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照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郑州 450000)
“下一世纪的主要教育挑战将是在不增加教育财政支出的条件下,提高义务教育前和义务教育后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各级教育的质量;为取得重大突破,必须提高必要的国际信息和国际合作的水平。”这是 OECD国家的合作动因,但也基本代表了全球的世界格局下国际间应有的态度与意念。而对教育质量的重视主要表现为注重学生的学业成就,当今教育改革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要制定出评估学习成果的有效方法。这种全球化的教育新背景预示着对国家间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研究是必要的,现实的。
“自我增益的异化 (self-enriching alienation)”理论认为:异化是一种对有强大根基传统符号的反问,一种有时基于前进的善意的背叛,有时带有欺凌的意味,但是“正因为有这种异化、矛盾、疏离、分裂之存在,人类才会反躬自省,增益其所不能。”目的为自由的异化过程,“必须首先降服于异化,然后才克服异化,去除异化,而发展至更高的阶段”。
故此,全球化的背景带给我们的不应是基于自负的抵制与固执,而更多的应是基于自信的开放性反思,这是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应有的态度,因为无论是对全球化的迎合还是对本土的固守,都是要追寻一个目标:教育的合理性,合规律性,人本性。而如何借鉴,如何防渗透,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生长应把握的两个尺度,也是本研究所要探索的一个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第六项第 14条指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与改革纲要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关注赋予了本研究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国内对有关国际学生评价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项目的解释与阐述上,而针对国际学生评价项目从借鉴与本土化的角度来考查其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启示的研究为数不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研究的进行可以为更多地从比较角度了解、对话、借鉴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构建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模式提供一定参考。
从 19世纪中叶到 20世纪末的 150年里,教育有了显著的进展。在相互衔接的教育阶段中,首先是教育第一阶段的扩展,即初等教育的诞生并受到重视,尤其是国际教育项目的重视。继而是教育第二阶段即中等教育的诞生。
无论从目标来说,还是从其实践与内容所属的领域来说,教育项目的差异性都非常明显。而这一特征在 20世纪后四分之三的时间里被演化得更为明显,因为这一阶段教育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经历了迅速的增长。
依靠多边银行和基金机构资助的项目如 (OECD组织),大多都是为缺乏设备的国家提供经济发展的贷款。20世纪60年代,这些国际组织在教育领域的介入往往主要是考察教育项目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如世界银行资助的教育项目,在这一阶段主要关注职业培训、农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泛美开发银行主要关注国际整个高等教育。
而作为刚刚出现的初等教育,它们认为主要是缘于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而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这一阶段国际教育项目没有过多地在初等教育阶段花费心思。
IEA(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Achievement)在这一阶段成立,作为一个独立自制的、国际研究合作机构,它最早的一个项目:12国教育督导研究(1959-1962)目的是调查各国承担更宽泛范围内的教育成效调查研究的可能性。1964年,IEA实施它的首次数学成就研究 (F IMSS),它是 T IMSS的前身,或者说是首轮测验。
为了认真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各国际组织都需要对教育系统进行一种诊断性的研究。确切地说,是多边银行要求其借贷国对各自教育系统的诊断性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教育系统的问题、前景与政府政策。
20世纪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拓宽各国际教育组织的规划方面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970年,被联合国定名为“国际教育年”。当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6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并要求其提交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作为参考。这本报告就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它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同时还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的重要性问题。
这本书最为直接的一个效果就是使一些原先被排除在国际教育项目发展目标之外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如初等教育和课程开发问题。而其对终身教育思想的诠释应该说是影响世界教育发展最为深远的一点,使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把教育过程看成是终身的或是回归的过程。从此,国际教育向着新的目标开始进展,而对所有国家考试的方式和性质重新思考就成为非常必需和迫切的事。
1967~1975 年间,IEA依次进行了自然科学、文学、阅读理解、作为外语的法语和作为外语的英语、以及德育教育等6个科目的研究。它涉及 10岁年龄段、14岁年龄段和初中毕业班年龄段的学生。
20世纪 80年代至 21世纪初,这一时期由多边银行资助的国际项目特征受到了三个主要影响:世界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冲击;前期完成的项目结果;教育与发展的研究成果。
在坚持以前教育目标的同时,这些国际项目开始致力于对教育系统效率的改进(特别是对初等教育)。而这一阶段发表的教育与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章,开始强调初等教育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及其较高的社会回报率。这些研究结果使很多国际组织给予初等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改进以优先考虑。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有 90%的适龄学生都获得了 12年的学校教育。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扩展。所以,在这一时期,各个国家在其不同的教育阶段的入学率都有显著增长,这一因素对国家考试制度的发展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80年代末期,IEA进行的第二次国际数学研究 (S IMS)、第二次国际自然科学研究(SISS)、书面作文、教室环境研究、小学学前教育研究、计算机用于教育的研究以及阅读能力研究等。90年代起进行的第三次国际数学研究及第三次国际自然科学研究。
1998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 (OECD)开始实施一项对15岁年龄段学生测试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的计划,即 PISA,但参加测试的许多研究人员实际上亦是 IEA的研究人员。
1.教育科研是教育政策的先行者,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前提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为教育发展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基础。其中,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有质量的教育是什么,我们做到了哪些,还有哪些有待努力……,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只能通过教育评价来给予意见或建议。教育评价为教育发展提供前提,根据生产力观点,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评价教育投入与产出是否对等的重要标准。
