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铸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近代洋务企业的性质初探
齐 铸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研究洋务企业的性质,对于理解洋务运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近代洋务企业是在洋务派领导下,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为目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进步企业。洋务企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
洋务派;企业;性质
嘉庆、道光之际,清朝国势日趋衰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辱内乱不断。清朝最高统治者启用当时地主阶级中比较有见识的、有能力的一群人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给予其掌握实权的机会。这些新贵们,在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族入侵的过程中,深切领会到洋枪洋炮的厉害,于是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和资源,积极“造船制械”,把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付诸实际,创办了大量的近代洋务企业,实现了中国从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的飞跃,引发了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
近代洋务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这两类企业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产生的。
清政府的近代军事工业最早起源于曾国藩所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但是曾国藩于1861年设立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在上海所设立的三个洋炮局,都没有机器设备,仍采用手工生产,规模小产量低。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应当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开始算起。从1865年到1890年,洋务派一共创建了21个局厂(见表1)[1]。
表1 1865年至1890年洋务派创建的局厂
在这21个局厂中,规模较大的有五个,即江南制造总局(沪局)、金陵机器制造局(宁局)、福州船政局(闽局)、天津机器局(津局)和湖北枪炮厂(汉厂)。军事工业的创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军大刀长矛、帆篷舟楫的落后状态,加强了清政府的武装力量,巩固了封建统治。下面就以比较典型的福州船政局为例,浅析洋务军事企业的性质。
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于1866年设立的一座规模很大的船舶制造厂,一般简称之为闽局或闽厂。
从船政局的人员构成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洋雇员和中国雇工。福州船政局从1866年创办至1907年停办,先后四次雇请英法造船技术人员到厂指导教造。第一次是船政局初创之时由日意格、德克碑招募法国洋匠共51名,协造木胁木壳船及“一切造船家伙”(指轮机、汽炉及其仪器仪表等)。第二次是1875年船政局为了改造铁胁船和新式康邦轮机,又从法国雇请了2名工匠到厂教授打造铁胁,从英国雇请3名工匠到厂教授铸造新式轮机。第三次是1897年,为整顿船政,改造新式铁壳钢甲船,船政局又从法国雇募洋员洋匠杜业尔等15名。第四次是1903年,在前批洋匠雇佣期满后,船政局又雇募洋匠柏奥镗等14名,继续教造钢甲船。这些洋匠洋员与福州船政局均签有劳动合同,与船政局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相关文献记载,日意格、德克碑的月薪是一千两白银,其他工匠教习月薪在一百五十两至二百五十两之间,合同期一般为5年。另外当合同期满之时,由船政局再支付日意格、德克碑奖金各二万四千两白银。其他洋匠也有嘉奖(主要是白银)。同时还有相应的保险(如来回往返路费,因病因事受伤体恤银)另算。在船政局设立之初,筹建了一批相关工厂(铸铁厂、模子厂、轮机厂等),招募当地建筑工人约两三千人,还有“佣工杂役”达八九百人,支付这些人的薪金数万两。1876年左宗棠奏请福州船政局每月经费白银八万两。其中用于中国员绅薪水及书役伙工约银一千二百两,匠徒工食约一万余两。使丁、运夫、挑工口粮约银四千三百余两。船政局所有工匠役夫,按其工种不同,皆有月例银。“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较技艺之优劣为准,多寡不等,加减不一。”[2]这些工匠役夫不再是封建式的劳工,而是有着现代雇佣性质,按月领取薪水的劳工。他们与船政局的关系亦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从船政局的企业管理上看。1867年沈葆桢正式就任总理船政大臣,并启用“总理船政关防”。此后历任者皆由清政府最高当局直接授命,地位崇高,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企业的自主权加大。这就使企业的管理者具有独立性,便于形成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同时外国员匠包括日意格、德克碑在内,都属于雇佣性质。船政局与外员订立合同归约,明确规定雇佣年限、任务、职责和不准违约事项,违约即废除合同令其归国。船政局任命日意格、德克碑为船政局正、副监督,其权限仅在于“承办”船政大臣所委托的事务。日意格本人也能够认真执行合同,“每事必请示于钦宪而后行”,“办中国之事,支中国之薪,可以不算外国之员”[3]。同时,船政局对企业员工赏罚分明。在左宗棠任职期间,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对于优秀者按例进行嘉奖、升迁。对于违反船政局章程的人员也同样按例进行降级、革退。这样便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使船政局具有了近代资本主义军工企业性质。
从船政局的技术引进上看。福建船政局引进的技术是轮船制造技术和驾驶技术,分别从法英两国引进。引进的方式;一是雇请法英技术人员来厂传授,即“借才异域”;二是派遣留学生到两国学习,即“借法自强”。福建船政局40年间的技术引进,共制造40余艘大小轮船。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造成驶赴天津时,“华夷观者如堵,诧为末有之奇”[4]。这是中国制船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缩小了中外造船技术的差距。同时船政局采用“请进来”与“派出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过实践证明是可取的。这为之后的清朝其他企业起到了示范作用[5]。船政局制造技术的进步和成船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使他们改变轻艺贱利的观念,更有利现代企业的建立。
从船政局资金筹措上看。船政局一直以来都把轮船当作军需品,由官府进行垄断。由于清政府国力衰弱,在役官员营私舞弊,造船、修船、养船经费常常入不敷出。光绪十三年(1887)船政大臣提出“协造”的办法。即由用船一方资助部分造船经费。协造兵船价银,由买卖双方执自行清算,“不得于官款内先为垫付,亦不得开支监造员绅薪水”[6]。“协造”的实质就是用船(买方)方出资垫付产品,这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实现产品化的转化,造船经费不再是完全由清政府拨付,“实报实销”了。这种类似于资本主义市场化的运作,有利于船政局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减少原来不必要的工耗,使之加速现代企业模式的改造。
