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

2011-02-09 09:24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杜甫理想

梁 蕊

(郑州市中牟县教育局,河南中牟 451450)

杜甫一生借诗言志抒怀,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仅流传下来的就有一千四百多首。由于他突破一般封建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不管穷达,都面对现实,讽谕时事,兼济天下”,反映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生活疾苦,使他的诗具有深广的社会内容。可以说,举凡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当时的社会风貌,齐赵陇蜀荆楚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帝王将相,农夫渔父等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在杜诗中都有一定真实的反映。因此,自唐代起,杜诗就被誉为“史诗”。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文学上,主要的‘潮流’或流派,共有两个,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所以能够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一个作家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还是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生活时,绝不可能抱着冷漠的纯客观的态度,必然要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一个伟大作家的情感往往不是个人狭隘的感受,而是反映着人民的思想感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未来的追求;既有对黑暗的诅咒,又有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作家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和手段塑造典型时,必然表现为既描绘现实,又讴歌理想。这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以能结合的主观方面即作家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现实生活中现实和理想是不能割裂的。因为一定的理想必定产生在一定现实的基础上;一定的现实又必然导向一定的理想。今天的现实是咋天的理想;今天的理想是明天的现实。正因为如此,现实主义虽然着重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确的描绘,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对理想的抒发,但都要在描绘现实时表现理想,在高歌理想时注视现实。

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在那里呢?鲁迅先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分析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也应当在顾及全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状态,从其作品入手,历史地加以考察和探求。纵观杜诗,可以看出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有一个中心的主题,即执着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锐意进取的奋发精神

时代的熏陶和坎坷的生活道路使杜甫产生了伟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元年 (712年),到天宝五载 (746年)西入长安,这一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文化繁荣。正如杜甫在《忆昔》诗中描绘的那样。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实变,叔孙礼乐有何律。”

真是四海之内,遍呈祥瑞,上下融洽,熙和一片。诗人又在安定适意的家庭环境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游翰墨场”,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开元的淋漓元气和个人的得意生活,使年青的杜甫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志向远大。他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一切形象在诗人笔下显得浪漫而开展,使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洋溢着乐观激情,充满着英雄豪气,弥漫着天真幻想,闪耀着理想光辉。如《望岳》一诗,作于漫游齐鲁之时,他对自然景色不是冷漠观赏,而是热情赞美和歌颂,借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云: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是那样气势恢廓,诗人精神更是飞凌其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表现着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困难的雄心气慨,洋溢着蓬蓬勃勃的朝气。“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借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慨和建功立业,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然而,人生的道路没有象杜甫想的那样平坦,天宝五年 (746年),杜甫满怀希望来到长安。他积极应诏,无一人及弟;投诗干谒,无一人引荐;献赋自荐,只落了“词感帝王尊”的虚名。政治上的失意也带来了生活上的困苦,过着“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希望破灭了,困难的生活把他折磨得老气横秋,但也使他从炽烈的热情中冷静下来,执着地注目现实社会和进行深邃的思考。君王的皆庸,权奸的当道,政治的腐朽,人民的痛苦,一一映入他的眼里,青年时期凌人的盛气里逐淅注入了社会的政治内容。俯视一切的雄心变为要做“稷”与“契”的伟大抱负,凌云的壮志变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理想,锐意进取的奋发精神变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在黑暗腐朽的社会面前,他没有象陶潜那样以洁身自爱而陶醉,也没有象李白那样以追求自我解脱为满足,更没有步屈子投身汩罗的后尘,而是至死不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在仕途失意时,他高歌“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在同辈嘲笑中,他唱道“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在年老多病时,他吟诵“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甚至在逝世的前一年 (769年),他还勉励友人“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杜甫的理想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一点连杜甫本人也非常清楚。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云: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自己明知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愚就愚到底,拙就拙到底。只要还未盖棺,就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杜诗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不就是高尔基所说的“是对现实的极端不满,而显然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和梦想的”的浪漫主义精神吗?

(二)忧国嫉胡的悲愤激情,复兴盛唐的美好憧憬

随着盛世的渐渐逝去,一切都变了。君主宴乐无止,贵妃荒淫无度,奸相威势无边,百姓痛苦不堪。他把黑暗的现实看得清清楚楚。“朱门任倾夺,赤族迭罹殃。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梁”是他眼中的政治现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他认识到的官民差别。“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攻城阙”是他描绘的贫民遭遇。“黄鹤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是他看到的贤士的悲剧。这一切刺激他、压迫他,使他认识到太平盛世内部已经腐烂不堪,包藏着一触即发的严重危机。“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辩皇州?”朝政的腐败,社会危机的加深激起了他关心唐王朝的命运的忧国情思。也使他更加悲愤感慨。怒不可遏的悲愤激情象烈火一样在胸中燃烧,象大海波涛一样在胸中奔腾,他要倾吐,他要发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象江河决口那样喷发出来,犹如骏马注坡疾驰而下,似有锐不可挡之势。“耶娘妻子走想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大胆的夸张、奇幻的想象,诗人把人声鼎沸而又使人触目惊心的情景,和寂寞冷阴令人不寒而栗的气氛强烈对比,把诗人对唐王朝穷兵黩武政策的悲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在《丽人行》、《前出塞》、《醉时歌》等诗中忧国的悲愤激情都得到了抒发。

政治的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痛苦和深重的灾难。杜甫与祸乱相始终。国破家亡,流离转徙,衰败荒凉,白骨遍野,“乾坤满疮痍”的残酷景象,激起了他对逆胡的无比仇恨和对朝廷腐朽无能的愤慨。《哀王孙 》、《悲陈陶 》、《悲青坂 》、《春望 》、《北征 》“三夷”“三别”等诗充分表达了诗人那种压抑不住的忧国嫉胡的愤怒哀怨激情。这悲愤激情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的强烈不满。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驰骋想象,让理想自由飞驰,“回首叫虞舜,苍梧去正怨”,“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以对太宗的追思和怀念表达对复兴盛唐的美好憧憬。

