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民的力量应对公共危机——毛泽东军事思想对我国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的启示

2011-02-02 06:07姚元晶
中国应急救援 2011年1期
关键词:危机救援力量

姚元晶

前言

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由毛泽东创造性地加以集中概括,创立了无产阶级军事科学中最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体系即毛泽东军事思想。[1]毛泽东军事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实践意义,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今的军事生活和社会实践仍然具有强大的科学理论指导作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汶川大地震、上海“11·15”火灾等公共危机事件不是战争,甚是战争。置身于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现场的指战员,特别是各类专业性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骨干力量,应当运用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吸取毛泽东充满智慧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理论和奥妙深邃的军事哲学思想,启迪制胜,运筹帷幄,用科学理论的旗帜来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在各种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实践中拯救苦难,创造辉煌。

1. 照顾战争全局,把握战略重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

“照顾战争全局,把握战略重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是一条重要的毛泽东军事指挥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实现战略意图和计划,他强调实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把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作为作战指挥的中心任务。[2]为了解决军队统一指挥问题,1935年3月11日在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是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基于当时形势,全盘考虑后确定的,解决了张闻天、王稼祥等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战略战术原则不完全理解的矛盾。从打鼓新场事件,张闻天认识到了不能妨碍军事指挥,就很赞成毛泽东成立“三人团”的建议,通过“三人团”使“毛、王之间的矛盾可以由他们自己解决”而不影响军事决策。遵义会议后,王稼祥参加“新三人团”,使毛泽东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新三人团”军事领导小组最大限度保证了军事指挥的顺畅,[3]进而化险为夷,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拯救了红军,拯救了革命。

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征,各部门、各地区呈纵向隶属管理,相对独立,管理分割,各自为政,多种救援力量“山头林立”,发挥不了整体效能。现有驻军、武警、公安、消防、医疗、电力、道路工程等专业抢险救援力量之间缺少高效、便捷的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难以保证有效协调运作,无法形成高度集中的力量。尽管我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4]

但是,由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强破坏性等特点,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现场,经常出现没有人承担现场应急指挥的情况。在事件逐步升级恶化的紧急时刻,一些领导缺乏现场应急指挥能力的训练和经验,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决策和现场指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束手无策。或者是很多不同部门,不同属地的领导一拥而上,在缺乏必要的授权来决定由谁指挥的情况下,往往是谁的官大、职位高,谁来指挥,而匆忙赶到的高级领导又不了解现场的情况,难以作出迅速有效的指挥,有的时候职位高的领导还有可能中途退出指挥,导致现场指挥的中断。汶川抗震救灾中,现代城市的聚集性使危机事件的群发性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联动性特征突出,对应急管理的速度、力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各级党政军警、市内市外等方方面面的力量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调配,建立一套指挥统一、运转协调、综合调配、行动迅速的多层次、全方位组织体系,对有限力量、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组合、最大化利用,以求得危机处置的倍增效应。

汶川经验告诉我们,集中统一的组织指挥体系是快速高效处置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5]因此,我们应从毛泽东军事指挥战略战术原则和汶川地震应急救援实战经验中获得启示,着眼于应急救援的全局,注重整体性、关联性、系统性,整合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对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行动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集中统一指挥。在现有政治体制和行政编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构建相对完善的从横向覆盖自然灾害、经济危机、政治事件、社会动荡等各个方面,从纵向衔接由上到下各个层级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加快建设一支包括公务人员、军队、武警、消防、社会团体、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等在内的全政府型和全社会型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成立由政府应急办、驻军、武警、公安、消防、地震等具有综合性应急救援作战指挥经验的专业性负责人组成专门的应急救援现场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单位,包括驻军、武警、公安、消防、地震、人防、交通、通信、医疗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骨干救援力量。研究和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率、信息化、标准化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现场应急指挥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统一、高效、专业化指挥的顺畅。

2. 训练要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

毛泽东经常强调要做好平时的训练工作,明确指示军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才能打仗。在六十年代初的群众性练兵活动中,毛泽东、中央军委又特别强调了“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这一原则。1964年6月,毛泽东在检阅北京、济南部队汇报表演时指示,要从困难着想,什么问题从困难着想就不怕,不妨把它想多一点,想尽。战斗中的情况是复杂的,困难的,瞬息万变的,特别是未来战争,极端困难、复杂,所以我们要在最困难、最复杂条件下训练部队,要根据实战要求练兵,多练几手,练出真功夫、硬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把训练工作搞扎实,部队将来打仗才能过得硬。关于训练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毛泽东“又红又专”的一贯思想,中央军委于六十年代初提出了“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合得成、摆得开、捏得拢”和“红、专、健”两类指标。朱德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锻炼部队就是靠训练,演习。[6]

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军事家高度重视军队训练和演练。然而,我国各类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训练、联合演练,特别是包括解放军、武警、消防、地震、卫生、交通、人防和民间团体等不同类型人员在内的应急救援骨干队伍之间的综合性联合演习或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协同训练十分有限。单灾种导向的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多个部门,缺乏协同训练,各种危机救援力量之间缺乏整体合力,还不能发挥协同效应,不能有效地应对复合型的公共危机事件。

