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达 周 元 蒋松琪
食管胃交界部是指连接食管远端与胃近端的区域,发生在该区域的腺癌称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目前常用的AEG分型是德国医生Siewert提出的Siewert分型[1],SiewertⅡ/Ⅲ型AEG在生物学上更接近于胃癌,通常遵照胃癌的处理规范。其手术方式有近端胃切除及全胃切除术,目前对2种术式的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我院近年来将改良空肠间置术应用于SiewertⅡ/Ⅲ型AE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并与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术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对70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因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改良空肠间置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1岁;对照组(食管残胃吻合组)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TNM分期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
作上腹部正中切口,充分显露术野,行规范的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实验组:将距Treitz韧带15 cm和60~70 cm处的空肠作Braun吻合,形成1个长约40~50 cm的空肠袢,结肠前提上,将袢中间长约15~20 cm的空肠间置于食管和残胃间(以两处吻合口无张力为原则),分别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和残胃前壁-空肠侧侧吻合,再分别于残胃前壁空肠吻合口远侧2 cm及输入袢距食管空肠吻合口5 cm处,各用丝线结扎阻断肠管(图1 ),对照组常规行食管残胃吻合,见图2。
图1 丝线结扎阻断肠管图 图2 常规食管残胃吻合图
全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为术后1年,其中实验组随访30例、失访5例;对照组随访32例、失访3例。观察两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情况,并通过胃镜检查了解炎症的程度。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分级采用1999年我国反流性食管病研讨会制定的内镜诊断及分级标准[2]:0级,正常;Ⅰ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Ⅱ级,有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或溃疡。营养状况判断指标:患者术后1年体重变化及血浆营养参数(血红蛋白、总蛋白)。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中5例出现烧心、返酸症状,胃镜检查均为Ⅰ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6.7%;对照组32例中有26例出现返酸、吐苦水等症状,胃镜检查Ⅰ级2例、Ⅱ级10例、Ⅲ级14例,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81.3%,两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1),且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反流性炎症要严重。
术后1年,实验组血红蛋白及总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体重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两组术后营养状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营养状况(± s)
表1 两组术后营养状况(± s)
组别例数血红蛋白(g/L)总蛋白(g/L)体重下降(kg)实验组3011.4±2.7△60.3±9.0△2.0±2.5△对照组3210.2±2.155.6±7.33.3±2.7
注:△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近20年来,由于AEG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因而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SiewertI型AEG行近端胃及部分食管切除已无异议,而对于Ⅱ/Ⅲ型AEG是行近端胃切除还是全胃切除术目前尚有争议[3]。传统的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术,由于操作简单,消化道重建后接近于正常生理功能,而在许多医院广泛开展。但人们发现,传统的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术后由于喷门的缺失,机械性抗返流结构的破坏,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给患者带来持久痛苦,造成患者饮食种类、数量严重受限,甚至拒食,发生营养不良甚至衰竭[4],我院既往也曾有类似的病例发生。因而部分学者主张放弃近端胃切除,而以全胃切除代替,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此术式可有效防止食管反流,并有吻合张力小、可对肿瘤进行大范围的根治性切除等优点。但术后存在因食物过快进入小肠引起的倾倒综合症,且全胃切除、十二指肠后机体对铁、维生素B12等的吸收减少,可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情况。
为避免以上2种重建方式的缺点,近年来一些新的术式不断出现。我们从改良空肠间置术在全胃切除的应用中受到启发[5,6],将其应用于Ⅱ/Ⅲ型AE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改良空肠间置又称为功能性空肠间置,由于15~20 cm长的顺蠕动空肠间置于食管和残胃间,能有效阻止和缓冲消化液的反流,因而实验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置的空肠增加了残胃储存量,延缓了食物的排空,而食物又经过十二指肠,与胆汁胰液充分接触,直接刺激了各种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得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更为完全充分,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体重的恢复,营养状况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当然,本实验操作相对复杂、费时,围手术期潜在风险加大,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但此术式能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远端残
胃,避免了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接近正常生理通道,且有效降低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因而,我们认为,本术式在AEG行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1]Siewert JR,Feith M,Stein HJ.Biologic and clinical variation of adenocarcinoma at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relevance of a topgraphic-anatomic subclassification〔J〕.J Surg Oncol,2005,90(3):139.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方案〔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326.
[3]苗智峰,王振宁.食管胃交界部腺癌诊断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5):406.
[4]Kim EM,Jeong HY,Lee ES,et al.Comparision between proximal gastrectomy and total gastrectomy in early gastric cancer〔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09,54(4):212.
[5]郝希山,李 强,尹 健.全胃切除术后不同代胃术式的评价〔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34.
[6]薛英威,丛玉布,杨明德,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3种消化道重建术对比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