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九附属医院肾内科,广西 北海 536000 E-mail:ljm2022280@126.com)
各种肾脏疾病未经有效治疗大多异途同归慢性化,最终发展成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治疗ESRD的主要措施之一[1]。一旦开始MHD,病人将长期依靠机器生存,每周要治疗 1~3次。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除产生躯体疾病和与透析治疗本身有关的并发症以外,还出现许多心理障碍[2,3]。焦虑抑郁情绪是MHD常见的心理障碍[4]。因此,在 MHD患者中开展心理干预,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构建有针对性、规范性的心理干预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开展心理干预研究,并评价心理干预对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1.1 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2008年9月~2010年7月期间符合研究标准的北海市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住院部血透中心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诊断标准:血肌酐>442μ mol/L,肌酐清除率<10%;②以透析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③维持现有透析方式6个月以上;④15岁以上,有交流能力,能理解调查的内容。排除标准:①精神疾患或意识障碍;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及肝肺等器官的原发病;③恶性肿瘤。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患者按住院号编号,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干预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1.0±14.7)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0例,高中36例,初中与小学14例;血透频次(2.3±0.6)次/周;血透时间(4.6±0.3)h/次。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0.0±12.6)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12例,高中33例,初中与小学15例;血透频次(2.3±0.6)次/周;血透时间(4.6±0.3)h/次。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血透频次和血透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与对照组一样维持原有血液透析治疗方案,并在一般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为期20周的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社会支持:我们协助患者解决家庭问题,争取家属的配合,并告诫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治疗,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②沟通交流:初期MHD患者,对前途忧心忡忡及对透析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预后作悲观的估计,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透析中多与患者交谈,尊重和关心患者,给予热情耐心地开导,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消除紧张的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③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由于长期的透析治疗,有些患者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兴趣索然。针对患者的个性特征,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讲一些有启发性的事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④让患者了解血液透析: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原理、全过程及其必要性和血液透析过程中严密的监护措施,减轻患者恐惧和抗拒的心理。⑤老患者帮助新患者:邀请长期MHD效果好且自身素质高的患者现身说教,把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告知新患者,鼓励新患者多与老患者交流思想,以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对血液透析疗效的信心。
1.2.2 焦虑和抑郁评定方法 焦虑和抑郁评定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和抑郁自评量表(SDS)[5]。干预前,采用上述评价工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基线评价,干预20周后,再采用相同评价工具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具体评价方法:选择具有5年以上血透临床经验的护士作为调查员,并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在评价时调查员首先将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逐项解释,当理解后由研究对象逐项自填。调查量表完成后由调查员逐项复核。
1.2.3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量表评分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A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t=0.99,P>0.05);SDS总分差异也无显著性(t=1.37,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组干预后SAS总分和SDS总分均下降(P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SAS总分和SDS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s)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s)
注:t为本组干预前后比较,a:P<0.001
组别 n SAS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t SDS总分干预前 干预后t干预组 60 50.23±6.10 45.30±5.81 4.53a 59.08±4.33 54.64±3.88 5.92a对照组 60 49.16±5.71 48.91±6.01 0.23 60.25±5.02 61.30±4.91 1.05
MHD病人特别是在刚开始血透时,血管通路的建立、血透机的安全性、血透室环境的陌生及对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的不了解等,均可使病人产生一定的恐惧,导致焦虑、抑郁症状[2,4]。血透本身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次血透时要静卧4h左右,给病人带来了莫大的孤独和无奈;另外,MHD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用,常给病人及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的出现[3]。因此,如何为血透病人提供更实际的帮助和更有效的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通过言语、表情、行动或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进行心理干预,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3,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心理干预后SAS总分和SDS总分下降(P均<0.01),提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血透病人的焦虑和抑郁。但由于本研究干预时间较短,对病人心理状况影响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1]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80-1081.
[2]陈天硕,王涛,胡慧群,等.血液透析患者社会心理分析[J].中华肾病杂志,2009,4(17):224-225.
[3]贾强,陈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00,1(11):47.
[4]马为,蒋文功,韩国林,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J].广州医药,2008,35(4):63-65.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160,205.
[6]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