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 陈雪松 许晓路 王凯雄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环境教育的由来及发展现状
徐冬梅 陈雪松 许晓路 王凯雄
(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环境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环境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该文从环境教育的由来出发,总结论述了国际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及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
环境教育;发展现状;生态学校
DO I:10.3969/j.issn.1671-2714.2011.01.019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此后,随着人们对环境及环境问题认识与理解的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的内涵日臻完善。
人类环境会议及《人类环境宣言》对“环境教育”的诠释,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地深入推进环境教育,1977年 10月 14日至 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比利斯组织召开了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宣言与建议》。该《宣言》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征:“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并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应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它提出了实施环境教育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制定有关政策,将环境教育的主张、活动和内容引入教育制度中去;促进和加强对环境教育的思考、研究和革新等。”继 1977年格鲁吉亚首届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后,国际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每 10年举办一次。1987年8月 17日至 21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及培训会议确定了“1990—2000年为世界环境教育 10年”和国际环境教育计划 20世纪 90年代的战略重点,提出了国际环境教育培训的具体方针、目的和措施。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与希腊政府在希腊的塞萨络尼基共同主持召开了“环境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和公众意识”。该会议发表的《塞萨络尼基宣言》指出: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应对环境问题的教育,而是与发展、人口、资源等教育相融合,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发展为可持续性的教育。[1]此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印度政府合作,于 2007年 11月 26日至28日在印度举办了“第四届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实现可持续性未来的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合作者。”会议回顾了联合国确定的 2005年至 2014年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以来的实施情况和今后的方向。[2]
在此过程中,国际环境教育经历了自发—自觉—成熟的发展过程。特别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国际环境形势的发展,环境教育逐步定向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变得日益成熟与完善。
由于环境问题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因此,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很广泛。环境教育并不是单独的专业教育,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是综合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的各个领域。环境教育的内容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环境教育的这些内容,随着教育层次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在广度和深度上以及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可分为儿童环境教育(包括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中学环境教育 (包括初中、高中和职业中学阶段)、大学环境教育 (指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的环境教育)以及终身环境教育四个层次。环境教育面向全社会开放,所覆盖的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环境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新的、敏锐的理解,帮助人类唤起珍惜环境的意识与爱护环境的情感;二是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3]
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及 1977年第比利斯第一次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推进了世界各国环境教育的迅速发展。美国、日本等环境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形成了完善的环境教育层次体系。(1)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实施。中小学阶段人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一个人认识环境、热爱环境和自觉保护环境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目前很多国家一般都不设专门课程,而是结合有关课程(生物、地理、常识等)和校内外的各种活动 (参观、访问、调查、旅行等)进行环境教育。
美国早在上世纪 60年代后期,就已发起了环境教育运动。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在学校教室里进行的,而是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为教育素材和内容,采用“自然教育”、“自然学习”或“户外教育”的方法,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了解、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壮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和情感。[4]英国 1965年成立了环境教育组织,环境教育从 4岁起开始,要求孩子注意自己身边的环境;等他们成长为少年时,则要对校园、住处进行环境调查,并参加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等活动。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 (NCC)于 1990年 9月公布了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大纲,并要求中小学付诸实施,其后英国又制订了以 8岁~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计划》。20世纪 90年代初期,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先后间接或直接地写入德国联邦各州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5]日本、加拿大等诸多国家把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作为中小学理科教育的总目标,其环境教育常常渗透到各科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中。[6,7]瑞典中小学在开展环境教育时,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有学习领域,并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在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 16门课程的国家教学大纲中,有 9门明确有环境教育方面的要求。[8]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家充分重视博物馆、城市农场与学校间的合作,对中小学生实施环境教育。意大利特兰托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附近山区及湖边都建有植物园,让中小学生在理论课之后来到这里实践。博物馆通过科学方法带来的直观性,把抽象理论形象展示,使中小学生深刻领悟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在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中,由于博物馆能够弥补学校诸如资金、设备、科学方法等很多的不足,所以一个博物馆可以和许多学校合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对环境教育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9]
(2)发展高等环境教育。高等环境教育的类型依其对培养对象的目的和要求,可分为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专业环境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为环境科学本身研究和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的专业,它包括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教育学等专业。非环境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在受教育者的主要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三方面有所进步。
