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牦牛杂交改良的分析与思考

2011-01-29 09:31马黎明
养殖与饲料 2011年5期
关键词:胴体月龄牦牛

桑 阳 马黎明

1.青海省玉树州兽医站,青海玉树810000;2.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湟源812100

牦牛由于长期生活在恶劣的高原生态环境下,形成了很强的抗高原严酷气候的能力,但它的生产性能、产品率、商品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为了实现青海牦牛养殖的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强牦牛品种的改良研究。在抓好本种选育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开展牦牛杂交改良,充分利用种间杂交优势,大幅度提高牦牛乳肉生产性能,改善其产品率和商品率。

1 青海牦牛业的发展现状

青海是世界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牦牛也是青海省最主要的畜种资源。在中国,牦牛主要分布在青海 、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省区,其中2010年青海约有470万头牦牛,占全国总数的30%以上,位居国内第一。青海草食家畜总数中,按自然头数计,牦牛头数仅次于羊只数,位居第二;按标准羊单位计,牦牛头数则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因此,牦牛业对青海牧区的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青海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牦牛在青海省各地区均有分布,但95%以上分布在青海省的六大州,其中以玉树州、果洛州、海南州和黄南州居多,2010年四州牦牛头数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8.32%、26.89%、13.57%和13.16%,共累计占81.94%。青海牦牛主要分布于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南、青北等高寒地区,牦牛的分布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多。由于牦牛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从而形成了高原型、环湖型和白牦牛3种类型。

2 牦牛杂交改良

杂交改良分为生产性杂交(经济杂交)、导入性杂交、育种性杂交3种,不同方式的杂交有其特殊性和不同的应用价值。青海牦牛养殖业中现行的杂交可分为牦牛与普通牛种种间杂交(经济杂交)和牦牛种内不同亚种、品种、品系间的杂交。

2.1 牦牛与普通牛种种间杂交

(1)乳用牛与牦牛杂交。50年代中期,青海大通牛场等地开始引入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等培育品种公牛与牦牛进行杂交。青海省大通牛场哺乳期不挤奶的黑白花×牦牛杂交一代母牛体高、体长、胸围各指标平均分别为 113.98、122.25、164.50 cm,体重260.36 kg;体高、体长、胸围指标分别比成年母牦牛增加7.88、5.15、8.40 cm,体重增加40 kg左右;6月龄改良公牛平均体重131.33 kg,胴体重60.90 kg,屠宰率45.70%,净肉率34.75%,胴体比同龄、同性别、同培育条件的牦牛重7.53 kg;17月龄平均体重224.63 kg,胴体重105.57 kg,屠宰率47.00%,净肉率36.70%,胴体比同龄、同性别牦牛重1倍以上;30月龄体重381.18 kg,胴体重194.40 kg,屠宰率51.00%,胴体重相当于成年牦犍牛。

(2)肉用牛(含海福特、夏洛来)与牦牛杂交。青海省大通牛场肉用牛×牦牛的杂种牛相同培育条件下,6月龄公犊牛体重平均为 124.50 kg,胴体重60.50 kg,屠宰率 48.59%,净肉率 36.55%;18月龄体重平均为221.90 kg,胴体重109.28 kg,屠宰率49.25%。此种杂交牛6月龄与18月龄的胴体比同龄、同培育条件的牦牛分别重7.13、49.28 kg。青海果洛州18月龄公牛体重平均为225.00 kg,胴体重129.67 kg,屠宰率 57.67%,净肉率 46.60%,胴体比同龄、同性别、同培育条件的牦牛重60.57 kg。另外,杂交牛还显示出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优点。改良牛性成熟年龄比牦牛早一年,繁殖成活率无论自然本交或冻精人工授精均可达60%~70%,比当前牦牛繁殖成活率高20%~50%。这些培育品种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适应性能好,繁殖力强,不仅具有牦牛生活在高寒生态环境的特性,还能生活在牦牛不宜生活的低海拔1 000 m左右的地区,同时生产性能也较高。

(3)本地黄牛与牦牛杂交。本地黄牛对高寒草地生态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公牛可随牦牛群全年放牧管理,繁活率较高,适应能力也很强,种牛价格便宜易购买,改良成本低。杂交牛犊出生时较小,不易出现难产。杂交后代犏牛役用性能好,乳肉生产性能优于牦牛。但由于本地黄牛自身生产性能很低,犏牛的性能表现亦较有限,不同犏牛生产性能见表1。

