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宇,刘路佳,张 兵,刘伟峰,周李军
(1.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14;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多波地震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GPU 提速叠前时间体偏移技术
张慧宇1,刘路佳1,张 兵1,刘伟峰2,3,周李军1
(1.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14;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信息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3;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多波地震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为了进一步提高叠前时间体偏移的计算效率,实现了在GPUCPU协同并行计算模式下Kirchhoff叠前时间体偏移技术,并进行优化。经在NvidaTeslaC1060GPU上的测试表明,GPU(GraphicProcessingUnit)的处理速度是CPU(单核)的四十倍左右。同时表明,CUDA(ComputeUnifiedDeviceArchitectare)编程为CPU向GPU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的语言环境。
CUDA编程;GPU计算;Kirchhoff叠前时间体偏移;并行计算
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对处理周期的要求却越来越短,意味着地震数据处理对计算设备的要求不断提升。近两年来,由于GPU拥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使得 GPU计算在地球物理领域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美国休斯顿的Headwave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地学数据分析的公司,开发了新一代计算平台,支持叠前地震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在平台开发中,充分利用图形卡的并行计算潜力,以支撑实时工作流程、实时可视化和实时计算。Headwave公司采用了NVIDIA的GPU计算产品,使用CUDA软件环境。通过GPU计算技术的采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的速度。Peakstream公司采用二种克希霍夫偏移计算算法的变种,对GPU加速性能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最高达二十七倍的加速结果。
地震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反褶积、叠加、偏移。其中,偏移是整个处理过程中最复杂最耗时的环节。偏移的方法有很多种,叠前偏移和叠后偏移、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等。三维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是一种常用的偏移方法,具有成像精度高,偏移速度较快的特点,适合于横向速度变换不太大地区的地震数据处理。若将该方法用GPU进行提速,会进一步缩短处理周期,提高计算效率,加强实用化程度。
GPU是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ProcessingU-nit)的简称,是目前通用计算机系统中专门从事图形计算的单元,其应用极为广泛。与常规CPU不同的是,GPU中大部份晶体管被用来进行数据处理(见下页图1),只有少量被用作数据缓存和指令流控制。因此,GPU特别适合运行单程序多数据流的数据并行处理任务,即主要支持SPMD并行计算模式。目前,GPU的计算性能已达1TFLOPS。
CUDA(ComputeUnifiedDeviceArchitecture,计算统一设备架构)是NVIDIA公司2007年推出的GPU通用计算产品,是一种将GPU作为数据并行计算设备的软、硬件体系。CUDA采用了比较容易掌握的类C语言进行开发,开发人员不必重新学习语法。CUDA将用于GPU上计算的并行代码用NVCC编译器编译,用于CPU上进行计算的串行代码用标准的C编译器进行编译。此外,CUDA除了提供C语言编程接口外,还提供Fortran语言编程接口。这里,我们利用C语言调用CUDA子程序,来实现基于GPU的叠前时间体偏移算法。所用的GPU设备是NVIDIA公司生产的TeslaS1070,包含四块TeslaC1060卡,每块有240个核,主频为1.30GHz,浮点运点能力达到1TFLOPS。
图1 CPU与GPU晶体管的使用Fig. 1 GPU use more transistors in computing
一般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是按输出道的观点,把一个输入的地震道振幅按Kirchhoff积分偏移公式,发散到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上,这种方案适合小规模数据体计算。但是,在进行大规模数据的积分法叠前成像处理时,该方案的缺陷就非常明显:由于偏移孔径很大,导致输入数据的重复次数很多,大大增加了I/O量。为了克服这一缺点,作者在本文采用适于大规模数据的三维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体偏移方法。
与一般的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不同,该方法是按共偏移距数据体进行偏移成像,其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1)数据按偏移距进行排序。
(2)对每个共偏移距数据体进行并行体偏移计算;按共偏移距数据体中的Inline线分配作业,每条线一个进程;每个进程的成像输出空间大小,等于叠加后的全局成像数据体,放在局部盘上。
(3)一个共偏移距数据体偏移完后,规约收集每个处理器对应的局部盘上的成像结果;把规约叠加后的结果移到全局盘上;清除局部盘上的空间,为下一个共偏移距数据的偏移做准备。
(4)所有偏移距的数据偏移完,全局盘上就有了所有偏移距数据对应的成像结果;重排序可以得到每点的成像道集;成像道集修饰叠加,可以得到最后的叠前偏移成像结果。
图2 叠前时间体偏移流程图Fig. 2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seismic prestacktime migration
GPU的优势在于天生的并行计算体系结构,但在逻辑判断、非线性寻址等方面,却远不如CPU。因此,使用GPU处理数据并行任务,而由CPU进行复杂逻辑和事务处理等串行计算,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作者的研究,正是在GPUCPU协同并行模式下实现的。
