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文艺需要批评
中国电视文艺需要批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不太好,需要批评;二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好,也需要批评。本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都有,所以需要分别解释。
先说第一种。如果从电视节目的类型来定义,电视文艺可以泛指一切娱乐性的文化艺术类电视节目,包括电视电影、电视剧、娱乐类电视栏目和各种电视晚会。如果仅仅从生产的数量和产值(票房)来看,近年来的中国电视文艺算得上繁荣发展,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但是,毋庸置疑,中国电视文艺作品中价值观的迷失和低俗化的泛滥也是客观的存在。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电视文艺批评的孱弱和功能的异化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没有电视文艺批评的繁荣,所谓电视文艺的繁荣充其量只是一种假象。电视文艺发展越有缺陷,越需要电视文艺批评。
再说第二种。任何一个机体,一种功能的缺失必然影响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从历史上来看,作品与批评如影随形,互为刀石。文艺批评的最佳功能是超前和引导,次优是同步繁荣,最次也是滞后发展。可是当今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的发展不但是滞后了,而且是走样变味甚至缺失了。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又纵容了部分电视文艺作品的荒腔走板和堕落。即便是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得很好了,要想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和繁荣,仍然需要批评,需要引导,需要不断提升。
因此,中国电视文艺不论发展得好坏,都需要批评。当然,批评并不都是批判和否定。
中国电视文艺发展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电视文艺批评出现了问题。那么,中国电视文艺批评中的问题又归因何处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找寻。
一是社会缺乏宽松的批评话语环境。当今社会,虽然言论自由程度比文革时期好过百倍,但是,说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甚至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真实是批评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二是批评家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批评精神。中国目前从事文艺或影视批评研究的机构或学者数量并不少,但是,金声玉振般的批评家屈指难伸,振聋发聩的批评佳作更如凤毛麟角,“交口称赞”的酬庸之作倒是满目盈耳,充斥媒介。究其因,一方面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本来就长期患有“群体缺钙症”;另一方面是中国电视文艺批评家们大多信奉现代犬儒主义,少有独立人格和批评精神,更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云水胸怀与宏伟抱负。
三是媒介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在无差异的产业化大潮的裹挟下,中国当今媒介见钱眼开的越来越多,见义勇为、敢于担当的越来越少。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本来就少,敢登真言的媒介再少一些,你说这电视文艺批评还繁荣得了吗?
四是电视文艺的创作者对批评的功能和价值缺乏认知。在电视文艺作品的价值链上,投资、导演、演员是三个最被重视的环节,编剧的价值也逐渐被认知,唯有对批评功能和价值的轻视与无知一以贯之。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电视文艺名人或名作的研讨会,但多是邀赏请功的。倘有一点批评,当事人就会恼羞成怒。
中国电视文艺批评萎顿的症结找到了,如何疗治呢?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八大关系。一是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评论的关系。要两手抓,两手并重才能并举。二是媒介与批评家的关系。媒介是批评家的舞台,批评家是媒介的演员,两者相辅相成。三是批评家与社会的关系。批评家要端正文风,要对社会负责,而非逞强斗气泄私愤。四是批评家与批评家的关系。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批评家有不同的观点,可以争理之明暗,不可争气之短长,志同道可不合。五是专业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关系。电视文艺批评不是专业批评家的专利,社会批评和大众评论也应当有合理的空间和渠道。六是批评与历史责任的关系。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批评也不会在文艺批评的历史上找到位置。七是批评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有价值的批评应当有建设性,对当代电视文化创新有促进作用。八是批评与批评学的关系。批评不但要讲理,还要讲技巧和可读性,而批评学需要的是理论性和系统性。
但是,要繁荣当今中国的电视文艺批评,仅仅处理好上述八大关系是不够的,全社会还要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三宽”的批评环境,即:宽松——允许人说话,特别是说真话;宽容——允许人说错话,不扣帽子,不抓辫子;宽裕——提高批评家的待遇和地位,让批评家在物质和精神上独立而有尊严地活着。
作者陆地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