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云
狼疮性视网膜血管炎1例
王彤云
患者,女,28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8年。今年4月因右眼前黑影来我院就诊。当时视力:右5.1,左5.2;双外眼安静,眼前节正常,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检查:双眼视盘界清,色如常,视网膜静脉充盈、迂曲、粗细不均,右眼颞上方梭状出血及棉绒斑(见图一);左眼未见明显出血及渗出。因全身情况较差(高血压、糖尿病、狼疮性肾炎、抗磷脂综合征等)未能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狼疮性视网膜血管炎。给予三七粉口服以活血化瘀,同时内科治疗全身病。
二个月后,视力右5.1,左5.2;右眼视盘界清,色如常,颞上方梭形病灶向周围扩大,出血、渗出并见;血管闭塞呈白线样(见图二)。
四个月后,视力右0.6,左5.2;视盘色泽蜡黄,血管普遍变细,大多呈白线状,棉絮样渗出沿血管两侧分布,出血以视盘为中心呈放射状、火焰状(见图三),远段血管闭塞,视网膜萎缩(见图四)。
半年后,视力右0.02,左5.2;视盘境界模糊,色泽蜡黄,视网膜水肿,血管极细;出血散在,形状大小不一。左眼视网膜血管迂曲、粗细不均,中周部散在片、团状出血以及点状渗出。(见图六)。之后不久,该患者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不治身亡。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多器官内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炎症,常侵犯皮肤、肾脏、关节、心脏和眼睛等器官。临床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全身无力和肌肉关节疼痛等,并伴有受累器官的相应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年女性,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清,主要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特别是与免疫复合物在受累组织内血管壁的沉着有关,眼部主要沉着于视网膜的血管。
在临床上,SLE常分为两型:(1)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分布的蝴蝶形水肿性红斑或结节性红斑,边界清晰,患者常无自觉症状;(2)全身性红斑狼疮除皮肤损害外,可出现肾小球肾炎、心包炎、心肌炎或心内膜炎等症状,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出现惊厥或其他神经精神症状。
SLE引起的眼底损害,表现为毛细血管前动脉病变为主的微循环障碍性视网膜病变。视乳头轻度水肿,视网膜小动脉狭窄或闭塞,呈白线状。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后极部可见棉絮斑,有时可见硬性渗出物。并可出现视网膜浅层火焰状出血或线条状出血、微动脉瘤或新生血管样改变,有时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样改变。病变后期常继发视神经萎缩。荧光造影所见:棉絮斑为低荧光,出血处为荧光遮蔽,小动脉闭塞则显示为无灌注,小静脉扩张时可出现渗漏,微动脉瘤为高荧光小点。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视网膜病变,可改善预后,保留一定视力。主要治疗方法是大剂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和非甾体类抗炎剂。眼部则主要适用活血化淤类药物和对症治疗。
本例患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狼疮性视网膜血管炎病例。临床表现,从开始出现眼前黑影,到最后视物不见;眼底病变从开始的一小片出血及血管粗细不均,到之后的火焰状出血及棉絮样渗出,再到最后的视盘视网膜水肿及血管闭塞,历时半年。我们见证了一个SLE患者并发眼部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发展过程。与资料记载的基本一致。唯一遗憾的是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时,已经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大剂量皮质类固醇药物、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和非甾体类抗炎剂的治疗,因此病情无法得到控制,任其发展直至死亡。
210001 南京市中医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