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豪东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钱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实物见证。当我们浏览我国历代遗留货币时,不禁会为钱币上的各种书法艺术感叹称奇,并留恋那方寸之间的书写意境。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到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了解古人在以文字服从于货币的实用需要中所追寻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标准。
古代钱币上的文字统称为钱文。纵观我国历代钱文书法,最值得称道的是北宋时期。这一时期铸币数量最大,品种版别最多,钱文书法的书体不限于篆、隶,还有行书、草书和真书,更有不少钱文为名家所写,有的甚至出自皇帝御笔。北宋不仅是钱文书法五体兼备的朝代,更是中国货币史上钱文书法大发展的时期。这些钱文充分体现了钱币书法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北宋宋太宗时期出现的行书、草书入钱文的现象尤为特别。在淳化、至道年间先后铸行了“淳化元宝”(见图1)与“至道元宝”(见图2),钱币上的钱文书法具有典型的行草书体特点——笔画连绵,结构简练,在中国古代钱文历史上开创了以行书和草书入钱文的先例。[1]纵观历代钱文,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篆到秦始皇时期的小篆,从王莽时期的悬针篆到南北朝时期北周的玉箸篆,一直到唐代由欧阳询手书的八分隶篆,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只有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以行草书入钱文的现象,以后诸朝代的钱文书法中再没有出现过。通过对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北宋时期出现行草书体入钱文的特殊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社会背景的。对此,本文拟从3个方面予以解析。
行书在宋代书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行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超过前代。书法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重“意”轻“法”、趋“时”离“古”的书写特征,这与唐代一味注重“法度”的书法理念大相径庭。
图1 淳化元宝
图2 至道元宝
北宋书风里所谓的“尚意”,就是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而这种重主观、重个性的美学思潮特别强调书法艺术的抒情功能。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2]书法艺术与人的品格性情和思想情感有直接的关系。宋代以来,一些著名的书法家,不论他们曾经做过什么官,首先认定自己的身份是文人,心态自然也是文人士大夫心态。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书法,追求的是以文章才学为根基的个体心性的自然流露,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唐朝以书写法度为要义的书风意气,从而将艺术素质作为书法要义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相对于前朝,宋朝的文人更愿意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份闲情逸致,同样也希望在书写中流露出自己的率真性情和思想情感。这是尚意书风的思想基础。
北宋以前,钱文书法出现了篆、隶、楷等几种书体。这几种书体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备,但是从传情达意的功能上来说,篆书、隶书和楷书等书体远不及行草书体。宋代初期,虽然书法艺术领域并没有明确尚意的书风标准,但是尚意书风的各种前兆已经明确表现出来。苏轼曾说过“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浪漫是吾师”。别人也评价说“东坡书法之逸,以质朴天真为本,遒丽、婀娜出于自然,以‘真’显于外”,“出以平淡,逸韵感人”。[3]抽象的书法、随意的书写,使精神世界更加超逸。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通过黄庭坚等人扩展开来,黄庭坚成了苏轼书法美学思想的鼓吹者和执行者。风流倜傥、放浪不羁的米芾也从这种美学思想中认识到艺术美之所在,并加以发扬光大,使尚意成为宋人书法整体的审美特征。在实际创作中,行草书体恰恰体现了这种尚意风格。行草书的书体特点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其书写速度比楷书快,又没有草书那么难以辨认,所以晋、宋以来行草书一直是手写体的主要形式。行草书切合实用,书写便利,故具有通俗性;因其用笔收缩性大,体姿多变,故书写自由,既便于造型,又利于抒情,更具艺术特质。这些都构成了行草书便捷流动、纵意适便、可雅可俗的独特魅力,成为书体中最为风流者。因此,行草书体在北宋时期得以大力发展,并获得全面应用。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代表书法作品十之有九是行草书迹。此外,北宋淳化年间在宋太宗授命下,集内府古今名帖汇刻的《淳化阁帖》进一步促进了行草书的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行草书体成了当时人们使用的流行书体,因而行草书入钱文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北宋自太宗以来的统治阶级极力推崇“文治”,大兴士文翰墨之风,这种风尚被其子孙奉为“祖宗成规”而世代传承。宋太宗、宋徽宗等皇帝均在书画上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对具有书画才能的人宠爱有加。宋徽宗赵佶一手发展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宫廷画院,笼络了大量的书画人才。在北宋时期,文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获得了空前提高,文人士大夫在政治经济领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4]而书法作为文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又为当朝统治者和社会各个阶层普遍重视,加之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一时间上至皇宫贵胄下至普遍士大夫阶层均以舞文弄墨、吟诗作画为雅兴。在这种背景下,北宋的历代皇帝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极力倡导者,有的还是钱文书法的亲笔挥写者。宋徽宗大观年间铸行的“大观通宝”的钱文即为宋徽宗亲书的瘦金书体,还有其书写的行书“大观钱文”,风格温润,风韵别致。
此外,一些大书法家的墨宝也被铸造在钱币上,使得这一时期的钱币书法艺术达到历史的巅峰。如苏轼就写过行书“元丰通宝”,笔法洗练,风韵雅致;隶书“熙宁”传为宰相蔡京所书,文体结构朴实严谨,笔势自然,庄重大方;篆书“元佑通宝”传为司马光手笔,“皇宋通宝”由富弼题写。[5]特别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淳化元宝”与“至道元宝”,是由宋太宗亲笔书写的行草书体,笔画简约概括,字体飞扬流动,充分体现了行草书体的特点和魅力。
北宋自澶渊之盟以后,边境基本稳定,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艺术方面的革新。中国古代的经济及金融,其规模在北宋达到了高峰,其繁荣远胜于汉唐,都城汴京成为世界的商业中心。汴京的商家多达160行、6 400余户[2],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唐制日中击鼓为市的传统也被打破,不但从早到晚可以交易,甚至还出现了“夜市”和“鬼市”。京都的市场上云集了国内外的货物,而且贸易量很大。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北宋汴京的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6]因为经济空前繁荣,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年铸币仅32万贯)。随着铸钱数量的增多,作为唯一直接掌管全国货币铸造的皇室宫廷,势必会对钱币的铸造样式和外观形式不断进行革新。据考证,北宋的钱币在铸造之前,钱币的草稿和模板都要经过皇帝审查,经批准后方可正式铸造。对于深谙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文人皇帝来说,钱文书法是他作为天下文人领袖文化品鉴水平的表征。当时文人士大夫最看重的莫过于行草书,所以在钱文中出现行草书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北宋时期出现的行草入钱文现象不仅与当时的流行书风密切相关,还与统治阶级注重文化艺术的统治政策和北宋时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紧密相连。纵观历代的钱文书法艺术,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像北宋那样,有那么多的帝王、权臣、大书法家参与钱文创作,有那么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没有哪一个朝代的钱文书法能像北宋那样真、草、篆、隶、行草等书体俱全,丰富多彩,绵延170年,清晰显现出书风之流变。行草入钱文在宋代以后的钱文铸造中再没出现过。因此,北宋时期的行草书入钱文注定在中国的钱币书法艺术史上留下与众不同的一笔。
[1] 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2.
[2]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129.
[3]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1.
[4] 叶烨.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73.
[5] 刘吉德.中国古代钱币美学特征与珍藏价值[M].长沙:岳麓书社,2001:110.
[6]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