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的时间推进分析框架①

2011-01-11 09:38饶宏泉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情状小句中观

饶宏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基于汉语的时间推进分析框架①

饶宏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时间推进;修辞结构理论;参照时间;情状;二语写作教学

时间推进是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但是关于哪些因素影响了时间推进,如何分析时间推进,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采用修辞结构理论,以汉语为分析材料,再现了时间推进和语篇结构的关系,区分出三个层面的时间推进,提出了一个时间推进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建立对于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具有应用价值。

语言学中,时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Klein等 (2009:40-41)指出,人类语言采用六大手段编码时间:时制、体、情状类型、时间状语、助词和语篇原则。目前学者们对时制、体和情状类型已做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重心和方法等原因,语篇层面的研究②如 Dowty(1986)、Dry(1981)、Hatav(1989)、Hopper&Thompson(1980)、Labov&Waletzky(1967)、Seiki,A.(1998)、Wu(2003)、陈平 (1988)、廖秋忠 (1983)、屈承熹 (2006)、郑庆君 (2003)等。还很不够,系统性也不强。

时间推进 (Temporal Progression)是语篇时间研究的一个新角度。Smith(2003:13)提出 “时间推进”的新概念并指出它是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时间推进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篇组织方式,为篇章推进结构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汉语为材料来分析时间推进,但所建构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分析。

1.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时间推进

Smith(2003:25-34)指出,人们在阅读语篇时总要跟随某些线索来逐渐理解语篇的发展,叙述文是最基础的语篇,“时间推进”是最基本的语篇发展原则 (杨素英、黄月圆、陈前瑞,2009)。她使用“参照时间 (Reference Time,RT)”来指叙述中推进的时间:参照时间会随着每个有界的事件而推进。于是,叙述就使时制具有继续 (continuity)的解读模式,即在第一句话之后,叙述的事件和状态就都与前文的事件和时间建立了关联,而不是和说话时间 (Speech Time,SpT)有关,如例(1)。例 (1)中的 E表示事件,S表示状态,“→”代表时间推进:

(1)1E1→She put on her apron,E2→took a lump of clay from the bin andE3→weighed off enough for a s mall vase.2S1The clay waswet.3 Frowning,E4→she cut the lump in halfwith a cheese-wire to check for air bubbles,E5→then slammed the pieces togethermuch harder than usual.4E6→A fleck of clay spun off andE7→hit her forehead,just above her right eye. (Peter Robinson:A Necessary End)

例 (1)表达了一系列事件。小句 2表达状态,与先前事件共时。例 (1)的时间线索如下:

所有的情状都定位在说话时间之前的一个时间。随着叙述的推进,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的参照时间。在表达有界事件的句子中,参照时间推进了。在状态和表进行的句子中,时间就是前文已经建立的参照时间。这可以用两个普遍原则来解读 (Smith,2003:93-94):

a.继续模式:有界事件

b.有限照应模式:状态、进行

目前关于时间推进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Smith(2003)、Smith&Erbaugh(2005)研究的是广义的时间推进,是从语篇高度看句子参照时间的推进,这未必发生在相邻两个句子之间。而Wu(2003;2005;2010)研究的则是狭义的时间推进,即相邻两个句子的时间关系。本文研究的是广义的时间推进。我们将结合修辞结构理论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ST)①国内关于 RST的介绍可以参看王伟 (1994;1995)、卫真道 (2002)、徐赳赳 (2010)。,以汉语为材料来分析这一时间推进。

2.基于汉语的时间推进分析框架

现有研究虽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但以下问题仍亟待解决:1)时间推进与语篇组织结构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说明;2)时间推进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现象还是复杂的立体现象?3)目前研究主要是从语义、语用角度来认识影响时间推进的因素,并未全面落实到句法层面,因而操作性不强;4)汉语的研究很少,缺乏语言共性的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构建时间推进的分析框架:一是再现时间推进和语篇结构的关系;二是区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时间推进,并重点探讨微观层面时间推进的分析思路。

