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峰 (浙江绍兴红十字会医院 312000)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消化道肿瘤的8%~10%。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食欲不振、消瘦、黄疸。早期症状不典型,实验室诊断缺乏特异性,常易误诊。目前临床确诊者已多属晚期,手术切除率及5年生存率低。笔者现就临床遇到的3例胰腺癌典型误诊病例进行报道,以期找到误诊原因,提高胰腺癌的诊治水平。
例1 患者女,65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1个月,食欲不振,轻度消瘦就诊。门诊查胃镜示胃窦炎,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常规示血红蛋白85g/L,遂拟诊为“慢性胃炎”,给予保胃治疗,效果不明显。1个月后患者听从邻居中医治疗的推荐,在家自行服中药(具体不详)2周,后自觉症状加重而来我院就诊。查体:身体消瘦,面色苍白,中上腹轻压痛。B超发现胰腺有一5cm×4cm实质性占位。CT检查发现胰腺肿块同时,还发现右肝有一1cm×2cm实质性占位。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确诊为胰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于4个月后治疗无效死亡。
例2 患者女,56岁,因右上腹隐痛3天,恶心(无呕吐),伴后背部疼痛就诊。因既往有胆结石病史,患者拒绝任何检查,要求按“胆结石伴感染”治疗。临床给予消炎利胆止痛处理3天,疼痛稍缓解,1周后疼痛又有所加重,照前处理,疼痛未缓解。查体发现巩膜黄染,劝说患者行B超检查,结果发现胰头处有一实质性占位。后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于5个月后治疗无效死亡。
例3 患者男,68岁,既往有糖尿病病史3年,口服瑞格列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近1个月来,患者感觉口干、多饮、多尿明显,门诊查空腹血糖16.7mmol/L,加服吡格列嗪,无效,后改胰岛素肌注治疗,效果不佳,遂入院治疗。查体发现,上腹部似可扪及一肿块。B超示胰尾处有一3cm×4cm实质性肿块。后经上级医院证实为胰腺癌。患者于3个月后治疗无效死亡。
近年来,我国胰腺癌患病率上升较快。这与人们过多摄入甜食、肉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密切相关。本组例1误诊为慢性胃炎,这也是胰腺癌被误诊最多的疾病,其次是胆囊炎、胆结石。
笔者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早期症状不典型,某一系统症状突出,使人产生惯性思维。如例3,患者本就有糖尿病病史,其症状也仅表现为糖尿病加重的征象,而无胰腺癌特征性表现,接诊医生习惯性地认为是血糖没有控制好所致。初诊时只是更改控制血糖的药物,并未进行查体,直到血糖控制不佳,需要住院治疗后查体才发现上腹部扪及一肿物。这例病例除了惯性思维使然外,还与接诊医生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患者初次就诊时,接诊医生能认真负责一些,仅靠常规查体就能发现异常。②临床医生知识面窄,仅满足于一般诊断,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如例1,患者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轻度消瘦,加上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炎,就诊断为“慢性胃炎”。保胃治疗1个月效果不明显,接诊医生也未进一步分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诊断错误还是治疗有问题,使患者对医生失去信心,听从他人意见,自行在家改服中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而再次就诊。③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不够,盲从于患者。如例2,患者只因有胆结石病史就主观臆断为“胆结石”,拒绝做任何检查,要求医生按“胆结石”治疗。接诊医生也未与患者进行过多沟通,没有坚持进行检查,盲从于患者,给予抗胆结石治疗。如果当时接诊医生能与患者做好沟通,使其接受检查,也不会直到出现巩膜黄染,才在医生的劝说下同意行B超检查,发现真实病灶。
综合以上误诊原因,笔者认为: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及诊治水平。对于40岁以上人群有上腹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前倾位减轻;不明原因黄疸;厌食、乏力、明显消瘦,或伴有腹泻、便秘、腹胀、恶心等;不明原因血糖升高,都应及时进行胰腺影像学检查,以求早期诊断,减少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