随着风险与危机发生的诱因日趋多元,多灾种、复合型的危机将难以避免。在不是战争,甚是战争的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行动中,通常会有很多救援力量被派往现场,面对不同类型的人员、不同的任务需求和不同的救灾资源,现场指挥将面临如何有效协调与综合运用这些人员与资源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临时成立的指挥机构或领导小组,在现场指挥时因为缺乏专业性协同训练与合作,往往会手足无措,贻误最好的处理时机。我国单一突发事件现场的多层指挥体系不但无法形成应急救援的合力,本来各个相互支持的救援单位还将会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甚至可能导致救援现场的混乱、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救援时间的拖延。因此,我们应吸取毛泽东关于军队教育训练的思想精华,从中获得科学理论的启迪,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加强驻军、武警、消防、地震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协同训练、联合演练,提高协同应急、合成应急的能力。

解放军、武警、消防和民兵组织应当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并努力开辟练兵的新途径,加强与各种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训练。要针对各种特殊的灾害事故,练心理、练技能,练战术,练协同,练保障,创新练兵方法,增强训练效果。强化网络练兵、基地化模拟训练和合成演练。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开发建立网上练兵系统,反复练习救援指挥、兵力部署和力量转移调动。建立灾害救援模拟训练基地,对各类专业救援人员开展毒气、高温、浓烟、噪音、坍塌、夜间环境中的心理、生理适应性训练。开展想定作业,随机设定灾情,实施实兵合成演练,锻炼各级指挥机构临机指挥能力和应变指挥能力,锻炼各种危机救援力量的独立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机动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救援保障能力。通过协同训练、合成演练,联合演习达到“开得动、打得准、联得上、合得成、摆得开、捏得拢”的训练目标。

3. 土洋结合,尖端与常规并举,坚持后勤保障工作两条腿走路

毛泽东于五十年代中期作出了要发展尖端武器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要实行尖端武器与常规武器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思想。“洋的土的要结合,常规武器加特种武器。”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总结说:“朝鲜战争的经验证明,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可能进行战争的;后方有充分物资,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和工作,以保证第一线的充分供应,是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6]

同革命战争相比,我国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内容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再简单停留在武器供给和衣食住行保障上,有力保障完成多样化任务、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综合保障日渐成为鲜明特点。后勤保障工作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物资供应的多少和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救援的力度和持续的时间,成为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指挥员确定行动方案和实施救援部署的主要依据之一。汶川地震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而且给我们积攒了筑牢物资生命线的最宝贵经验:一是“最大化筹集”,在地震当天连夜调拨库存储备食品,紧急征用各大商场、卖场的方便食品、瓶装水、衣被等物资,及时满足灾区的需要。二是“合理化配置”,根据各受灾区域、受灾群众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调配筹集到的物资,确保群众在道路损毁、交通阻断情况下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三是“最优化使用”,把所有捐赠点和相关部门的救灾款物实行统筹分配,对入库、出库、调拨、分发等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统计、公示,接受全程审计,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做到最大化公开、阳光下操作,确保物资使用效益达到最优。[5]

2010年6月21日,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出席“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时指出,“尽管中国公安部在参与应急管理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特别是对如何健全完善跨区域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的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应遵循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指导,凝聚全民之力,实行先进设备与常规装备并举、土洋结合,坚持后勤保障工作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社会应急救援后勤保障体系:一是成立专门后勤保障管理组织,设立专项基金和紧急救灾物资、装备储备仓库。制定完善跨区域后勤保障预案,统一协调救援经费、救灾物资和救援装备的分配使用,协调做好灾后善后工作。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和灾害种类,科学确定物资储备种类、数量、储存各种灾后急需物资、救援装备,建立紧急救灾物资、装备储备库,并加强管理,确保救灾物资、装备全天候调派使用;二是想方设法提高应急保障效能和物资保障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开发数字化通信、信息网络通信、车载移动通信等应急保障自动指挥系统,形成上下畅通、横向交接、警地对接的保障指挥控制网络,实现应急保障指挥的多功能化。组织开展火线应急保障器材技术攻关,研制自行式炊事餐车、医疗急救车、自动装卸车等多种应急保障设备。围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共危机应急保障需要,充实调整应急物资的储备,采取专用物资实物储备,通用物资经费储备的方法,充足储备各种物资和器材,实施科学管理;三是围绕快速应急保障的组织指挥、力量编成、物资调运、器材保障等问题,探索总结快速处置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后勤保障指挥系统,科学编制应急保障预案,创新应急物资调运、前接后送、跨区接力保障的方法,经常组织开展训练和演练;四是发挥群众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用多种方式解决支援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前线的问题。现代技术、先进装备毕竟十分有限,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传统的土办法。如在后方运输线上,道路交通受损,汽车的数量和运力不足,救援队伍和民工仍然需要使用人挑肩背的方式,充分利用手推车、马车、自行车等工具,在各种复杂的地形上完成现代化工具难以完成的保障任务。

4. 结束语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来应对公共危机。[7]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瞻远瞩,用充满智慧的科学理论为我们今天应对公共危机指出了光明的道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我们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指导下,凝聚全民之力,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协同训练,综合保障,科学探索公共危机应急救援的特点与规律,勇于赢取更大的胜利!

[1] 张培中.军事理论概要[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欧阳雪梅.长征中的毛泽东及三人军事指挥小组[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4]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s].2009.07

[5] 毛志雄.地方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集中实践与启示[j].北京.中国应急管理

[6] 孙晓青.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m]. 北京.人民出版社.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危机救援力量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危机”中的自信
救援行动
怀疑一切的力量
紧急救援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