2.1 再现时间推进和语篇结构的关系

时间推进是语篇发展的基本组织原则,体现了所叙述的主要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处于时间推进上的事件如何与其它事件或状态关联,语篇又是如何构建时间连贯的,这些都需要通过 RST来再现。RST采用修辞关系 (rhetorical relation,即语篇中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清晰地刻画出段落的语篇组织结构,将线性的文字表述再现为层次分明、核心凸显、关系明确的树形图,因此 RST的描述是一种非常好的再现时间推进和语篇结构关系的方式。

(2)1→姑妈回家先看见了两只芦花大公鸡,2它们被网线袋包围着,3一只坐,4一只站,5但看上去都还乖巧。6看见芦花大公鸡,7姑妈就知道我表哥回家来了,8→她仔细地看了看地上,9也不知道是鸡讲卫生,10还是饿着肚子无法便溺,11总之地上很干净。12→姑妈抓过一只公鸡的鸡冠检查了一下,13→说,不会是病鸡吧,光知道带公鸡回来,又不能炖汤,又不能下蛋的,早晨还吵死人。14→姑妈走到厨房边,15→正要去抓米给鸡吃,16→看见天井里坐着一个穿桃红色衬衣的陌生姑娘,正在用瓷片刮茨菰。(苏童《茨菰》)

图1(见下页)是例 (2)的 RST结构树。图中用圆圈圈起来的数字表示该小句是推进时间的小句。RST树图非常明显地描述了时间推进小句和其它小句以怎样的方式关联。这里共有四个高层的结构段 (span)“1-5”、“6-11”、“12-13”、“14-16”。以 “1-5”这个结构段为例,第 3小句和第 4小句是并列关系,所形成的结构段 “3-4”是用以阐述第 2小句的,从而形成结构段 “2-4”,“2-4”和第 5小句之间是一种转折 (对比)关系,而 “2-5”结构段又是用以阐述第 1小句的。这样这 5个小句就层层组合形成了结构段 “1-5”,其中第 1小句是核心 (nucleus)①RST区分出核心结构段与辅助结构段,用箭头表示。如果几个结构段并不区分主次,就是多核关系,用分枝表示。,它也给整个段落的时间推进提供了一个参照时间,即从它开始推进时间。可见,RST可以非常系统完整地再现段落的语篇组织结构,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时间推进。

图1

2.2 三个层面的时间推进

语篇是一个内部复杂交错的多层实体。Waugh&Monville-Burston(1986)曾使用密度隐喻 (a metaphor of density)来讨论语篇的复杂性,认为一个语篇就是一个密度结构,有着不同深度的层面。我们认为,时间推进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现象,而是一个包含三个层面的立体现象。

2.2.1 宏观层面的时间推进

宏观层面的时间推进指以段落为单位,段落之间依靠显性的时间参考而形成的一种时间推进,即全篇的时间线。本文用“时间参考”来指语篇中一个段落或接下来的几个段落中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时间参考本质上说是一种时段,形式多样,可以是本体时间,也可以是代体时间 (参看李向农,2003:21-31)。叙述文一般是先叙述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的过去事件,描述过去事件的逐步发展过程,最后拉回到说话时间,是从过去到现在的一种描述顺序。

图2是苏童《茨菰》一文的所有自然段落②段落的划分标准参照徐赳赳 (1996)。,共 67段。数字后面括号中标出该段落的时间参考,

图2

时间参考非常清楚地显示了宏观层面时间推进的跳跃性。有时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时间参考 (如第 61段),有时几个段落共享一个时间参考 (如第 39段到第 48段),还有的时候一个段落内部涵盖了几个时间参考 (如第 64段)。这些不同显示了时间推进的速度快慢,反映了作者对所叙述情节的取舍,体现了作者对某些事件的聚焦,在语篇上就表现为详略的安排。