从船政局的人员教育上看。船政局十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办厂初始,左宗棠就提出了“不重在造而重在学”方针[7]。于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成立了船政学堂(即“求是堂艺局”),分为航海建筑和航海理论两班。由于当时国内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外国水平,船政局开创了大量聘请外国教员的先例。从思想上改变了我天朝上国的观念,兴学堂、兴教育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筹办者左宗棠等当时认为法国擅长造船,所以学造船的须学习法国语言文字,要求达到能够按图自造的程度;英国擅长驾驭学,所以学航行的须学习英国语言文字,要求达到船长所必须具备的学识,能自行监造和驾驶。船政学堂还培养出了如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这样擅长驾驶及指挥的人才。所以这两个班分别由法国人和英国人主持,法文班称前学堂,英文班称后学堂。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符合当时国内实际情况,弥补了当时专业技术人才的空白,从技术上和人员上有利于近代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由以上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采用了近代机器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近代军事企业。
伴随着洋务派近代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军工企业遇到了资金严重不足和配套工业严重缺乏的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洋务派的认识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开始觉察到,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背后,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于是乎,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之后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求富为旗帜,掀起了一轮新的洋务运动高潮,创办了二十多个近代民用企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航运(上海轮船招商局)、煤矿(有隶磁州煤矿、湖北广济兴国煤矿、台湾基隆煤矿等)、金属矿(湖北大冶铁矿、遍山线银铅矿等)、电讯(天津电报总局)、铁路(开平铁路公司等)、纺织(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和冶铁(湖北铁政局即汉阳铁厂)。这些企业或官私合办或官督商办或完全官办,追其实质是清政府与私有资本相结合的产物,即官僚资本主义。本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为例,进行分析。
于1872年成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总局设立在上海,设立分局,轮船报关装货一切事宜均照《招商章程》办理。
从招商局的资金来源看。根据《轮船招商局局规》规定,该局资本为一百万两,先收五十万两,分为一千股,每股五百两。在唐廷枢的主持下,1874年实收股金四十七万六千两,基本完成创立之初的目标。到19世纪80年代,招商局不仅招足了一百万两,而且申请入股的人仍然很多,股票面值由一百两疯涨至二百两。这种公开招股的方式(股票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吸引了官僚、地主、买办的投资,促使这些人向资产阶级转化。充分反映了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近代洋务民用企业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模式正起着巨大的影响。
从招商局的管理来看。《轮船招商局局规》明确规定了招商局资本“按股均分,每百股举一商董,由诸(商)董中推举一位商总,总局和各分局分别由商总和商董主持,如不胜任可以更换”[2]。1885年由盛宣怀主持招商局工作。他一直强调“非商办不能谋其利”[8],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订了《用人章程》和《理财章程》,进一步加强了对招商局的企业化管理,增强了企业的人事财政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同时轮船招商局在买卖股票时十分注意保护企业的民族性。要求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以杜洋人借名”。如果有股东出让股票,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不准让与洋人”。这项规定保证了轮船招商局的主权归中国人所有,充分体现了洋务企业自强的宗旨,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从招商局的利润分配来看。招商局的利润绝大多数作为股息和利息被分给股民[6-10]。以一个在1874年购买了100两招商局股票的股东为例,至1893年时,前10年的总额为154.81两,后8年的总额为322.59两,1874年至1893年的18年,连本带息他一共可以获得白银447两(见表2)。
表2 招商局利用分配表单位;两
由表2可知,一方面股东通过股票获得高额股息和利润;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股票贬值和企业破产的风险。除了股息和利息之外,还有一个水脚提成制度。“拟于轮船运粮据载水脚之内,每百两提出五两,以作员内前项经费。”[9]“一年所得水脚银两,除每百两提去经典五两,又照各股东银每百两提出利银十两之外,如有盈余,以八成摊归各股作为溢利,以二成分与商总董事人等,作为花红,以示鼓励”[10]。所谓水脚提成制度,究其根本就是资本主义的佣金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官僚和买办之间的关系,使招商局总局和分局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松弛,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分配制度的建立。与此同时,招商局在利润的分配中加入了对政府的“报效”。这种将对政府的“报效”制度化、合法化就充分显示了其官僚资本主义的特征。
从“齐价合同”上看。1877年、1883年、1893年轮船招商局三次和太古、怡和公司签订“齐价合同”[11]。这其实是洋务民用企业与外国资本在势均力敌、不分胜负的情况下相互妥协的结果,客观上讲“齐价合同”的订立为轮船招商局提供了喘息的机会,有利于它蓄积力量,以便和外国资本进行新的竞争。从这一点也证明了轮船招商局是一个充分维护了清政府利益、不断与中国资本斗争的民族洋务企业。因此可以认为,晚清洋务民用企业是以官为主、民为辅的近代官僚资本主义的雏型。
