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冲 韩淑凯
河北省望都县中医院(河北望都07245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麻痹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及功能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瘫痪。笔者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0年2月望都县中医院门诊患者150例,诊断参照文献[1]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男性27例,女性53例;年龄33~70岁,平均(48.00±3.20)岁;病程 3d 至 6 年,平均(6.00±2.70)个月;颈项疼痛75例,上肢放射痛、麻木72例,肩胛区疼痛57例,棘旁压痛73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68例,臂丛神经牵拉阳性63例;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51例,骨质增生71例,棘突偏歪37例,椎间隙变窄42例,椎间孔狭窄50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44例;年龄 32~72 岁,平均(47.00±3.90)岁;病程 3d 至 6 年,平均(7.00±2.10)个月;颈椎疼痛 66 例,上肢放射痛、麻木 63 例,肩胛区疼痛50例,棘突旁压痛64例,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59例,臂丛神经牵拉阳性55例,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改变43例,骨质增52例,棘突偏歪31例,椎间隙变窄37例,椎间孔狭窄46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经筋排刺法:取患侧手三阳经五腧穴,即井、荥、输、经、合,选用 0.35mm×13mm毫针,垂直刺入,刺入肌腱浅层即止,施以雀啄捻转手法,行针1min,每次留针30min,在2穴的连线上每隔1~2寸左右刺1针,一般每线3~5针,每日治疗1次。皮肤针疗法:取七星针,局部用75%酒精常规消毒,给予中度刺激(腕力稍重,局部有潮红,但不出血)。叩刺部位:颈夹脊、大椎、大杼、天宗及压痛点。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给予根痛平 (承德燕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55305,0.3g/片)1.8g 口服,每日 3 次。 两组连续治疗 2 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半年内复发率及复发次数。
1.3 疗效标准[2]治愈:颈痛和相关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显效:颈痛及相关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仅在劳累和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有效:颈部及相关的症状体征减轻,但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体力劳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结果示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复发病例中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所减轻。 治疗组有效 75 例中,半年后复发 7 例,复发(2.11±1.30)次,复发率为9.33%;对照组有效55例中,半年后复发18例,复发(4.99±2.60)次,复发率为 32.73%。 治疗组复发率及复发次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筋痹”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是由于久病气血运行不畅,或外感风寒湿邪,导致脉络阻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衡。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运行结聚在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在人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它具有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正如《素问·痹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由此可见,十二经筋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痰、虚、瘀是经筋的主要致病因素,当十二经筋受到外邪的侵袭,或急性损害,导致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经脉不通、经筋失养。《素问·调经论》载“病在筋,调之筋”,故选用经筋排刺法通经络、利关节。正如张景岳所说“一正一旁也,正者刺其经,旁者刺其络,故可以刺久居之留痹”,从而调整“宗筋”之力,补不足而泻有余,使阴阳平和,恢复“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临床表明,运用经筋排刺法可广泛刺激上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同时也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采用皮肤针疗法,其良性刺激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脏腑之途径,可以激发经气、通利壅滞之气血,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通过皮肤针叩刺,可以缓解或消除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改善脊髓、神经根、颈椎周围组织的营养和血液供应,改善了关节、韧带的功能,使颈椎达到动静平衡状态。本观察表明,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1] 孙宇.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2] 段西峰,刘振华,王胜利,等.中药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6):54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