2.2.2 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

所谓的中观层面就是每个段落中多个小句所组成的结构段,即 RST树形图中处于每个树枝末梢的小句和全段最大结构段之间的所有中间层级。这些层级上呈现的时间先后关系就是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它依附于段落的组织结构,依靠小句之间的修辞关系,因而是一种隐性的时间推进。如图 1中,小句组合所形成的四个结构段 “1-5”、“6-11”、“12-13”以及 “14-16”处于序列 (sequence)关系中,形成了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它一般处于段落组织结构的较高层级,控制着段落内时间推进小句的分布,即中观层面推进时间的每个结构段的核心一定是时间推进小句:如果结构段的下一层是单核关系,那么核心就是推进时间的小句;如果是多核关系,则这些小句都推进时间。中观层面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时间推进是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实证分析发现,叙述文中无论从层级还是数量上看,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都是占优势的。就目前我们已标注 RST树的五个短篇小说 (《茨菰》、《一坛猪油》、《第十二夜》、《救命车》、《天下无贼》)来看,共有 293个段落,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达到了 357次,在 RST层级上集中分布于最高的第 1层和第 2层,分别为 178次和127次。这就说明,时间推进的确是叙述语篇组织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中观层面还能有效地体现时间推进研究和以往的不同。以往关于语篇角度的时间研究常常囿于两个邻近句子之间的时间顺序,而时间推进并不只是邻近句子之间的时间关系,如例 (2)中,第 1小句创建了参照时间,一直到第 8小句才推进这一参照时间。此外,我们还能通过中观层面看到另一种时间关系,即从相邻句子来看,时间顺序关系并不明确,但是它们整合在一起,处于语篇的中观层面时间推进上,所以尽管读者并不清楚具体事件之间的时间先后,但是仍然能感觉时间在推进。如例 (3)的划线部分:

(3)1→我们先是坐了两个钟头的马车,2→从河源到了林光火车站。3→在那儿等了三个钟头,4→天傍黑时,才上了开往嫩江的火车。5那时往北边去的都是烧煤的小火车,6它就像一头刚从泥里打完滚儿的毛驴,灰秃秃的。7小火车都是两人座的,8车上的人不多。9→别的旅客看我拖儿带女的,10→这个帮我卸背篓,11→那个帮我把孩子手中的东西接过来。12还没等我们安顿好呢,13→火车就像打了个摆子似的,咣当咣当地开了。(迟子建《一坛猪油》)

例 (3)的 RST如图 3:①忽略与讨论无关的细节。

图3

例 (3)中 “1-2”、“3-8”、“9-11”、“12-13”四个结构段便是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另外第 9小句和 “10-11”结构段也是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其中 10、11两个小句,如果从时间顺序上看,是很难分清楚的,但是从中观层面来观察,这两个小句与第 9小句是时间推进关系,再加上这两个并列的小句涉及到具体事件,因而也能产生时间推进之感,这种时间关系是以往时间顺序研究所无法看到的。

2.2.3 微观层面的时间推进

微观层面的时间推进指段落中能够推进时间的所有小句形成的推进链,如例 (3)中小句 1、2、3、4、9、10、11、13所形成的时间推进。小句 1有时间状语 “先”和体标记 “了1”;小句 2有体标记 “了1”;小句 3有体标记 “了1”和时量补语 “三个钟头”;小句 4有时间状语 “天傍黑时”和“才”,还有体标记 “了1”;小句 9、10、11所使用的动词 “看”和 “帮”具有有界性或动态性,三个小句呈现出有层级的“序列”关系,小句 10和 11还使用了连动结构;小句 13使用了时间状语“就”。由此可见,微观层面的时间推进是显性和隐性结合的时间推进,时间状语、补语、体标记、连动结构可以算是显性的句法成分,动词情状和修辞关系则是隐性的语义成分。我们认为,一个小句能否在微观层面上推进时间,要受到小句的情状特征和小句之间修辞关系的制约。其中小句的情状特征是内因,修辞关系则是外因。图 4是微观层面时间推进的分析思路①这一思路吸取了 Smith(2003)、Wu(2003)、Xiao&McEnery(2004)、杨素英 (2000)的相关思想。:

