为举止去影响他们,使其消除焦虑、担忧及不良情绪,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家属与患者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通过对110例危重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使患者的危重状态有明显改善,恐惧、精神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程度明显减轻,在生活中,使患者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明显改善病情和预后,缩短了住院疗程。
137000白城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