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景区保护利用初探

2011-01-29 09:11张利香
关键词:晋祠古树名太原市

张利香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山西太原030009)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晋祠镇,晋水源头,风景迷人、历史悠久,是太原地区兴建年代最早、全国现存最古的园林之一。是太原市历史风貌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历史园林。

1963年3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是以殿、堂、楼、阁、台、桥、池、渠、榭、舫等园林建筑及古树名木和文物组合成的古老园林。30年代清华大学造园学教授林徽因曾从造园角度对晋祠做过评价。今日的晋祠已与晋祠公园融为一体,成为宗祠园林和文物古迹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

一、晋祠概况

(一)历史沿革

《晋祠志》:“晋祠者,周成王母弟唐叔虞之祠也。成王剪桐叶封叔虞于唐,故名唐为桐封之地。晋水源发于斯,故名叔虞祠曰晋祠。”[1]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曾名叔虞祠、晋王祠,俗称晋祠。宋代以前,晋祠虽经多次修建扩建,但均以祭祀唐叔虞为主,建筑布局亦以坐东向西的唐叔虞祠为主体。宋代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天圣年间,宋仁宗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在晋祠西隅叔虞祠南畔,新建了坐西向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于其中。此后,不断增建、修建。至明代万历年间,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告成,从而改变了宋以前晋祠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圣母邑姜成为晋祠供奉的主神。[2]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整修扩建,晋祠构成了以中轴线为主的综合性古建筑群。同时,在晋祠庙外原有的几处私家花园基础上,几经扩建,形成了占地53.3公顷的晋祠公园。

(二)总体布局

晋祠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0公顷,共有百余座建筑。虽是历代陆续建造,但总体布局却严谨有序。祠区坐西向东,主入口为东门,总体呈南北较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自北墙向南约2/3处为主建筑群,由西向东展开,以圣母殿至东门为中轴线,其两侧随地形高低错落,形成南线和北线。

晋祠分为中部景区、北部景区和南部景区。中部景区即中轴线,从大门入,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圣母殿,这些主要景观一一对应,互为对景。圣母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 (图1)。

图1 晋祠平面图Fig.1 Plane view drawing of Jinci

二、晋祠山水格局的保护利用

晋祠位于境内晋祠镇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背山临水,坐西向东,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木参天,殿宇宏伟,素以风景优美著称。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3]以依山傍水的基址作为建筑群经营构架,以祭祀、信仰等为建筑内涵尊崇中轴对称式格局,在山水之间营造出匠心独运的空间分布,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山、水、建筑、植物是构成园林空间的重要因素。原有的空间整体结构,山水的格局,不能凭想象或迎合现在的需要进行任意改动,这种整体上的原真性是至关重要的。[4]晋祠虽经几次扩建、改变,但所幸山水格局还能保持原貌。历史园林山水格局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山水本身,还应保护其周围景观,以便更好地运用借景、对景等造景手法。

悬瓮山在太原市晋祠西,清代赵谦德在 《悬瓮山记》中描述:“悬瓮之北次名山,晋水出其麓,方山踞其巅,……峰形峻峭,泉水清洌。”[5]悬瓮山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极目远眺,晋祠风光可尽收眼底,能够形成很好的赏景视线。

晋祠难老泉为晋源区泉水源头,水景观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意境,是三晋文化的延续。晋祠智伯渠周围的不系舟、中流砥柱、流碧榭、分水孔等景观仍保持原貌,这样既能在水边起到一定的借景效果,又可维护其文化性,还能带给游人极大的游览兴趣,因此在极大的程度上保护了历史园林的真实性,使它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传承。

山水作为历史园林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也使得古老的晋祠仍然充满着活力。除晋祠水源有些破坏外,大体山水格局保存较好。

三、祠区内植物的保护利用

植物是园林造景的主角,最能衬托一定的景观效果,也最能烘托一定的意境。园林立意本身已经关照了植物的生命特性,如有些寿命长久的古树名木,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的人文价值,使之成为不可再生的“活文物”,从而强化了园林固有的意境。对这种植物的维护,主要是涵养其健旺的生命态。[6]