图4

动词情状类型、补语、体标记、连动结构、时间状语等变量②这些变量都是就主句而言的。动词情状类型参照杨素英、黄月圆、王勇 (2009)。会从内到外影响小句的情状特征。对于小句之间的时间推进而言,有界性和动态性这两个情状特征非常重要。下面我们以例 (4)~(7)来进一步说明这一分析思路:

(4)……1小孩子通常都不怎么惧怕发热,2任凭到三十八甚至三十九度,3依然无知无觉。4此时,正是从三十八往三十九度攀爬的过程,5→祖母自然不依,6→立马驱去床上躺着,7→这一躺下,8→原本被抑制着的热度便一径直升上来,9→等孩子的父母下班到家,10七月天里裹在一床棉被里的小孩子已烧成一块火炭,11→再量体温,12→水银柱几乎升到顶头。13→母亲责怪祖母不该大热天里用棉被裹他,14→祖母申辩历来都是用捂发汗退热,15→到底犟不过强悍的媳妇,16→由她解开棉被,…… (王安忆《救命车》)

首先,例 (4)中的 5、9、13、14四个小句的主要动词要么是包含结果类动词 “依”、“等”,要么是强动态类动词“责怪”、“申辩”,它们本身就具有有界性或动态性,因而在其他变量不出现时也能推进时间。可见,动词情状类型对小句情状特征的影响是最根本的。相比而言,不推进时间的小句则倾向于使用其他类型的动词,比如第 1小句的“惧怕”,第 4小句的“是”等都是状态类动词。

其次,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能对事件的内部时间进程做局部凸显,从而体现事件的有界性。如7、8、16三个小句中的趋向补语 “下”、“上来”、“开”,12、15小句的结果补语 “到”、“不过”,都凸显了动态事件的有界,从而推进了时间。而例 (4)中不推进时间的小句则较少使用这些类型的补语,只有小句 10才用了结果补语 “成”。

再次,时间状语可以为事件在时轴上定位,还可以体现它所修饰的事件与前文事件的时间参照关系,6、8、11三个小句中的时间状语 “立马”、“便”、“再”就体现了后时性时间关系,并呈现出前后事件的动态衔接。而不推进时间的小句则很少使用这类时间状语,小句 4使用“正”体现共时性时间关系,而小句 10则使用“已”,表达先时性时间关系。

体标记是观察情状的视角,有的体标记能体现情状的有界、动态阶段,如 “了1”。看例 (5):

(5)1→过了中午,2→过了下午,3→晚饭前,马老末终于露面了。(铁凝《第十二夜》)

例 (5)中 1、2小句的“了1”既表明从完整视点来观察事件,体现有界性,而且还将该事件与前文的参照时间关联起来。而有些体标记则不能推进时间,如例 (6)中第 3小句的“在”:

(6)1→她不怎么慌乱了,2眼睛闪闪烁烁的,3一定是在开动脑筋。(苏童《茨菰》)

另外,有些连动结构能凸显时间的连贯而快速的推进,体现事件的动态性和有界性。如例 (7)中的第 1小句:

(7)1→回到小镇休息几日,2两人谁也没再提起沙漠。3过去每游一处山水,4回来总爱戏谑一番,…… (赵本夫《天下无贼》)

理论上说,动词情状类型是小句情状最核心、最内层的部分;补语对事件时间进程进行凸显;体标记有双向功能,既提供观察事件的视点,又将事件拉到时轴上;连动结构体现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时间状语则是最外围的,它提供事件的时轴定位。这些因素或者单独运用,或者彼此之间互动,只要具备这两个情状特征,一般来说就能推进时间。除此,修辞关系会从小句之间的关系上制约着时间推进,如果小句具有这些情状特征,但是由于修辞关系上看该小句处于“阐述、背景、对比”等修辞关系中,那么还是不能推进时间。如 (4)的第 2小句尽管使用了包含结果类动词“到”,整个小句也具有动态性和有界性,可是由于在修辞关系上 1、2、3三个小句是一起作为第 4小句的背景说明的,因而没有推进时间。