日本大学的环境专业教育,强调实验技能和重视实际研究。由于环境科学在日本的迅速发展,日本公民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社会对环境类人才需求的增长,从而在大学环境类专业设置上更趋多元化,注重环境与社会科学的融合,让环境理念深入到不同学科,在高等教育中首先实现环境教育的社会化。在加拿大,41%的大学开设了环境类专业的课程,专业设置以理科和环境工程为主,许多高校建立了环境院(系),或建立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院 (系)。[6]目前英国的高等院校中已有为 250多个学位和文凭而设的范围极广的环境自然课程。大学的教育学院曾一度开设了大量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使人们从心理上接受了环境教育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并且在全国都形成了一种对环境教育高度重视的氛围。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课程分布广泛,有成为必修课程的趋势,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区环境服务项目密切结合。从形式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仍然是以课程内的环境教育为主,以课程外的环境教育实践为辅,包括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研究和设计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和项目以及参加社区社会实践等等。此外,同其他国家大学环境教育中设置环境与资源保护及其相关专业不同的是,美国并不在大学教育中刻意设置环保专业,而是让高校按需要自主决定培养什么方面的环保人才,以及培养多少这方面的人才。一般设有相关专业的如农林类和化工工程类的院校才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4,10]虽然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较晚,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且环境教育也落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从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而且正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截至2003年,全国本科院校中开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所有 290所,在全国本科院校中占 45.2%,许多院校设置了环境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了大批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11]此外,许多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将环保教育课程列入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统一,推进全民环境教育。全民环境教育是指对公众进行的普及性的环境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由于环境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每个人,且每个人都工作和生活在环境之中,都在影响环境,所以环境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公众,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同时,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要接受环境教育。全民环境教育的场所除学校外,还包括家庭、生产和工作单位以及社会上特定场合等。全民环境教育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最有力的措施。
在注重学校环境教育的同时,日本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地开展社会环境教育和企业环境教育。如开展以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职员为对象的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行政及分析研修活动;通过开展“环境月”、召开城市环境会议、建立环境省信箱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环境宣传手段,对国民进行环境教育。日本企业界在实施环境经营的过程中也自觉地承担着向民众实施环境教育的职责,具体做法是:向社会宣传环保法规和推广环保产品,引导公众尽量选择和使用环保产品;编制环境报告书,向社会特别是向广大消费者报告自己的环境经营状况;扮演环保表率的角色,以良好的社会形象产生示范作用。而在社会环境教育方面,日本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许多社区都设有各种形式的环保教育中心,有多种设施和活动项目,这些环保设施以非常直观的方式向公众传达着环保理念,同时也促使国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活和行动方式。[7]瑞典人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如垃圾分类工作非常完善,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节水、节电、节约粮食行为也随处可见。瑞典还有很多企业、民间环保团体和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8]澳大利亚地方政府针对政府机构、社区和企业的各层次、各行各业的人群,采取相应的教育宣传方法和手段。包括提供有关科学知识,使人们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理解,了解地方、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相关法律规定等;此外,还使人们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如何清除废物、垃圾,如何保护森林、扩大植被以及如何利用再生资源等技术),并且向公众提供环境情报资料,公布有关信息。如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议会的“温室效应行动纽卡斯尔计划”,把测量到的每月电、煤气的消耗、固体废弃物和在此城市注册的机动车数量的有关数据在网络上公布,使公众可以在网上查阅有关情况,环境教育有全民和终身教育的趋势和特点。[12]
2.重视环境教育立法及相关机构的建立。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手段保障环境教育实施的国家,早在 1970年,美国就率先制定了《环境教育法》。根据该法令,联邦政府教育署设置了环境教育司,由政府支出大量资金,用于支援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实施与评价,教师在职教育、野外环境教育中心的设置和成人环境教育计划的开发等。[13]1990年美国政府重新制定了新的环境教育法,新法对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做了详细规定。根据这项法律,在环境保护署下设环境教育处、国家环境教育咨询委员会和联邦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6]日本滋贺县教育委员会从 1975年就开始全面开展环境教育,并设立了相关的环境教育制度。2003年 7月,日本政府颁布了《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法》。该法律指出在增进环保热情及推进环境教育上,国家、地方政府及民间团体等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不尽相同,但彼此又是密切关联的,要相互配合和协调。[14]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立法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行政规章组成的。印度政府在 1986年制定颁布的《新教育政策》,专门强调了环境教育,呼吁将环境教育工作纳入到整个教育过程。[15]
除制定环境教育法外,各国还纷纷成立国家机构或建立各种环境教育计划。如英国 1965年成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法国建立了环境教育设备委员会。“澳大利亚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包括四个方面:建立国家环境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环境教育工作;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网,整合全国环境教育资源;支持对环境教育进行评估的项目;扩展环境教育资助项目。此外,发达国家如法国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菲律宾和泰国等,都制订了向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计划,介绍有关污染、资源等方面的环保知识。[6]
3.环境教育项目管理严格,经费投入渠道多元、稳定。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 (1990)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分别规范了环境教育项目的目标、内容、经费来源、申请者资格和经费使用范围,强调了美国环保局必须建立规范的程序用于有效监督和评估项目实施情况,以便确认项目的质量和是否继续支持有关项目。从 1992年至 2002年,美国环保局共提供环境项目赠款近 8 000万美元,用于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在法律调节下,稳定和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为美国环境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美国环境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16]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育系负责的一个为期 5年 (1999年至 2004年)的环境教育项目,在德国有 14个地区参与该项目,联邦政府给予的资金投入总计 2 500万马克。每个地区的政府都关心项目的进展,还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行监督。[9]