中国的历史园林中的植物大多是有寓意的,有着诸多的象征意味,强调诗情画意。应依据历史的记载进行补种修整,必要的时候应进行调整,绝不可改变其基本风格。“剪桐封弟”是晋祠起源的故事。因此,要在原址上补种符合历史故事的梧桐树,从而体现一定的历史文化,突出其意境。

晋祠山环水绕,古木参天。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造就了一大批古树名木。据统计,祠内现有国家一级古树36株,二级名木27株,成为晋祠园林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外晋祠公园植物品种很多,也不乏古树名木。晋祠内的古树名木也是游人观赏的景色之一,依据景区特点,采取完全不同的修复策略。[7]祠区内植物保护较好,尤其是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在周柏、隋槐、唐槐周围增设1.5 m高的围栏进行维护,避免游人损坏,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同时针对古树名木不同程度的生长发育不良现象,采取了加固树体、填补树洞、铁箍加固,铁管支撑,清除建筑污土、疏松土壤、叶面施肥等措施。这样既保护了古树名木,又有效地将其利用,作为景观欣赏。

四、祠区内建筑的保护利用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宗祠园林,为了更好地保护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实施了 《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鉴于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必须依法规范各类建设活动,确保文物免遭破坏。[8]《条例》规定了晋祠保护区划分的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范围;对保护、管理和维修经费的主要来源及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者都有相应的说明;对晋祠保护区内规定了禁止行为;不得建造影响晋祠文物保护的建筑,不得建设影响和危害晋祠安全的设施;不得新建与晋祠环境风貌和文化内涵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护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所有的保护措施都应该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9]

中国历史园林里的建筑通常是木结构,对于木结构建筑的保护, 《保护历史木结构的原则》提出:不间断地维护对于文物建筑文化价值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晋祠中的珍贵历史建筑,如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对越坊、金人台、水镜台等成为重点保护文物,都本着保持文物的原貌,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翻修、加固、修缮工作,并更好地利用这些国宝级建筑作为主要的欣赏景观。

五、结语

晋祠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高是举世公认的。晋祠的历史园林景观奠定了其历史风貌特色。为了能够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其真正价值,就必须加大保护力度,进行有效地利用。没有合理的利用,谈不上对遗产的有效和积极的保护。[10]

晋祠园林由于其历史封闭性,构成园林的各要素以及整体格局在变迁中变化较小,所以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手段,以保护其历史的原真性。园林遗产的保护主要就是要保护其真实性。《佛罗伦萨宪章》强调了对园林遗产进行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保护其遗产的真实性。

对晋祠这一重要的宗祠园林来说,保护重要的历史遗产是基础。对其更有现实意义的是在原有历史风貌保存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景观,使之更能体现文化特色、更能符合现代游人的需求,提高其利用价值。

[1]刘大鹏遗著,慕湘,吕文幸点校.晋祠志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5.

[2]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市志(四)[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760-762.

[3]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原市志(二)[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334-335.

[4]曹丽娟.关于保护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J].中国园林,2004,20(9):26-28.

[5]山西旅游景区志丛书编委会.太原风景名胜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669-670.

[6]傅岩,石佳.历史园林"活"的古迹——《佛罗伦萨宪章》解读[J].中国园林,2002,18(3):69-72.

[7]吴祥艳.法国历史园林保护理念和实践浅析[J].中国园林,2003,19(7):50-52.

[8]张利香.太原市晋源区历史园林保护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184-189.

[9]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28(10):68-73.

[10]曹新,张凡,韩梅,等.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园林,2008,24(11):40-41.

猜你喜欢
晋祠古树名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首届古树名木保护摄影大赛”征稿启事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保护好古树名木亦是文化传承
晋祠周柏
古树名木保护立法的实践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昆明的古树名木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