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蕊 周淑玲 李延明 陈 岩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桓仁 117219)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从1990年初开始,在经费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建立了气象观测哨,设专职气象观测员,用极为简陋的观测设备及观测手段,对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霜期等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从未间断的观测记录。本文统计整理到2008年末19年气象资料,并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为今后的有关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气象哨位置设在老秃顶子东麓山下海拔530m保护区管理局局址附近。
(2)用百叶箱4种干湿球观测气温和湿度;用地面、地中温度表观测地面温度和地中温度;用量杯观测降水量。设专人每天观测3次(8:00、12:00、20:00)并记录早霜和晚霜时间。
1990—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为823mm。最大降水量在1986年为1 315mm,最小降水量在1991年为651.1mm。
前9年(1990—1998)年平均降水量为894.7mm,后10年(1999—2008)年平均降水量为758.5mm。后10年比前9年平均降水量少140.2mm。
表11990—2008年降水量统计表 单位:mm
(1)降雨量。降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平均占全年降水量的49%(只有2000年9月占全年最大降雨量)。降雨量最集中的1993年、2003年7、8月份降雨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68.5%、67.9%。
降雨量最少的月份多在10月份,也有9月份(2002年、2003年)、5月(1992年、1995年、2001年)和2月(2008年)。平均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3%,最少的仅占全年降水量的0.6%(1998年1月)和0.7%(2008年2月)。
表21990—2008年最大降雨量和最小降雨量统计表 单位:mm
(2)降雪量。连续观测记录19年的降雪量,年平均为103.2mm。年平均降雪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12.5%。最大降雪量1995年为224mm,最小降雪量2005年为57.5mm。
最大降雪量的月份多为11月(8年)、3月、4月各4年、也有12月(1999年)、1月(2005年)和2月(1998年)。
最小降雪量的月份多在1、2月(13年)、12月(3年)、3月(1991年、2000年)和11月(2005年)。其中2001年1月、2002年2月、2007年2月为0。
该区降雪量比70年代以前明显减少,这与大范围生态气候环境恶化影响有重要关系。但与周边地区比较仍然是偏多的(这与保护区内山高林密蒸腾作用好密不可分)。
随着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降雪量递增10~15mm,接近主峰的海拔1 100~1 300m地段,年降雪量平均达200~300mm,降雪量大的年份可达500mm(由于风的作用积雪深度不计)。
表31990—2008年最大降雪量和最小降雪量统计表 单位:mm
高湿度多为6—9月,较少有5—10月,均达到96%~99%;15%~30%低湿度多为4、5月和9、10月,1999年10月平均相对湿度仅6%。
相对年平均湿度72%,比桓仁气象站公布的67%高5%。
绝对最高气温38℃,比此前桓仁气象站记录的37.2℃高0.8℃;绝对最低气温-33.2℃,比此前桓仁气象站公布的最低气温-35.7℃高2.5℃。19年平均气温高6.0℃,比此前老秃顶子保护区所在地5.2℃高0.8℃,比此前桓仁县平均气温6.2℃低0.2℃。1990—1998年平均气温5.87℃,1999—2008年平均气温6.04℃,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年平均气温最高7.2℃(2000年)、6.8℃(2006年);年平均气温最低为5.0℃(1993年)。
高温期多为7、8月份,亦有5、6月份出现高温的年份;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2月份,也有12月份出现最低气温。
10℃以上有效积温平均2 963℃,比桓仁县的3 005℃低42℃。
表41990—2008年气温统计表 单位:℃
这里初霜期多在9月中下旬和10月上旬,最早的2004年9月3日,最迟的2008年10月12日。晚霜期多在5月上中旬,个别的有在4月20日(1992.4.20),最晚的两次在1997年5月29日和2006年5月29日。
无霜期最长的是1998年达到160天,最短的是1990年119天,2004年121天。平均140天。比1990年以前平均无霜期133天延长了7天。
表51990—2008年气象观测霜期统计表
上述气象因子,与历史对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雨(雪)减少,无霜期延长的趋势。与森林植被不如自然保护区的周边地区比较,气温偏低,降雨(雪)量大,空气湿度大,说明保护完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对气候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1990—2008年气象观测记录[Z].
[2]桓仁县气象站公布的有关气象数据[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