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负强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1-02-03 00:53:08吴晓簿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惩罚笔者教育

吴晓簿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1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或矫正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正强化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鼓励、表扬、奖品);而负强化则是在所期待的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如不许看电视、批评、指责等)。

吕静主编的《儿童行为矫正》一书对负强化及如何运用负强化进行儿童行为矫正有系统的论述,该书认为,“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境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或称负强化物)的移去或取消,则以后在同样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和正强化在行为真正开始增加以前,需要有正强化物与良好行为的多次配对出现一样,负强化过程中,也需要多次使用厌恶刺激,待良好行为出现后,再予撤除”。因此对于负强化而言,厌恶刺激(或者惩罚)总是先于强化而存在的。当然不是任何负强化过程都得先入为主地给予厌恶刺激或惩罚,如自卑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状态,经过努力取得成绩后个人不再感到自卑,这个过程没有人为地呈现厌恶刺激,但它是负强化。由此可见,负强化是一种人为控制的条件反射,它可以通过减压、减负来激发学生,达到教学的目的。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网上不少论文将负强化和惩罚混为一谈。认清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更能加深对负强化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方向。

心理学认为,惩罚是指当行为者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若及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叫惩罚物)或撤消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陈琦,刘儒德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对二者的区别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凡是能增强反映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并且还就它们之间的关系给出表格(见表1)。

表1 强化与惩罚的关系

可见,负强化的根本在于增强反映概率,而惩罚正好相反。

2 负强化的实际意义及在教学中运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就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你立即住手,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在这里,陶行知先生没有采取正面批评的方式,而是避开学生比较抵触反感的说教式,换做了给与鼓励的方法,结果学生清楚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加深了情绪情感体验。今后这位学生应该能够转化为自我强化,主动制止自己出现这类行为。

这个案例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强化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和习得的成果能否保持的关键。合理运用负强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将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强化。

2.1 负强化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

正确运用负强化能够给学生提供行为反馈信息,让学生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巩固良好的行为,改正或修正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良好学习行为的发生概率。

高职新生入校,由于各方面因素,如地域差异,教学环境不同,学习动机等,许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上课不敢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一些新生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自信,不敢在课堂上开口说英语。笔者尝试将负强化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成功地完成在一般情况下他们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口语训练任务。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做游戏来帮助他们克服自我,战胜自我。比如笔者安排一次口语练习课,主题是让学生说出各自最喜欢吃的水果并说出原因(my favorite fruit and the reasons)。该活动分组进行,请8名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学生和8名回答问题比较积极的学生按组穿插进行传递信息的游戏。两组各包含四名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并特意将他们安排每组的第一位。由于此前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词汇和句型结构。两组的第一个学生均可轻松地先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成员背对讲台,不允许看黑板,以最快的速度将内容悄悄地传给下一位,最后一个学生接到话后,立即上台用英语说出,又快又准的小组为优胜。活动中每个角色的分配如同量体裁衣,每个学生都担任了自己适应的角色,减少了开口困难学生的思想负担,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两组成员都很用心参与,学生在热闹活跃的氛围中结束游戏。其结果是,在随后的教学中,开口困难的学生逐渐开始参与了课堂活动。在这里,笔者两处运用到了负强化:首先,每组成员的出场顺序安排就是照顾到让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最后给大家公布所听内容,这样就避免了直接让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面对全班发言;第二,通过传递信息的游戏让不敢在全班回答问题的学生跳离课堂正式回答问题的思维,转为在游戏中学习,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渐渐地树立了信心。

2.2 负强化提升学生的情绪情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撤销让学生厌恶、痛苦的事物,可以减轻学生紧张、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加强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有利于促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害怕背书,但是适当的记诵对于提高英语是有益的;此时笔者尝试将背书的任务转变为学生喜欢的活动。有一次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学唱一首喜欢的简单英文歌曲,不少学生选择了lady gaga的歌,短短两个礼拜,全班学生都能哼唱自己挑选的英文歌,歌词中涉及到的词汇、俚语、句型也都记忆深刻。看似娱乐的同时也学习了英语,一箭双雕。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看到了背诵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他们记单词、背课文的自觉性逐渐加强。

笔者运用负强化来替换背书这种学生不喜欢的刺激物,转而让学生学记他们感兴趣的流行歌曲作为过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3 负强化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强化

叶圣陶先生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行为进行负强化的过程中将行为的评价标准传递给学生,学生逐渐掌握并形成自我强化。对于教学而言事半功倍。

学生在课堂上逐渐熟悉教师的强化理念,那么在自主学习中碰到困难时,学会自我调节,运用负强化及时调整状态,改善学习方法、进度等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一个酷爱上网的学生为了应战英语四级,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一个月内要争取记下300个新单词,否则不允许自己上网。结果他在一个月里,为了撤销不让上网这个令他讨厌的刺激物,该学生非常努力,成功记住了300个单词。