2.3 小结

以上我们以汉语为语言材料观察时间推进,并且尝试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不仅适用于汉语,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语言的研究。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观层面用以组织语篇的修辞关系的权重,而在微观层面,不同语言会采取不同的句法手段调控小句的情状特征等等。我们将时间推进区分为三个层面也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其实三个层面之间是互动的,形成一种立体交织状态。另外,虽然我们找到了影响时间推进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要素内部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之间有怎样的互动规律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语料库的进一步研究。

3.时间推进研究与第二语言写作教学

时间推进是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时间推进的研究在二语写作教学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二语习得的写作研究近年来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 (Leki、Cumming&Silva,2008),主要研究五大领域:学习者的特点研究、写作过程研究、写作回馈研究、写作方法研究和课文研究(Zhang,2008)。探讨写作连贯性的研究并不多,学者们正逐渐意识到必须加大语篇连贯的研究力度。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写作一直是中高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体现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卡。而目前我国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明显不如其它课型的研究,语篇衔接、连贯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者们关注的目光仍然是大量连接词的语法功能、语用功能研究,对连接词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详细的描写,预测使用者将出现的错误并进行纠正 (朱湘燕,2007)。

本文认为,突破写作教学的关键不能再是基于词汇和语法点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以基于真实语篇研究得到的语篇连贯手段为依托的教学模式。时间推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连贯手段,研究影响时间推进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它们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习者科学地把握汉语时间信息,从而增强写作的时间连贯。例 (8)是一位中高级留学生的看图作文①感谢杨素英教授提供的作文。:

(8)爸爸睡觉,不理儿子。儿子画在爸爸的脸上。儿子给爸镜子看一看。爸发火了。妈妈在冲突中干涉。儿子哭了。妈有同情,爸把他的脸弄干净。父母两个安慰他们在哭着的孩子。爸爸突然离开。他回来带着画油。他给儿子再次画自己的脸。

单独看,例 (8)中的小句语法错误并不多,但很明显学生在语篇的时间连贯上做得不好。如果增加一些相应的时间推进手段就会好很多。比较简便的改法如例 (9)的划线部分:

(9)爸爸在睡觉,不理儿子。儿子便在爸爸的脸上画画,还给爸爸镜子看一看。爸爸发火了,妈妈立刻过来干涉。儿子哭得很伤心,妈妈很同情,此时爸爸走开了,去把自己的脸弄干净。然后,父母两个安慰他们在哭的孩子。后来爸爸突然离开了。他回来时带着画油,他让儿子再次画自己的脸。

要增强记叙文写作的时间连贯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通过经典范文解读叙事结构的时间信息。教师以经典的记叙文为范文,详细解读汉语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时间推进,让学生明白全篇的时间线索以及故事推进的节奏都是通过主要时间词语来调控的,段落内部的叙事结构既要抓住多事件之间的时间主线,又要合理穿插描述性、解说性的副线,主副线交叉并行才能使故事更加精彩。通过这种全局的体验使学生意识到时间在记叙文谋篇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针对微观层面的时间推进设计专项训练。我们需进一步明确补语、体标记等要素对微观层面时间推进的作用,并设计专项训练。如请学生运用 “冲、跑、找、玩”四个动词构建一个小语篇,有的学生可能会写出 “下课铃一响,他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去找同学玩。”这类句子。教师通过替换、添加等训练做引导,如改成“下课铃一响,他立刻冲出了教室,然后跑到了操场上,去找同学玩。”来让学生感受这些手段之间的联系及合适度,从而增强学生的微观时间连贯意识。或者教师还可以展示多幅图画,请学生描写事件间的联系,来把握微观的时间连贯。

第三,通过缩写训练引导学生综合把握汉语时间连贯。缩写建立在学生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它能训练学生把握主要事件信息和时间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提供易读的优秀微型小说让学生缩写为短文,观察他们在缩写过程中对原文时间信息的选择,以及采用怎样的时间推进手段整合原文相关事件等,来综合考察他们把握时间连贯的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4.结语