表1 不同犏牛与牦牛的生产性能比较

2.2 牦牛种内杂交

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根据张容昶[4]的分类,野牦牛与家牦牛属同种内的不同亚种。野牦牛长年生活在海拔4 500~6 000 m的高寒地带,由于严酷的自然选择和特殊的闭锁繁育,野牦牛身高、体重、生长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状的平均遗传水平远高于家牦牛,成年野牦牛体重800~1 200 kg,3月龄体重90 kg。野牦牛和家牦牛杂交后代具有很强的优势表现。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利用野牦牛作父本,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家牦牛作母本,经过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重点项目而成功培育出的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第470号)予以批准并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大通牦牛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初生、6月龄、18月龄体重比原群体平均提高15%~27%;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连续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牦牛越冬死亡率小于1%,比同龄家牦牛群体的5%越冬死亡率降低4个百分点;繁殖率较高,初产年龄由原来的4岁半提前到3岁半,经产牛为3年产2胎,产犊率为75%;抗逆性与适应性较强,主要表现在越冬死亡率明显降低,觅食能力强,采食范围广。青年牦牛受胎率达 70%,比同龄家牦牛提高 15%~20%[3]。大通牦牛、当地牦牛不同年龄体尺、体重等指标的测定见表2。

表2 大通牦牛、当地牦牛不同年龄体尺、体重测定结果

牦牛广泛分布在亚洲中部的高寒地区,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差异明显,牦牛受人工和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程度不同,形成了在生理机能、重要经济性状,以及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许多种群,即地方品种。由于受地域限制,各地方品种间较少进行基因交流,各自进行着闭锁繁育,这种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在杂交理论上应有较好的杂交优势。

从现有的品种间杂交资料看,不同品种间的杂交效果差异较大。例如,九龙牦牛与四川理县的麦洼牦牛杂交,杂种优势明显。在自然放牧条件下,用3岁牛进行比较,九龙牦牛×本地牦牛F1代比本地牦牛体重重24.4%~32.3%。另外九龙牦牛与四川炉霍县牦牛、天祝牦牛与新疆牦牛间杂交,也有类似效果。

3 思考与建议

当前,对青海牦牛杂交改良的方向意见不一。有的倾向于肉用改良;有的倾向于乳肉兼用或乳肉役兼用改良;也有的认为城镇、交通沿线、农区应向乳用方向发展;还有的则认为要向乳肉或肉乳方向发展。不论哪种方向的牦牛改良,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需求,联系需要与可能、客观与主观、当前与长远等的关系,因时因地制宜,杜绝一刀切。

2)应考虑杂种牛或未来高原新型牦牛种,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寒干旱、多风少雨、气温变化剧烈、冷季长、天然牧草生长期短而低矮的生活环境下,能否表现为奶、肉、役等生产性能都优良。

3)应考虑当前及今后的产区,对牦牛的经营管理,是否仍是以终年放牧管理为主的粗放经营方式。还应根据不同条件和需要,本着“向草要肉、向草要奶”的原则,分别以肉为主或以奶为主或二者兼顾。

4)应处理好牦牛种群纯繁与种间杂交关系。牦牛与普通牛种间杂交目前利用的一般只有一代,F2代作为F1代副产品利用,不宜继续繁育。因此,普通牛与牦牛的种间杂交改良,对牦牛种群性能提高几乎没有影响,这种种间杂交改良实为经济杂交,由此决定了牦牛改良在牦牛种群繁育中的从属地位。种间杂交时,以种内纯繁为主,种间改良为辅,要注意将优良母牛用于纯繁,次优母牛用于改良,差的母牛直接淘汰。

5)应处理好饲养管理改善与牦牛杂交改良间的关系。杂种的优势,除受杂交亲本遗传基础的影响外,受其所处环境,特别是营养水平的影响很大。改良牛和生产性能较高的牛,对饲养管理要求更高,就经济性状而言饲养管理条件越好遗传优势表现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甚至不如本地牦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提高本地品种,必须依赖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为其营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1] 钟金城.牦牛遗传与育种[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陈志远,陈勇,何志琼.对牦牛杂交改良的理论性研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6):1326-1330.

[3] 保善科,孔占林.海北州牦牛提纯复习士技术推广调查报告[A].见:王建主编.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650-654.

[4] 张容昶.中国的牦牛[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胴体月龄牦牛
猪胴体冷却降温特性及耗能分析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饲粮铁水平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