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
人文社科渗透法就是在进行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和补充教材的人文社科知识内涵和价值,渗透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明白社会价值,通过传授职业技术使学生明了人生价值,通过指导学生遵守行为规范使其学会做事、做人,通过特定的场景使学生获得无意识认知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使专业技术教学富含人文社科渗透教育,学生在专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文社科素养也同步提升,使之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育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 “四有”新人,实现江泽民所说:“教育战线的同志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党员和全体师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的成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1]人文社科渗透法的具体做法是:一是在专业项目课程设计中结合人文社科的时代内容,介绍不同时代在行业发展历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使学生明白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胸怀大志、敢于探索创新的人,才能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所作为。二是在模块化教学中彰显先进人物的带头作用,明确指出只有紧跟时代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动脑筋钻研技术去不断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才能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才是受社会尊重的人,使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心理上自发认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三是在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景中,介绍规章制度形成的曲折过程,强调规章、流程、制度的作用,介绍企业文化和行业背景资料,使学生在熟悉操作流程的过程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养成遵章守纪的好习惯,修养提高职业素质,学会做职业人。
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这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新命题。在高职院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人文社科渗透法的运用是重要途径之一。所谓“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信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坐标和行动的指南。[3]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潮并不容易,这要求切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学校在学生中积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职院校由于是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内容,人文社科类教学相对淡化,长期以来形成“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人文社科”的校园风气。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专业技术课程与人文社科类课程争教学时间的现象,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时间常被占用。马列主义公共课也不例外,多用上合班大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虽说近年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案例等方面也下了许多工夫,但这种教学模式“政治化”倾向很明显,教师注重说教和灌输,很难展开心理培育,不能实现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实施具体帮助。这势必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同度,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肤浅,未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生活学习乃至将来工作的长远影响,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普遍不高,有些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实际相脱离。如何提高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进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文社科渗透教育法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巧妙地融化在各专业学科的教材模块中,学生在积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时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活动,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还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渗透在专业技术教学项目中,学生在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实习实训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起到了很好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同时,学校在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浓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氛围,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寓教于乐。例如,在开展党团活动时渗透唯物史观教育,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的思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于深刻领会与运用,并作为考核入党积极分子的依据;在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领悟的心得体会在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中反映出来,逐渐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高职院校通过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渗透法教育,可以达到丰满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好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在高职院校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各综合性高校毕业生,专业以理工科居多,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偏科现象。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氛围,校园中“重技术轻理论研究”现象普遍,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有的青年教师甚至站在讲台上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怪现象,在这种状态下培育出来的学生要达到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可想而知。因此,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全面知识素养和教学业务水平,学校除了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师资和业务培训外,更多地要靠教师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要求自学提高。如何帮助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自觉实现师资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是学校实现现代化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人文社科渗透法在师资培育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第一,学校通过组织教师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技术进步趋势,有意识地渗透时势政治教育和国情事态学习,帮助教师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旨在提升教师的全局观念和关心“大我”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专业技术的前沿发展比较关注,平时会花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和钻研,对个人拥有的专业技术本领非常重视并引以为豪。如果学校因势利导,引导教师从时代发展、技术进步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技术问题,教师的眼界和视野将大大扩展,他们会自发寻找差距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觉地将国事、天下事归入自己的关注焦点,进而自觉地将当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必修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学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观、培训,有目的要求递交出访地、学习地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地域经济特点、专业技术特色等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提升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使他们不但专业技能得到培训提高,而且在扩大眼界和知识信息量上有较大收获。他们在技术技能明显提升的同时,专业视野更加开阔,思想认识更加提高,人文知识更加丰富,自身素质明显提高。现代青年教师大多属于“偏科型”人才,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亟须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互补,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宽基础、厚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运用渗透法教育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拓宽教学业务能力,丰满和改善知识结构势在必行。这既是高职院校顺应地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要求,也是保障教师人才储备的客观要求。
第三,将人文社科渗透法运用在学校教学督导工作中,即要求学校督导室在规范督导员听课评课的工作标准中,必须设有点评任课教师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思想表达的能力标准,以及衡量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词汇的科学性、丰富性、生动性标准,督促教师自觉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质量检查工作主要依靠学校督导室实施,督导员根据工作计划要求分别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场所、院系教学管理档案等方面开展工作,发挥督促、指导作用。学校还在听课评课的评价标准中渗透对教师人文社科素养程度的评价,逐渐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素质水准,促进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升。
第四,将人文社科渗透法运用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在评比标准中渗透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在每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会由学校或系部有计划组织各种教学竞赛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会组织由社会各职能部门委托经办的考级工作等。学校根据师资培训需要,可以要求竞赛筹备组在评比标准中渗透人文社科精神,使教学竞赛体现出职业特色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体现出浓厚的职业文化底蕴。同时,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参赛来引领教师的业务发展方向,拓展师生的学习思维领域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师生通过参赛领悟所学知识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发展潮流,增强吸收消化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增加运用知识和技术的实践途径,提升自觉为地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发展做贡献的觉悟,使高职教育教学实现“专才”培育与 “通才”培养有机结合的教育目的,同时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主观条件。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运用人文社科渗透法,是适合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与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形成互补,能在高职院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较大作用,能在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提升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辅助作用,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好方法。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1-03-1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3] 刘志强,孙卫芳.隐性教育: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J].南方论刊,2009(10):60-61.
[4] 何亚非.专业技术教学应渗透人文社会科学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2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