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吉良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成都 610071)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继续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并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
英语教育教学在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和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教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开展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曲折,逐渐形成固定格局的时间有20年左右,英语课程建设的历史也不长。如果以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实用英语》为起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有15年左右。[3]笔者拟对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以期寻求更为符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实际的教材建设思路和方法。
早在清末,中国的高职院校就已出现,在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规定的“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就是中国最早的高职院校。1949年以后,除了高等师范院校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职院校几乎完全没有按职业教育的道路发展,在高等教育这一教育层次里似乎没有职业教育这一类型。直到198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首批13所短期职业大学[4]。从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胡耀邦在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后来,国家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下发了诸多相关文件且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199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对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最近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更把职业教育单列为8大教育类型之一。到2009年,全国高校的总数达到1 977所,其中本科院校767所,专科院校1 210所。专科院校中,高等专科学校有145所(包括医药、公安、师范类专科学校),职业学院达到1 065所[5]。
从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以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相关度为标准,高职高专教材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借用本科教材期、专科教材初创期、完善与发展期和突出高职特色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英语教学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1个阶段(1949—1966)受政治影响,可以称为不稳定期。先是全面开设公共俄语,然后以俄语为主英语为辅,接着是英语、俄语并存,后来又以英语为主,再后来形成多语种格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公共英语教材较少,只有董亚芬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英语》;凌渭民主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出版的《英语》;陈建耕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英语》等。
第2个阶段(1966—1977)是十年动乱期。虽然在1970—1976年间大学开设了以英语为主的公共外语课,但学生水平很低,课程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当时的教材有上海市公共英语教材编写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英语》等。
第3个阶段(1978年至今)是稳定发展期。在这30多年里,大学英语课程越来越受重视,适用于本科教学的教材层出不穷[6]。笔者从1978年开始在专科学校讲授大学英语课程,在2000年前曾参考和使用过的教材就有:辽宁省工科院校《基础英语》编写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基础英语》(后经大连海运学院英语教研室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出版);杜秉正等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英语》;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教研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英语》;蒋增光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英语》;复旦大学编(分理工科用和文科版),分别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于1978年和1981年出版的《英语》;吴银庚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英语》;李相崇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新英语教程》;董亚芬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大学英语》。后来又有郑树棠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等。这批教材主要是从文化和科学通识教育的角度传授给学生英语知识和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技能(主要是阅读和翻译能力)。
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分为3个时段:1)1980—1993年,高职教育初步发展期;2)1994—2001年,高等专科向高职教育转变期;3)2002年至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1995年以前,几乎没有专门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当时没有专门的职业学院),当时的高等专科学校公共英语课程基本上采用本科教材。1995年以后许多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教材陆续出版。专供高职高专学生使用的教材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文化科学通识教育型、强调实用型、强调与职业相关型。
表1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出版情况统计
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是开展各个科目教学的依据,一般是先制定出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然后开始编写相应的教材。[2,7,8]任何一本或一套教材在其前言里都会明确该教材以什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为依据。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的开发与编写也是如此。
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了《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1993))[9]。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1995年版《实用英语》系列教材就是根据《基本要求》(1993)编写的,很具代表性。《基本要求》(1993)确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编写的教材,不但大多冠以“实用”的名称,在内容上也更侧重其实用性。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英语》在前言中就说明,为了体现《基本要求》(1993)规定的教学目的,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力求正确处理好语言基础和语言应用的关系,突出加强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并将学习分为2个阶段:基础阶段和应用阶段,教材也分为基础阶段使用的《综合教程》、《泛读教程》和应用阶段使用的《实用业务英语》。在学习内容和训练目标上,基础阶段主要以一般生活或文化话题为主,以训练读写能力为重。这些与《基本要求》(1993)的教学目的、目标一致。
2000年国家印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2000))[10]。除了强调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还提出培养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因此,其后出版的教材都比较注重一般涉外交际和业务活动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减少了文化和科学通识教育方面的内容,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11]。强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能力”。依据该讨论稿编写的教材,如《新职业英语》、《点击职业英语》等,更注重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知识传授和语言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教材建设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目前的教材还存在需要总结和改进的地方,如学习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的问题,语言基础与涉外交际和未来职业能力的合理安排与培养的问题,学习和训练的方式方法的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得到解决。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百度百科.高职院校[EB/OL].[2010-09-01].http://baike.baidu.com/view/2202742.htm.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09年 8月 11日)[EB/OL].[2010-09-01].http://www.eol.cn/gxmd_2920/20070508/t20070508_231528.shtml.
[6]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7]孙锦涛.高等教育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李成良.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9]国家教委.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讨论稿[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