浪漫主义反映现实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不屑于对现实作精确的描绘,而力图表现生活的理想。因而也使浪漫主义作品经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澎湃的激情往往溢于言表。杜诗中忧国嫉胡的悲愤激情和复兴盛唐的美好憧憬具体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的这一显著特点。杜诗中的这一浪漫主义精神与屈原作品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屈原在《离骚》中强烈地控诉当时黑暗的社会,“世浑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眼见社会一天天腐烂下去,诗人感到无比的忧愤。他耽心祖国的前途,“恐皇舆之败绩”;他同情人民的遭遇,“哀民生之多艰”。诗人在黑暗现实面前不能不让自己的理想飞驰,梦想“明法度”而“国富强”的理想。但有一点不同,杜甫有澎湃的激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他的理智很强,同澎湃的激情得到平衡和统一,而没有步屈原的后尘,而是怀抱理想一步步向前走去。

(三)坚强不屈的生活意志,疏放旷达的乐观主义

杜甫一生除青年时期生活过得比较快意之外,其他时间大都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困守长安之时,是“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免于饿死,“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陷贼和为官时期,他被逼到了生活的最底层,同广大人民一起在战乱中流亡,饱受忧患。《月夜》诗抒发离乱中思念家人的痛苦情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对雪》中描绘困居长安时生活的贫困,“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风,颠倒在裋褐”;“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若李餐。”等都反映了诗人生活的困苦。在逃难中漂泊西南时期生活更为凄惨,“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流寓秦州时,常以山药、石蜜为食。流居同谷时,常以橡子充饥。“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乎脚冻皱皮肉死”。“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回来,男呻女吟四壁空。”到了晚年与一条破船相依为命,“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但他无论怎样穷困,他没有绝望,而始终有着坚强的生活意志,炽烈的生活热情,疏放旷达的乐观精神。这一方面表现在他对生活中美好的、善良的事物,即使他们非常微弱,哪怕是一丝憧憬,一线希望,一个萌芽,都用蘸满热情的笔把它们描绘得充满生气,诗意盎然,富有生命力。如《春夜喜雨》,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雨写得可爱多情。特别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联,描绘雨后春景真是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困顿的生活中,从没有颓丧,即使在快要饿死的情况下,仍非常风趣乐观,如《狂夫》诗云。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蓧绢绢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欲填沟壑”的困境中,诗人还兴致勃勃地赞美哪“翠蓧”、“红蕖”等优美的自然景色。看看自己穷困潦倒的处境,想想自己迷醉自然景色的心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自笑老夫老更狂”。

坚强的生活意志,旷达的乐观精神,对于杜甫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热情,而是曲折地反映着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很难设想一个否定生活的人,能够对自己的理想抱有执着的态度。只有肯定生活,热爱生活,坚强的生活下去,才能使自己的理想表现得更具体,更充实。杜甫之所以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为了拯救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而杜甫正是从个人艰难困苦的生活中,体会到了广大人民的穷苦,激发了拯救人民的热情。正因为他有着伟大的理想,才更加肯定生活的意义,以宽阔的胸怀,坚强的信心,不屈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去对待一切困苦。所以,杜甫坚强的生活意志和疏放旷达的乐观主义和执着追求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浪漫主义就本质而言,是文学艺术上的理想主义,是作家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的艺术体现。杜甫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他的理想和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受着多大的委曲,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原的后尘,投江自杀。杜甫理想的这一显著特点,使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个性,他不象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是生活的折光,它是在现实主义土壤里开出的理想之花。这一独特的个性在杜诗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杜甫一生总是以敏锐的眼光注视着社会黑暗的政治,并毫不粉饰地给以无情的揭露。杜甫在揭露黑暗时总是对美好的、善良的事物进行热烈的歌颂和向往,寄寓着对光明的渴求。如在《洗兵马》一诗中,一方面揭露社会政治弊端:“攀龙附风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自强。”一面又对张镐、房琯作为上述腐朽的对立面加以歌颂,“关中既留肖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当时房、张二人俱已罢相,希望朝廷能再启用他们,故特加表彰。这一暗一明的对比,抒发了诗人渴求朝廷选贤任能的情感。又如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一诗中,一面揭露朝廷的荒淫腐败,“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一面又追思太宗的清明政治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松去正愁”。在《夏夜叹》、《解闷十二首》其九中都表示了对腐败朝政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

杜甫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安史之乱前后,因此对战乱造成的惨景多有证实。他在纪实战乱之时总是深深缅怀太平盛世。如在《忆昔》诗中,既为京城遭叛军占领破坏而感叹,也为失去开元盛世而悲痛。《秋兴八首》一面描写战乱后的长安残不忍睹的景象,一面描绘昔日长安的繁荣盛况。又如《洗兵马》一诗在对平叛大好形势的热烈歌颂和祝愿的同时,又唱出了自己的强烈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抒发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心情;《恨别》诗中表现出的尽快平定安史之乱,结束骨肉分离的希望都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幻想太平的感情。

从以上分析可发看出,杜甫的理想是社会矛盾的直接反映,使杜诗在现实主义土壤里开出了浪漫主义的理想之花。认真探讨杜诗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仅对于真正认识杜甫和杜诗大有益处,而且对于吸取文学遗产中的优良传统,开辟广阔绚丽的艺术天地,特别是对于如何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去反映时代精神风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1]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2]陶今雁.唐诗三百首详注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

[3]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萧涤非,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杜甫理想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杜甫改诗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绝句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