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广阳 高 山 曲红玉 郭 丽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循环三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几种药物联合应用及积极的治疗可好转为稳定型心绞痛,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及预后的改善。2009年12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1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8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1],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证实,除外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使用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40例,平均年龄64.2岁。全部入选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休息、镇静、吸氧,给予硝酸酯类、ACEI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片首次300 mg嚼服,以后100 mg,1次/d,顿服。低分子肝素5000 U/d皮下注射,连用7 d;辛伐他汀每晚20 mg,口服,高血压患者均给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顿服,连用4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
显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至正常心电图或达到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围心电图);有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减轻,心电图改善达到有效标准;无效:心绞痛等主要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心绞痛等主要症状与心电图较试验前加重。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使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牙龈出血1 例;研究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经对症处理均好转。两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均未出现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是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基础上,由于多种因素使斑块不稳定,包括血管内皮功能低下、斑块局部炎症、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统异常等,最终导致斑块破裂或产生裂隙,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管腔内形成非闭塞性血栓,导致远端心肌急性缺血所致[2]。药理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能降低血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同时具有改善血管的内皮功能、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3],可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通过较强的抗Xa活性达到抗凝效果,大量临床应用证实,低分子肝素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死亡率,能使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降低,运动耐量增加,缺血时的心率压力乘积增加[4]。氯吡格雷作为新型的第二代选择ADP受体抑制剂,它可以通过阻断其他激动剂通过释放ADP引起血小板活性的增强,从而抑制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起到广泛持久地抗血小板、抗栓作用,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5]。
综上所述,辛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以提高疗效,使用安全、可靠,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 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28(6):409-412.
[2] 惠学志.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3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03,6(8): 688-689.
[3]戴倩,王俊.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7,6(8):32-35.
[4] 张三强,潘苗,刘建庄.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808-1809.
[5] 宋旭红,唐笳倍.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51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