为教育政策服务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政策实现高质效能的重要前提。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育政策的先行者,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对教科研的深入分析与慎重对待。重大国际教育项目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也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PISA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产出:1)基础性指标:描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本简况;2)背景性指标:显示这些技能如何与重要的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和教育变量相关;3)趋向性指标:从数据收集的动态性中展示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产出水平与分布,从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考虑变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指标为分析问题提供了丰富资料,虽然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回答相关的政策问题,但 PISA已经形成了一种政策导向性的指标体系。
2.强调国际比较教育研究对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学校学习者是本国未来社会的工作者,更是全球未来社会的影响者,所以在国际比较的背景下评价教育,评价区域教育,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学生、家长、教师、教育官员和公众都在考虑同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系统才能有效地服务于青年人,使他们更容易适应未来的挑战。许多国家都在通过学业成就评估来提供可比性的信息来判断本国学生的学习成效。国际间的评估使得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更为宽泛的背景内定位自己。
IEA,PISA等国际间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项目可以促进世界各国积极思考本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目标,以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的教育措施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学生,为社会提供有质量教育。他们各自的发展势态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强调同类研究的定期循环进行对肯定进步、发现差距的重要性
T IMSS与 PISA并不仅仅是一种即时性研究。它们都是可持续的,定期的,循环的跨国项目。T IMSS一般是每四年一次(T IMSS-A2008的前身是 T IMSS-A1995),PISA一般是每三年一次,每次都会更新一次评价重点,每个国家都可以定期监测他们在相关学习目标上的进展与差距。其次,还能通过不同国家及每个国家不同阶层的参与来监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基本走向。另外,PISA通过观测三项每三年的基本走势,并可对其一项进行九年一次的系统分析。这些对于参与把握国际教育趋势,改进本国教育政策,实现国家教育目标有相当重大的现实意义。
4.肯定终身学习对教育及教育评价的积极意义
与终身学习相关是 PISA的又一个重要特点。PISA并不是第一个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国际比较调查项目。IEA、美国全国教育进展评议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育进展评价(NEAP)、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发起和赞助的“全民教育评估”(EFAA)等国际项目都在关注与有质量的教育与学生学业成就相关的教育评价。尤其是 IEA和 NWAP都已经进行了 40多年的相关研究。但 PISA仍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到 60多个参与国的加盟,这与它自身独有的特点密切相关。OECD的旨趣就在于帮助成员国和伙伴们获得高质量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所以,与终身学习相关就是 PISA区别于其他的一个重要特点。
社会的发展逐步使学校教育成为个人成长不可逾越的一个必要经历,它要求学校教育不但要基于现实还要面向未来,用昨天和今天的知识教会人们一种应付或面对明天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学校教育的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是它的生存前提更是它的工作导向。
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不变特点,更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它要求有受教育经历的人群必须以终身学习的视角来达到个人实现,促进社会发展。
所以,学校是否有终身学习的教育视角,学生是否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就应该成为评价教育的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标准。而与终身学习相关的学习动机、自我信念和个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也应成为考评对象。
相互依赖是当今世界各组成部分——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存在状态,也是一种最理性的状态。单就全球化,需要展开谈些世界范围的官方和私人行动来讲,这样的相互依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公司战略上的、科学和技术活动上的、生态选择的、文化和政治发展上的等方面。每一种不同的相互依赖都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是激烈的竞争和范围很广的敌对,另一方面则是合作和相互理解。它们使人们在对抗中而同时又是在团结中会聚在一起。
随着人们对新世纪国际教育进展的分析,对考试制度的改进,以及考试题型的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全球化世界局势的把握,国际教育评价项目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国家间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相对来讲,只是一种形式,其提供的信息还包括:各国对在教育投入方面的差异和各国之间教育成就最新成果的比较信息等。而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深入,21世纪里,需要有新的方法评价模式、评价价值取向、评价题型等来应对这些新的变化。
在教育的新背景——国际、国家、区域等中重新思考教育评价的职能,规划受教育者的生涯,为个人努力提供评价应有的意义,全球化的教育新背景赋予了教育评价这样一种较为务实的执行要义。对于我国未来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改革来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它的契机,正处于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整个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它的国内背景,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构建是它的社会保障,全球化世界局势的凸现以及对初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是它的国际背景,而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逐步成熟可以作为它的有效参考与借鉴。同时,基于初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近年来对各教育部门或专业教育研究院机构的研究成果的汇总,我国未来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制度的构建有相当大的教育优先权。所以,它应当是一个影响我国整个教育决策甚至国家决策的重要模式,是一个基于对现在困难的分析及未来挑战的前瞻而有的渐进的模式,是一个基础于对国际模式反思后的借鉴的模式。
[1]OECD.Assessing Scientific,Reading andMathematicalLiteracy:A Framework for PISA 2006[C].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
[2]田慧生,孙智昌,马延伟,陈琴.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立足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7-09-01.
[3]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4]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5]洪金兼德.人的解放:21世纪马克思学说新探 [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