(1)首先基于上述流程,对算法进行并行分析。可以看出,该方案主要有两层循环,外层的偏移距循环和内层的道循环。由于GPU的显存有限,只有4G,所以采用将道循环在GPU上运行的方案。
图3 算法各部份计算时间统计Fig. 3 Time statistics of algorithm of each part
(2)在初步确定并行方案后,对程序中的各个子函数进行时间测量,找出其中的“热点”函数,着重进行GPU改造。图3为算法各部份计算占用时间的统计,由图3可见,偏移内核函数(pstmkir3dnew)占用了绝大部份的计算时间,而FFT计算时间及GPUCPU数据传输时间分别各占2%,其它函数计算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主要关注偏移内核函数的优化。
基于GPU的内核函数优化,最重要的是如何分配线程层次。对GPU而言,有三级并行层次,即:线程、线程块,线程网格。作者在本文中方法基于成像体空间分配线程层次,每个线程计算三维成像体横截面的一个成像点,将整个成像横截面规则地分成多个线程块,再由整个线程块结构组成一个线程网格,结构见图4。
图4 线程分配策略Fig. 4 Thread allocation strategies
通过以上步骤,基本上实现了算法的GPU改造。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效率,还需要做一些算法优化。
(1)减少数据I/O时间。我们知道,在传统的集群计算中如何降低数据I/O消耗非常重要。在基于GPU的计算中,由于GPU的计算速度非常快,所以数据I/O问题更加显著。
前面已经提到,CUDA具有三层并行层次,相对于这三个层次,CUDA也提供了三层存储器结构:①线程本身的寄存器和局部存储器;②线程块的共享存储器;③线程网格的全局存储器。此外,还有两种只读存储器:常数存储器和纹理存储器[2]。相对于GPU的高速计算能力,GPU对片外存储器的访存具有较高的访存延迟。为解决这一难题,就要充分发挥各种存储器的作用。例如:将一些全局常量存入常量存储器,以便利用GPU上的常量cache减低对片外显存的访问量。
(2)利用CUDA提供的一些快速计算函数。在不影响精度的前提下,可以使用CUDA所提供的内建函数,来提高计算效率,如:__sinf(x),__fdividef(x),__expf(x)等。
通过上述算法优化,可使基于GPU的叠前时间体偏移计算效率速度提升近四十倍。
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及运算效率,作者采用某三维数据进行了数据测试。该工区覆盖面积为54.17km2,总道数达594 ×104,记录时间6s,采样2ms,数据总体大小为73GB。该工区的特点是有负向背斜构造及大倾角构造,偏移参数为:成像网格为25m×25m,最大偏移孔径为8000m,最大成像角度In_line和Cross_line方向分别为60°和30°,测试环境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环境Tab. 1 Test environment
偏移剖面局部图如下页图5所示。在图5展示的两个剖面,从视觉上看不出差别。为了比较CPU计算结果和GPU计算结果的精确误差,我们采用下述的均方误差公式,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与统计,如下页图6所示,纵轴为百分比,横轴为相对误差大小(千分之)。
通过分析计算,偏移剖面的均方误差大小为:0.002%,其中相对误差小于0.1%所占的比重为85.48% ,可以说明基于GPU的三维叠前时间体偏移算法是正确的。计算时间如下页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GPU单卡相对于CPU单核的加速比约为四十倍。
作者在本文中实现了基于GPU的三维叠前时间体偏移技术,经在NvidaTeslaC1060GPU上的测试表明,GPU的处理速度是CPU(单核)的四十倍左右。该方法为将来做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同时表明,CUDA编程为CPU向GPU的转化,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的语言环境。经过此次技术积累,要加快偏移新方法以及其它处理技术向GPU平台的移植进度,以适应当前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
图5 某三维数据测试结果局部剖面Fig. 5 Image after pstm on CPU and GPU
图6 误差统计图Fig. 6 Error statistical figure
表2 某三维数据测试时间对比Tab. 2 Time contrast diagram of test 3D data
[1] 赵改善.地球物理高性能计算的新选择:GPU计算技术[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5):399.
[2] 张舒,褚艳利,赵开勇,等.GPU高性能运算之CUDA[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 张兵,赵改善,黄俊,等.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在CUDA平台上的实现[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31,(6):427.
[4] 王华忠,蔡杰雄,孔祥宁,等.适于大规模数据的三维Kirchhoff积分法体偏移实现方案[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7):1699.
[5] 孔祥宁,赵改善,王华忠,程玖兵.叠前偏移计算中多文件并行 I/O技术[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5,27(2):97.
[6] 刘国峰,刘洪,王秀闽,等.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的两种走时计算及并行算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1):131.
[7] 邹振,刘洪,刘红伟.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角度道集[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5):1207.
[8] 滕人达,刘青昆.CUDA、MPI和OpenMP三级混合并行模型的研究[J].微计算机应用,2010,31(9):63.
[9] 李博,刘国峰,刘洪.地震叠前时间偏移的一种图形处理器提速实现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245.
[10] 李肯立,彭俊杰,周仕勇.基于CUDA的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2):4474.
TP332
A
1001—1749(2011)05—0568—04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9AA01A140)
2011-03-22 改回日期:2011-06-19
张慧宇(1983-),女,硕士,现从事石油物探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