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102例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2011-02-09 07:19郑欣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例因药疹血清型

郑欣

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β链球菌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多见于3~7岁的儿童,少数患儿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1]。在20世纪40~60年代小儿猩红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2]。现将抚顺市第三医院儿科收治的102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04/2011-04抚顺市第三医院儿科收治的猩红热患儿102例,其中男58例,女44例;年龄2~12岁。3例患儿因高热出现惊厥,82例病程7d时开始面部脱屑,其余病例7d后出现脱屑,102例患儿均于2~3周脱净。

1.2 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第7版关于猩红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猩红热的临床诊断标准;(2)家长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病毒性咽炎;(3)夏季痱子。

1.5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每日给予青霉素治疗10U/kg,每日2次静脉滴注,疗程7~10d。发热<38.5℃者物理降温,>39℃者予退热剂,腹泻者给予蒙脱石散口服;2例尿路感染者及3例腹泻者及发热>3d、白细胞>20.0×109/L者给予头胞呋辛钠每日2次,每次50mg/kg静脉滴注,疗程7d。

1.6 疗效判定标准(自拟) (1)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正常;(2)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3)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血常规检查好转;(4)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血常规检查无变化或恶化。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02例患儿中88%以发热首诊,12%以皮疹首诊,发热92例,其中37.3~38℃23例(25%)、38.1~39 ℃39例(42.4%)、>39 ℃30例(32.6%),体温最高达41.5℃、发热持续时间1~5d,平均2~7d,热型不定。伴咳嗽10例(9.8%),伴腹泻3例(2.9%),伴尿路感染2例(1.96%),草霉舌102例,帕氏线92例,皮疹102例。

2.2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102例白细胞10~20×109/L,C反应蛋白阳性>10mg/L 102例,胸片示肺炎2例,支气管炎8例,咽拭子细菌培养阳性102例。2.3 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治疗7~10d后复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正常后出院。102例患儿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肾炎及风湿热。

3 讨论

猩红热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夏秋季较少,病程2周左右,近几年发病率较高,重症猩红热有上升趋势[4],有一定的流行性,本病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链球菌感染机体后,机体获得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弱,维持时间短,而抗毒免疫强,维持时间长,甚至可持续终身。链球菌有80余个血清型,机体感染后获得的抗菌免疫每个血清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各种不同血清型所分泌产生的红疹毒素不同,刺激机体所获得抗毒免疫无交叉性免疫,所以儿童可能多次发生猩红热[2]。

102例中有10例均于当地医院治疗,5例因表现周身皮疹、痒而诊断为药疹,抗过敏治疗无好转而来本院后确诊。因此,不能仅凭皮疹、痒而诊断药疹,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用药史。药物性皮炎主要根据发病前有用药史,经过一定潜伏期而发病,符合药疹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过程,对骤然发生的全身性对称性痒性皮疹应提高警惕;猩红热有发病季节,有接触史,有独特临床表现、潜伏期、发疹顺序,药疹则不具备,且瘙痒症状重,皮疹较红,停药后逐渐消退。1例因发热5d,周身皮疹,舌乳头显著突起,口腔弥漫性充血,血白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而诊断川崎病,来本院检查血沉无加快,血小板无增高,无冠状动脉改变。1例因皮疹,发热而诊断麻疹,并无结膜充血、流泪、畏光、鼻塞等其他症状,第二臼齿对侧颊黏膜无麻疹黏膜斑。3例因发热、皮疹而诊断为风疹,并无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因此医生要认识出疹性疾病的皮疹形态、特点与发热的关系、出疹顺序、有无脱屑等表现,在临床上要与川崎病、病毒感染、各种相关药物如氨苄青霉素、解热镇痛药等所致猩红热样皮疹病例进行鉴别诊断[5]。辅助检查不可忽视,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咽拭子细菌培养尤为重要。麻疹和风疹均为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并不增高,10例排除病例中3例因发热、咽部、扁桃体充血肿胀、皮肤斑丘疹疑似猩红热,但因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而排除诊断,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例因咽痛、皮疹疑似猩红热,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增高诊断为病毒性咽炎排除诊断。2例患儿因皮疹疑似猩红热最后确诊为夏季痱子。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猩红热的认识,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传染源扩散,及时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近年来猩红热有上升趋势,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防治咽峡炎是预防猩红热的根本方法。目前尚无对猩红热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也很难有保护作用,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使用青霉素有短暂的保护作用,因易并发肾炎应注意监测尿常规的改变。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1-213.

[2] 刘作义.儿童猩红热的诊断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11):653-654.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34-937.

[4] 徐开泰,尹洪波,姜琦.类猩红热合并多器官损害42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6,14(1):55.

[5] 刘强.43例儿童猩红热样红斑发疹的临床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6,29(6):433.

猜你喜欢
例因药疹血清型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优质护理干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64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规模化猪场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重症药疹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