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NET 教育信息化加速器
CERNET
国家从“九五”“211”工程开始启动了三大公共服务支撑体系——CERNET、CALIS、CERS,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1999年的阮一峰,“那时,我刚刚考上研究生,对互联网一窍不通。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上一天网。”他上网通常有三件事,到水木清华BBS灌水,到fanso.com(化云坊)下载歌曲,到chinaren.com下棋。
1999年,高校校园网已经发展5年,水木清华BBS创立四年,第一份电子杂志神州学人创立四年,这一年,并不平静,千年虫弄得人心惶惶、网络泡沫乱象已生……CERNET 首次与国际IPv6生产网联接,并在这一年九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网络安全事件紧急响应组CCERT。
“俱往矣。”
多少人曾经在这张网上获取知识、传播思想、成就自我。最新的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数据表明,中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超过3.3亿。互联网网民集中在10~29岁,占到互联网整体网民的62.8%。 而这一主体,正是教育领域的互联网用户主体。
十多年间,CERNET不断发展壮大,开拓创新,在教育的发展史上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一笔。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说:“CERNE成长历程,就是一个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高度结合的过程。”
1994年初,利用春节拜年的机会,当时的国家计委负责人向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提出,希望利用教育系统的科研力量,探索建设全国计算机互联网的想法,以加快中国互联网发展步伐。
这一建议,引起了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的高度重视,迅速安排布置落实相关工作。
这一建议,也与当时许多高校科研人员的想法一拍即合。1994年7月,在向国家报批的同时,最早参加的6个学校就先搭建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TCP/IP的试验网。
其实在此之前,我国的科研人员也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网络研究与建设,并用各种技术手段组建了自己的校园网,20世纪80年代末,我们第一次有了一条可以连通世界的一个点,一根线,但这些,还算不上网。
随后的1994年1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紧急启动建设,建成了64Kbps DDN专线的CERNET主干网,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终于诞生了。虽然仅仅只有64K的速率,但却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连接了分布在8个城市的10个主干网节点,接入108所高校,中国互联网终于从最初的一个点,一根线,走到了一张网。
翻开CERNET的用户IP地址申请记录,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清晰呈现。1994年到1995年,这一年间由于CERNET的成立,一百所高校接入,IP地址申请有一个量的爆发,截至2011年9月底,CERNET的IPv4地址分配超过了1717万个。
1995年底,CERNET提前一年顺利完成并通过鉴定验收。目前,CERNET联网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超过2000个,用户超过2500万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1994年前后CERNET起步到今天,每三到四年,就会经历一次技术特征明显的发展期。”华中科技大学李芝棠教授说。他是伴随CERNET诞生和成长最早的专家之一,负责华中地区网络中心的运行和管理。
1994~1998年,是高校校园网从无到有的建设期,网络规模小,主干多在10~100Mbps,主要承载Email、WWW、FTP等基本网络应用;1998~2002年间,规模扩大到办公应用,主干在100~1000Mbps,并逐步承载诸多应用;2002~2006年,校园网基本全部覆盖学校园区,主干在1G~10Gbps,承载的应用已经延伸到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所有领域。2006年至今,信息技术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校园网也拓展向无线网、下一代互联网等的探索和实践。
十多年的发展,华中地区接入CERNET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接近300个。CERNET的流量图上,华中地区是最为活跃的一个节点,入出流量居十大地区网络中心之首。
“校园网成长到今天,校园内呈现随人、随事、随时、随地可以使用网络的现状,学校的大多数业务对网络的依赖性已经越来越大。”李芝棠说。
“现在,我们的期刊基本上能实现网上阅读,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互联网已经“成年”。它不再是一门新技术,已成为绝大多数公众的“标准配置”。“现在的大学图书馆有条件实现e-only,有些图书馆甚至还把中文期刊阅览室撤去,因为都在网上看书了,利用率很低。这样,可以支持更人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网上获取,在大学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已经从重视技术的内涵转到重视外延。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已经不再是新鲜事物,人们更多地强调互联网如何造福于社会、健康、能源、材料等其他领域。CERNET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也正在充分地体现这一趋势。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CERNET向教育系统提供全面的互联网服务,也支持了其他多项国家大型教育信息化工程,如网上高招远程录取、教育和科研网格、现代远程教育等。
1999年,清华大学吴澄院士曾因为教育网与公众网互通的瓶颈问题,向国务院领导反映情况,从而使CERNET的传输瓶颈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回忆此事,吴院士说:“网络上与社会紧密互联互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高校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他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高校仪器的共建共享,他表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共享的层面大幅度提升。
在过去,A校人员要做一个项目需要用到B校的仪器设备,就得跑到B校去,而现在,他可以在本校通过网络对仪器进行异地操作。当然,当前从网上对仪器进行互操作的技术还不够成熟。
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远程仪器共享,是国家天文台的虚拟天文台。天文学家可以通过网络使用多台望远镜,同时观察高空相同的区域,实时传送电子数据及与之相关联的数据,从而使他们能够处理诸如超新星爆发和伽玛射线爆发这样历时短暂的天文事件。