环境教育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仅靠政府财政支出是远远不够的。在国外,环境教育法对环境教育的资金投入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建立了由国家投入和民间资金支持相辅助的环境教育资金来源,环境教育基金会作为民间资金的管理机关,形成了成熟的环境教育资金支持体系,有力地保障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
4.建立“生态学校”。20世纪 80年代,西方国家一个接一个地创办“绿色大学”,形成了绿色大学的第一个高潮。它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废弃物净化处理、处置和利用等应用科学,为环境保护培养各方面的人才。[11]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首次提出了一项全欧“生态学校计划”,旨在鼓励学校建立“生态学校”,推动欧洲各国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改变原来的环境教育模式,在保持和发展跨学科环境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为学校提供更多融入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机会,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该计划原本只在欧洲实施,但此后不久,生态学校的概念和实践方式便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生态学校又称“绿色学校”,虽然在不同国家称谓不同,但本质一样,都得到欧洲“生态学校计划”主管机构的承认。目前,国际上认同、重视和提倡的“生态学校”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模式。到2001年,有 21个国家 6 000余所中小学加入了该计划组织。[6]
1998年 5月,中国清华大学开始了“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的建设。清华大学的“绿色大学”有三个涵义:首先是绿色教育,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才;其次是绿色科技,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优先发展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最后才是绿色校园,建立环境优美的生态清华园示范区,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由此可见,这里所谓的“绿色”,是指一种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的目标提出后,中国许多大学也紧随其后,提出这一标志学校办学思想改革的新目标。清华大学以“三绿工程”为绿色大学建设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则提出“建好一个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的建设模式;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行动,塑造绿色人格”为其建设内容;广州大学则以“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服务、培养绿色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其主要的建设内容。这些模式的提出,都积极地推动了高校的绿色大学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7]
5.强化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环境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要培养教师两个方面的能力,即专业教育的基本能力和环境教育方面的能力,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欧洲对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一直都非常关注。为了培养合格的环境教育者,芬兰教育部发起了“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1992年,芬兰教育部选择加瓦斯卡拉大学作为实施基地,通过所谓的“两步走”的远距离教学模式 (全国各地的不同大学和培训学校抽出 1至 3人在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建立培训其他教师的课程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上述受训人员的地方学习小组,对其他接受培训的教师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不仅可以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产生新的教学课程,而且还可获得个人环境知识与环境价值观和责任感意识。[18]荷兰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教师培训机构与学校及教师的合作,教师在职培训者通过与学校教职工的直接接触以及现场实践,制订出适合教师和学校个别需要的教师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计划。[19]澳大利亚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环境方面的知识,对环境教育要有精确的理解。该国对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即职前师资培训、研究生层次教育和在职培训,这是培养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具备优秀环保素质、掌握环境教育策略和技能的师资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6]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生态环境,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又艰巨的任务。环境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己任,有利于人类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1] 闫守轩.环境教育:涵义、源起与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0(2):16-20.
[2] “第四次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印度召开 [EB/OL].(2008-07-13).http://hi.baidu.com/heqiyeletu/blog/item/1a60b42d8cd6d131359bf758.html.
[3] 崔建霞.环境教育:由来、内容与目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7-153.
[4] 崔凤,藏辉艳.美国环境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3-98.
[5] 展瑞祥.简论欧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2):19-20.
[6] 华淑华.国外环境教育的实施 [J].中国教育导刊,2007(8):9-11.
[7] 陈卓.日本环境教育的特征及启示 [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8(2):80-83.
[8] 杨万仁.瑞典的环境教育及启示[J].宁夏教育,2007(4):64-65.
[9] 哲伦.西方社会的环境教育 [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21):55-57.
[10] 刘春艳,彭洋.美、德、英三国的环境教育对我国的几点启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8):276.
[11] 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08(3):68-71.
[12] 李娟,孟瑾.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开展环保教育的做法及特点[J].环境科学导刊,2008,27(1):15-16.
[13] 刘继和.从行政看美国的环境教育体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4] 刘继和,赵海涛.日本环境教育法及其解读[J].环境教育,2003(6):17-19.
[15] 祝怀新,林道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6.
[16] 李吉霞,张翠萍.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1):81-83.
[17] 吴云,王子彦.我国绿色大学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探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3):80-82.
[18] 刘朋.芬兰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者项目[J].环境教育,2001(3):42-43.
[19] 庄瑜,王纾然.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J].全球教育展望,2003(6):26-28,63.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world economy,environmental crisis has becomeoneof the toughest issues facing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Starting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rigi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is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of USA and Japan in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education;origin;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Or igi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XU Dongmei,CHEN Xuesong,XU Xiaolu&WANG Kaixiong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X-4
A
1671-2714(2011)01-0099-05
2010-04-23
徐冬梅 (1974-),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 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