综上所述,时间推进是语篇发展的基本原则,亦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时间推进研究的不足,本文结合修辞结构理论,基于汉语再现了时间推进和语篇结构的关系,区分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时间推进,提出了一个时间推进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建立和深入研究对于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具有应用价值。

陈 平 1988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第 6期。

李向农 2003 《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廖秋忠 1983 《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的参考点》,《中国语文》第 4期。

屈承熹 2006 《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 (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王 伟 1994 《“修辞结构理论”评介》(上),《国外语言学》第 4期。

— — 1995 《“修辞结构理论”评介》(下),《国外语言学》第 2期。

卫真道 2002 《篇章语言学》,徐赳赳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赳赳 1996 《篇章中的段落分析》,《中国语文》第 2期。

— — 2010 《现代汉语篇章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杨素英 2000 《当代动貌理论与汉语》,载《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

杨素英 黄月圆 陈前瑞 2009 《<语篇模式:文本的局部结构 >核心观点评介》,《当代语言学》第 4期。

杨素英 黄月圆 王 勇 2009 《动词情状分类及分类中的问题》,《语言学论丛》第 39辑。

郑庆君 2003 《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6期。

朱湘燕 2007 《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第 4期。

Dowty,D. 1986 The effects of aspectual class o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Semantics or pragmatics?.Linguistics&Philosophy9.

Dry,H. 1981 Sentence aspect and the movement of narrative time.Text1(3).

Hatav,G. 1989 Aspects,aktionsarten,and the time line.Linguistics27(3).

Hopper,P.&Thompson S. 1980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Language56(2).

Klein,W.&PíngL.(eds) 2009The Expression of Time.Berlin:Mouton De Gruyter.

Labov,W.&Waletzky,J. 1967 Narrative analysis:Oral versionsof personal experience.InEssays on theVerbal and V isual A rts:Proceedings of the1996Annual Meeting,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eki,I.,Cumming,A.&Silva,T. 2008A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London:Routledge.

Seiki,A. 1998 The progressive in Japanese and temporal advancement in narrative.Belg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2.

Smith,C. 2003Modes of Discourse:the Local Structure of Tex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C.&Erbaugh,M. 2005 Temporal interpre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Linguistics43(4).

Waugh,L.&Monville-Burston,M.1986 Aspect and discourse function:the French simple past in newspaper usage.Language62(4).

Wu,J. 2003 Modeling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Mandarin:Aspect Marker and TemporalRelations.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 2005 The semantics of the perfectiveLEand its context-dependency:an SDRT approach.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4.

— — 2010 Interactions between aspect and temporal relations:A case study of the perfectivele.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1(1).

Xiao,Z.&McEnery,A. 2004Aspect in Mandarin Chinese:a corpus-based study.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Publishers.

Zhang,J. 2008 A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tudie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InPapers in Applied Language Studies12.HK:Language Center,Hong KongBaptistUniversity.

On Establish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emporal Progression in Chinese

Rao Hongq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9,China;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temporal progression;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reference time;situation;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emporal progression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iscourse development and also an importantmeans of discourse coherence.However,there is no good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analyze what factors influence it and how to analyze it.In this paper,RST is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oral progression and discourse structures in Chinese narrative,and three levels of temporalprogression is distinguished.Finally,a suitable analytical framework is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of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emporal progression ha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H195.3

A

1674-8174(2011)02-0064-08

2010-11-19

饶宏泉 (1981-),男,安徽祁门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篇章语法和语言类型学。

安徽省 A类重点学科项目“徽州方言时体范畴研究” (W2009A016);安徽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时间连贯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xjjyxm2010017)

①本文得到李向农、杨素英、徐赳赳、熊仲儒、叶文曦、黄月圆、陈前瑞、王健等先生的指教,并采纳了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胡建刚】

猜你喜欢
情状小句中观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智取生辰纲》:于‘智’的角逐中观情节之妙”教学设计
材料界面之超微观表征:“镜”中观乾坤——材料界面、微纳分论坛侧记
万法皆空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新时代粮食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维度思考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