2009年7月22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出现在长江流域,采集于全国10个城市的日食数字高清视频经CNGI下一代互联网直播,许多用户通过网络实现了一次现代版的“夸父追日”。
走出“深闺”,进入普通人视野,不仅仅是天文望远镜这样的高精仪器,还有我们的大学路。网络实现公平和高效,也体现在高考网上录取。
2001年起,高校招生依托CERNET实现网上录取。一时间,传统的人力密集型纸介质流转,转化为人机结合的电子化信息流转,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本志科招生处处长杨松表示:“录取公平公正得到有效保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我们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不但有利于招生录取办法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至今,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已在全国30个省市全部普通高等学校以及香港地区6所高校运行,每年处理的考生人数超过1000万人,录取高校新生数超过600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上招生录取应用。
见证CERNET发展
没有用户的网络是没有价值的。CNGI驻地网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研发和运维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一批熟悉IPv6的网络用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中心、CERNET华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 马严
每个人都喜欢按自己习惯的方式去工作,信息化建设难以避免需要改变既有的工作方式,变革和重组已有的业务流程,这样的变革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东北大学教授、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主任 王兴伟
除此之外,CERNET上还承载着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系统,以及我国终身学习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远程教育系统等等诸多应用。
回忆起1994年,与CERNET的第一次接触,太原理工大学网络中心主任任新华感慨万端:“我是与CERNET共同成长的。第一次CERNET建设研讨会上,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了个人兴趣和事业的结合点。”
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其时,他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计算机专业背景,对互联网并不陌生。自此,他参与了CERNET太原主节点和山西省教育科研网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每一步。
太原主节点连接了山西省50多所高校和教育厅等管理部门,为60多万师生员工提供接入服务。十多年间,他担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
建网之初,互联网对于多数人,包括专家教授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同时就成为CERNET的重点。
1994年,以互联网学术研讨、学习为主题的第一届CERNET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师生参加。大会上,不仅研讨前沿互联网技术,介绍国外互联网发展进程,也进行普及培训与讲座,不仅为CERNET的建设做了人才与舆论准备,也成为中国互联网早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学术盛会,中国互联网人才沟通交流的专业平台。
这一独特的学术年会,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成为CERNET建设最重要的辅助平台。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马严用“奇迹”来肯定CERNET这些年的发展,他认为,CERNET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的人才环境创造了一个奇迹。马严教授诲人不倦,在网络界享有厚誉,为互联网界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
“CERNET带来了更多领域的研究。试想想,如果当时不做教育网,那么我们现在跟国际的差距将是怎么样的?如果一开始就接入商业网,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环境。”
现在,CERNET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互联网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根据电信级运行维护的要求,CERNET传输网建立了24小时值班的运行维护制度和一整套的交接班、请示汇报、抢代通等等规章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骨干力量。
在CERNET全网建立了网络运行人员(NOC)组织,在CERNET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立国家网络中心NOC和各节点NOC,负责CERNET主干网及地区网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对用户提供技术支持,并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故障应急响应支持。
通过建设CERNET主干网运行安全安基本保障系统,每个CERNET主节点都有了2~3名经过培训的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处理技术人员,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骨干队伍。
参加CERNET建设与运行的技术人员也是各校园网建设与运行的技术骨干,通过CERNET主节点的建设带动了主节点所在省市的高校校园网建设,培养和锻炼了CERNET联网高校的校园网建设与运行技术人员。以每个校园网的技术队伍平均10人计算,CERNET联网单位2000多个,全网的运行管理技术人员达到2万以上。
而且,CERNET的用户2500万,以高校师生为主。教育网先进的设施和条件,为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基础,每年通过毕业生向社会输送网络及其应用的人才。
同时,许多CERNET联网高校已经开始提供IPv6服务,以每所高校用户IPv6用户1万人计,计划接入CERNET2的高校100所,则全国高校将有100万IPv6用户,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及其应用的技术人才。
“教育网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获取信息的网络,而是一个能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的基础平台。”马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