3 运用负强化需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负强化作为一种强化手段,目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不良行为,端正态度,呈现愉悦的情绪,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实施负强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3.1 反馈及时

对学生行为及时给与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在行为和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教师应当敏锐观察学生的行为,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准确地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

笔者于2009年12月份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目的就是对比给予及时反馈和不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笔者选取冶金系矿物(1)班为实验组,给予及时反馈;经贸系电子商务(1)班为对比组,不及时给予反馈(整体上而言,实验组的英语水平不如对比组)。一个月之后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验组,笔者注重及时给予负强化,及时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出现的不良行为给出反应,比如有的学生听课不专心,有的练习写邀请信的时候格式不对等等;而在对比组,笔者刻意不对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给出及时反应。一个月后对比两个班的学习情况,对比组明显不如实验组令人满意。对于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对比组仍旧没弄透彻,甚至不能说出句子结构特点;邀请信的格式错误百出,对于邀请信的两种回复(谢绝和接受)基本包含内容仍旧掌握不全。相比之下,实验组对于以上内容都能基本掌握。

笔者做的这个实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证实:实施负强化时,及时反馈是必要的。

3.2 客观一致

负强化的实施应当对事不对人。要科学合理,才能让学生明白用意,不会产生抵触心理,才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运用负强化理论时,要努力克服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要对学生抱有成见而影响了实施的公正。

实施负强化,保持客观一致实际上与上文提及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相得益彰。教师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修为,敦促自己摒弃主观因素,力求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乱给学生扣上定性的“帽子”;久而久之,学生经过观察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教师是完全值得信任的,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公正及时地给与反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改进。学生逐渐放下抵触、不信任的戒备心理,在与教师情感交流中,营造自己认为相对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那么他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能明显提高。

3.3 正确把握与正强化和惩罚的关系

正强化的使用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最为频繁,如教师重复和强调学生的正确答案,表扬或奖励学生的正确行为等。负强化和正强化都是强化手段,相得益彰,不存在孰重孰轻,尽管有些作者(如王艳红《强化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认为教学中应当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笔者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笔者认为只要是适合学生的,不能定性哪个主要哪个次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个体,正负强化都能广泛实施。为了提高强化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刺激或压力(正强化)来促进学生,也可以通过减少刺激或压力(负强化)来激发学生,有时后者的效果会优于前者。例如,教师可以不断地赞扬学生以增强其正确行为倾向,也可通过减少对学生的控制以表示满意或信任,从而激发学生为了不辜负教师信任而更加奋发向上。比如上文提到陶行知先生的例子就可以证实这一点。

实际教学中还应当区分负强化和惩罚,不能将二者等同。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防止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它往往作用于学生的不当行为发生以后,目的在于否定这一不当行为,制止他继续表现该类不当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惩罚只会引起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间强烈对立情绪,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惩罚会使教育对象认为已经为自己的不当行为付出了代价,心理上不再有内疚感,以后这样的行为照样还会出现。教学中要慎用惩罚。

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了“绿色惩罚”,笔者认为是值得借鉴的。“绿色惩罚”也就是在惩罚教育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顺畅地接受并对教师心怀感激的惩罚教育。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实际工作中,他摸索出了犯错误写“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唱歌”、“做好事”等惩罚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用的就是“绿色惩罚”。

当然,惩罚和负强化之间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因犯错误而受到处分,当他在行为上有一定改观时,便撤消其处分,可以强化他的积极行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负强化理论灵活合理地运用到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配合正强化,惩罚等强化方式,以学生为本,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强化,达到较高境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1] 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负强化与惩罚概念辨析及应用[DB/OL].http://www.foxshuo.com/article/info/69294.htm

[3] 李 芬.论课堂教学情境的强化[DB/OL].http://www.lunwenda.com/jiaoyu200804/85284/

[4] 张苑平,陈国生.应用正强化理论引导孩子行为的心理初探[DB/OL].http://www.szjky.edu.cn/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218

[5] 王艳红.强化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DB/OL].http:// blog.sina.com.cn/s/blog_471533c7010009rm.html

[6] http://baike.baidu.com/view/552991.htm

[7] 周秀华.正强化与负强化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B/OL].http://www.gotoread.com/mag/12450/contribution135818.html

[8] 吕 静.儿童行为矫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9] 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猜你喜欢
惩罚笔者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神的惩罚
小读者(2020年2期)2020-03-12 10:34:06
Jokes笑话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惩罚
趣味(语文)(2018年1期)2018-05-25 03:09:58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真正的惩罚等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