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近代企业都是在一个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上的,是一场由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大变革。这就必然导致在洋务企业中激进与保守、创新与落后力量相并存,既有落后的封建残余,又有先进的资本主义[14]。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尽管一般都采用了机器生产,把大批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流水化生产,通过生产工具的革新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达到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完全改变了以往封建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手工生产。同时它们大多采用雇佣劳动力,工人们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它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差别和熟练程度而定。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已经初步具有了资本主义性质,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所谓官督商办就是由官府发起,组织,由官府直接委派人员管理,生产的产品也由官府直接调用,不通过市场调节,不计成本,不算亏盈。并且在船政局里到处是封建的人事关系,派性纷争,任人唯亲,官吏冗滥。大大加重了船政局的负担[12]。在企业内部仍然残留了大量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改革不够彻底,资本主义性质不够明显。如福州船政局直接隶属于清朝中央政府,船政大臣由清廷直接任命,有自己的品级,吃朝廷的俸禄,完全不同于西方近代的企业经理人。因此从总体上看,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可看作是保留了大量封建特征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洋务民用企业,同样也大量采用机器化大生产,雇佣劳动工人,从外国引进技术,进行革新。这种以由民间资本投资、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的民用企业,首先满足的依然是清政府的政治和军事需要,如轮船招商局在缴纳税捐上享受免缴税金的待遇,即由清政府“行知各口局卡,凡遇招商轮船历向贸易,除报纳关税外,其筹防落地等捐概行免缴”[13],这样既解决了清政府军事工业落后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又改变了海运漕运船只落后、成本高、速度慢的局面。其次才是在商言商的利润追求。又如招商局为了提高与外国轮船企业的竞争力,除了向清政府提出免除关税外,还要求政府免除诸多杂捐,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是船政局在企业管理上的经济制度的创新非但没有帮助巩固封建势力,还大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灭亡。所以说他既具有资本主义先进性的一面,又具有封建官僚落后性的一面。
综上所述,洋务派的近代企业是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剿发捻勤远略的现实需求下所创办的。它既具有先进的资本主义性质,又保留了落后的封建官僚主义;既具有爱国的民族性,又有软弱的妥协性。当然,我们应当看到近代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性是其主流,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清朝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抵制了外国军事和经济的双重入侵,延缓了清王朝的灭亡。但是新的生产力必然会引发新的生产关系。官督商办的形式从客观上反映了“代表发展资本主义的商与维持封建统治利益的官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14]。近代洋务企业既是清王朝的维护者又是掘墓人。它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它的出现预示着落后的清政府封建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1]郑剑顺.晚清史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207-208.
[2]邹范林.福州船政局经营管理问题浅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3):90-93.
[3]孔令仁.洋务运动浅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3):25-28.
[4]卢伯炜.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J].苏州大学学报,2002,(4):102-122.
[5]姜 铎.略论洋务派经济活动的若干特点[J].学术月刊,1962,(8):23-25.
[6]罗澍伟.关于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的性质与评价[J].天津社会科学,1984,(2):41-44.
[7]李鸿章.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8]夏东元.盛宣怀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9]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下册[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严亚明.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研究综述[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8-12.
[11]杨在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公司史研究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4,(7).242:248.
[12]葛吉霞.近二十年官督商办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3):65-71.
[13]罗苏文.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经营体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J].史林,2008,(2):18-32.
[14]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63-364.
Study of the Nature of Enterprises i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QI Zhu
(School of Marxism,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the enterprises in which is crucial.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 and aimed to protec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in Qing Dynasty,the modern enterprises in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re progressive enterprises with capitalist characters.Those enterprises are a precedent to modern Chinese economy,military,technology and culture.
Westernization Group;enterprise;nature
F092.6
A
1008-3634(2011)04-0057-05
2011-01-05
齐 铸(1984-),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生。
(责任编辑 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