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

2011-02-09 09:24喆,王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马 喆,王 丹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沈阳 110003;2.沈阳市社会养老和工伤保险管理局,沈阳 110003)

在应对始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的战役中,各国政府合作采取的经济刺激计划取得明显效果,世界经济已逐渐回暖。其中,中国利用自身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综合采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了 2008年 9.0%和2009年 8.7%的经济增长速度,尽管较 2003-2007年间10%以上的增速略有回落,但总体上抵御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并对世界经济回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危机逐渐缓和、经济整体向好的后危机时代,危机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衰退仍有可能卷土重来,特别是伴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刺激力度的普遍减弱,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仍然较大,此时正是考察各国经济稳定性的关键时期。就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在维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将经济引入良性发展路径。

一、后危机时代中国需求结构的主要特征

自 2001年以来,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逐渐成为主要力量,在内需结构中,大有超越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的趋势。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2009年投资需求对 GDP增长贡献率达到 92.3%,比 2008年的 45.1%提高一倍多。相比之下,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 52.1%,比 2008年的 45.7%仅提高了 6.4个百分点,净出口需求的贡献率为 -44.8%,比 2008年的 9.2%下降了 54个百分点。也正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下国际经济环境恶化而导致的净出口需求的大幅下降,中央政府才推出了扩大内需的宽松财政政策,即增加 4万亿元政府投资,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保障性住房建设、自主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从财政政策效果上判断,4万亿政府投资支出计划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刺激的作用,利用内需增加的积极作用弥补了净出口减少的损失。然而,这一计划将在短期内使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的依赖性更强,从而内需结构更趋不合理。从长期来看,大幅增加政府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只是危机时期的应急手段,危机之后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退出必将导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逐渐回落,彼时若消费需求不能成为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则中国经济将再度面临衰退危险。即便投资需求持续强劲,从性质上讲,投资需求终归是中间需求,大规模投资的结果是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消化新增产量,仍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因此,消费需求应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然而,对历年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国的消费需求尚不具备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能力。根据工业化国家的普遍经验,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消费率)应达到 2/3左右,而中国的消费率自 1986年以来就长期低于这一水平,而且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于 2006年首次跌破 50%,到 2008年已经达到 48.6%的历史最低水平。这表明,中国消费需求已长期疲软,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应有贡献,尽管 2009年的消费贡献率略有上升,也只是扩张性政策的短期影响而已。在经济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较强的后危机时代,应逐步调整内需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其中占 70%以上的居民消费需求,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

1.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导致居民消费能力不足

根据凯恩斯 (1936)绝对收入假说[1],当期消费与当期收入线性相关,对中国居民消费与收入数据的分析也符合这一结论。尽管消费信贷的发展使当期收入对消费的制约作用减弱,但对于消费结构主要集中于食品、居住、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中国居民而言,消费信贷的作用仍十分有限,收入仍然是消费的主要来源。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7.8%。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增长速度缓慢,滞后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社会保险缴费比例有所上升,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更为缓慢,从而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2.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导致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对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有所增强。居民消费支出中最具不确定性的领域主要包括: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而这些种类的支出均具有刚性特征:其必需品属性十分明显,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当价格上涨时消费支出几乎等比例上涨,特别是住房支出,越是价格水平上涨,居民对其价格的预期也随之上涨,需求的刚性特征越发明显。因此,为了应对未来消费支出的不确定性风险,居民倾向于将当期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储蓄,由于不确定性预期的增强,储蓄比例很可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居民服务性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不生产有形产品,而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创造产值。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交通通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行业,其体现的是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生活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娱乐、批发零售、教育医疗等行业,其作用在于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需求层次日益提高,对有形产品的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服务性需求则有赖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加以满足。

4.相对价格变动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不合理

伴随着居民消费价格的整体下降 (2009年为 -0.7%),食品价格上涨 0.7%,其中蔬菜价格上涨 15.4%,水果价格上涨 9.1%,粮食价格上涨 5.6%[2]。这种相对价格变动,导致居民在生活必需品 (主要是食品)上的支出随价格上涨几乎等比例增加,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低了其福利状况。同时,鼓励汽车消费的相关优惠政策,导致了汽车销售价格的相对下降,居民汽车需求增加,2009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比上年末增长 17.8%,其中私人汽车增长25.0%,私人轿车增长 33.8%。短期来看,汽车消费需求增加使消费支出总额增加,长期而言,石油价格的上涨将导致拥有私人汽车的居民压缩其他支出维持汽油支出,更进一步,社会需要为新增汽车支出的交通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可能远高于汽车消费增加所拉动的 GDP增长。

三、促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的可行性路径探讨

1.通过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针对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的现状,应从三方面入手建立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鼓励自主创业,使居民拥有获取劳动报酬的机会,这比向居民发放补贴更具有长期效应,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是在当前储蓄存款利率低于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情况下,应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居民投资渠道,使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更大的增值可能;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加强社保基金的风险管理,以期在社保基金增值的基础上扩大养老、医疗保险保障力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根据第三产业的广义构成,首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集聚,使之在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其他行业运行的交易成本,为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同时也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使之可以通过如网上交易等手段更便利地获得消费需求满足;其次,应促进生活性服务行业品牌化、多样化经营,增加企业文化内涵和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偏好居民的消费需求。

3.利用经济杠杆,使消费结构向改善居民福利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使得居民在这些消费品上的支出显著增加,同时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却十分有限,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整体下降,应通过减免相关税费的手段减少上述产品的流通成本,同时利用补贴等手段扩大产品供给,稳定市场价格和居民预期。应采取税收、利率等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居民汽车 (包括其他高能耗商品)消费需求向节能环保型消费转变,比如向购买小排量汽车的消费者提供相对优惠的贷款利率,而对购买大排量汽车的消费者实行一次性付款优惠 (或大量购买优惠),以区分消费者的必需性消费需求和奢侈性消费需求,在保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前提下,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英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石器时代的居民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2018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5%
40年消费流变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新消费ABC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