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绍飞
28例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分析
戚绍飞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通过手术和病理确诊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材料和I期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部14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2例。28例中恶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CT影像资料显示为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5~22 cm,<5 cm患者7例,≥5 cm者21例,肿块呈类圆球形和不规则形状,密度为均匀及不均匀分布,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程度由中度到明显。3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呈现一定特点,对临床诊断有指导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比较少见肿瘤,但是其在消化道非上皮细胞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目前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非上皮性肿瘤均为胃肠道间质瘤[1]。由于该肿瘤的隐匿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往往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近年来随着一些技术的发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由于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2]。我院收治28例经手术和病理学分析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CT影像材料和I期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意在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征的认识。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2~59岁,平均(45.9±6.8)岁。以上患者临床症状出现腹部不适、腹部疼痛、腹胀等,同时腹部有硬块,消化道有出血现象,其中有3例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异常。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10~12 h,扫描前2 h饮水1200 ml,上机扫描前再使患者饮水500 ml。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16排螺旋 CT机,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00~150kV,150 ~210 mAs,螺距 1.0,层厚、层距均为 9 mm,窗宽260Hu,窗位40Hu。进行CT常规水平扫描,其中7例患者进行增强检查。增强检查时用高压注射器通过患者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450 mg/ml)150 ml,速率3~50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0~25 s,50 ~70 s,3~6 min。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8例中恶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发生在胃部14例,十二指肠6例,空肠4例,回肠1例,胃肠道外2例。肿瘤单发26例,2例多发(位于结肠),腔内外有大量肿块,直径范围约1.5~22 cm,小于5 cm患者7例,大于等于5 cm者21例,19例患者肿块呈不规则形,5例患者呈类圆形,4例呈葫芦形,良性和恶性患者肿瘤形状都可以是类圆形,没有形状依赖性,但是观察发现不规则形肿块患者大多数为恶性。有17例肿瘤向腔内生长,有5例肿块向腔外生长,有6例患者肿块向腔内外生长。19例患者边界清晰,11例边界模糊,5例肿块密度较均一,23例呈现密度不均匀分布,同时出现囊肿和瘤内大面积坏死,3例瘤块内部产生气体,3例患者瘤内出现点状钙化灶。7例患者实施增强后,动脉期呈现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也出现上升,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5例肿瘤有不规则的肿瘤血管。2例患者手术后1年出现复发并伴随着肝脏和髂骨的转移。病理学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的构成主要以梭形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肿瘤细胞多排列成片状、束状和栅栏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表面抗原CD117和CD34阳性率达到100%(28/28),8例患者波形蛋白表达呈阳性,4例患者S-100表达呈阳性。
1983年,胃肠道间质瘤首次由Mazur和Clark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依据肿瘤分化水平提出,现在已经被广大学者所接受[3]。胃肠道间质瘤很少见,大约仅占胃肠道肿瘤的0.1% ~0.3%左右。Akwari等报道称胃肠道间质瘤大约68%位于胃,25%位于小肠,2%发生于结肠,4%发生于直肠上[4]。以往临床中,胃肠道间质瘤经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等间叶组织肿瘤,原因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这些肿瘤细胞都是梭形细胞和(或)上皮细胞。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没有特异性,中老年人群是发病的核心,而且该疾病发病没有性别差异。患者经常出现腹部肿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临床研究研究发现其症状与肿块的发生部位、大小及良恶性有关。一般肿瘤较小时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是在体检过程中被检查出来,本组有3例患者就是在体检过程中发现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具有特征性,依据肿瘤与胃肠道之间的关系分为腔内、腔外及向腔内外同时有肿块突出。本研究中有17例肿瘤向腔内生长,有5例肿块向腔外生长,有6例患者肿块向腔内外生长。肿块形状有多种类型,有圆形,也有类圆和不规则形状的。本组患者19例患者肿块呈不规则形,5例患者呈类圆形,4例呈葫芦形。其中19患者肿瘤组织边界比较清楚,11例患者肿瘤边界比较模糊,说明肿瘤可能存在浸润。目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恶性和良性判断存在一定的分歧,大多数人认为判断肿瘤是否是恶性还是良性的标准为肿瘤大小和肿瘤细胞有丝分裂能力,我们通过CT影像结果显示28例中恶性17例,交界性6例,良性5例。与其他分析结果相同。
综上所述,利用CT影像学可以对肿瘤的进行定性,定位,同时可对肿瘤的恶性和良性进行判定,在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方面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1] Juan Rosm.外科病理学.第 9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680.
[2] 杨京京,李潮,万义增.胃肠道间质瘤组织发生的探讨.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3):144-146.
[3] 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 .Am J Surg Patha,1983,16(7):507-509.
[4] Chi Ming Lee,Hsin Chi Chen,Ting-Kai Leung.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omptued tomographic features.World Gastroenteroi,2004,10(16):2417-2418.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CT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