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晓林
灵山歌者
文◎郭晓林
1945年,为争取和平建国,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得知从上饶集中营脱险出来的冯雪峰也在重庆,便挤出时间,在9月上旬的一个晚上约见了他。
冯雪峰何许人也,让毛泽东在百忙中还如此惦记?
◎新时期出版的冯雪峰诗集《灵山歌》封面
◎冯雪峰
冯雪峰是现代作家、诗人和鲁迅研究专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发表了不少诗和散文。
1903年6月2日,冯雪峰生于浙江东部义乌一个山村的普通农家。这里古属越国,是著名的“报仇雪耻之乡”。冯雪峰自称是“纯粹的山里人”,他质朴、耿直、倔强的个性气质就来源于故乡“民风的强顽”。1921年秋,冯雪峰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老师朱自清、叶圣陶等的指导下,他参加了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写作新诗,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4人合编了两本新诗集,均以湖畔诗社名义出版,此后便有“湖畔诗人”之称。冯雪峰冲破旧诗的桎梏,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童心、农民的质朴,在大家习焉不察的常情常景中,奏响了青春的旋律,写出了飘忽的意象。他的诗,是完全割了辫子、放了脚的新诗,不讲格律,不事打扮,披发跣足,但诗情却洋溢在散漫的文字中,甚至在文字之先或文字之外,表现出无拘无束的“五四”精神。冯雪峰也因此被誉为“20年代初报春的纯真的人民诗人”,理所当然得到了胡适、郭沫若、周作人、朱自清等名家的赞许。毛泽东在南方工作时,已读过并注意到了冯雪峰的诗文,并起了结交之心,曾托人带话,希望冯雪峰能去广州一起参加大革命。
冯雪峰也是党的优秀领导人。早在1927年6月,李大钊的牺牲深深影响和激励了他,他在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他和鲁迅等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还担任过左联党团书记。后任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和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
毛泽东与冯雪峰神交已久,但直到1933年12月,冯雪峰奉党组织的指示来到江西中央苏区,两人才得以见面。毛泽东与冯雪峰一见如故,经常一起谈论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
在作家队伍中,冯雪峰是唯一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到达陕北不久,中央便派他担任中共中央驻上海办事处副主任,行前由周恩来、张闻天和毛泽东亲自向他交待任务。
◎茅家岭监狱旧址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高峰,随即在各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2月26日,冯雪峰在浙江义乌县神坛村的家中被捕。1937年,冯雪峰因写作以二万五千里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回到家乡后,一直用的是原来的名字冯福春。1941年初,在金华城里一家报社工作的朱姓青年出于义愤,将国民党特务机关1月25日查封国际新闻社金华办事处等暴行写信告诉冯雪峰,不料这封信在邮电局被国民党宪兵查获,宪兵逮捕了这个姓朱的进步青年,又顺藤摸瓜,逮捕了冯雪峰。由于那青年信上写的是冯福春,被捕后也只说冯福春是“很有学问的人”,因此国民党宪兵特务并不知道冯福春就是共产党要人冯雪峰。虽然敌人什么证据也没有拿到,还是把冯雪峰押往了金华宪兵连驻地。审讯中,冯雪峰既不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也否认与新四军有任何联系,只强调说:我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是研究历史的,因日本人占领了上海回到家乡养病的。他还要求:你们不应当无故抓人,我要求立刻放我出去!尽管如此,冯雪峰的合理诉求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被投入了国民党军统特务专门囚禁政治犯的茅家岭禁闭所。在茅家岭禁闭所关了1个月后,冯雪峰染上了极易致命的回归热病。怕他死掉,特务们又命人将奄奄一息的冯雪峰用担架抬到了距茅家岭不远处的周田村——上饶集中营总部所在地的特训班。
战士毕竟是战士,仿如调换了一个新的战斗岗位,冯雪峰在狱中一边同病魔搏斗,一边担负起了领导集中营内斗争的重任。在集中营里,冯雪峰不但同被俘新四军中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还成功地领导党员和全体被俘新四军战士抵制了敌人炮制的集体自首阴谋,并帮助多名战友逃脱囚笼。
在生与死、拷打与疾病的磨难中,冯雪峰就像他自己所称的是“一个独栖的豹”,以诗来低吟、呐喊。著名诗人绿原曾热评这些诗是“高纬度地区的电离层的极光现象,其罕见的悲壮美已足以奠定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后人永远景仰的”。《灵山歌》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满怀悲愤,激情奔涌,蕴含着一种奇异的生命的光彩,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格的力量,一种难以企及的摄魂夺魄的崇高的诗美。
灵山是上饶北部一座连绵而陡峭的大山,囚于上饶城南集中营的冯雪峰每天都遥望着这座“奇异”、“伟美”、“不屈”、“诱人”的高山,联想起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在那里发生过的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深情怀念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方志敏。怀着“对于不屈的英烈的哀念和敬慕”,面对艰难境况,他坦荡无畏,打开感情的闸门,一行行诗句跳跃着奔涌了出来:
我们望得见灵山,
哦,怎样奇异的山!
从这山,我懂得了历史的悲剧的不可免,
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为什么奔赴那悲剧而毫无惧色,而永不退屈!
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生来就为世界的理想的实现,
我懂得了一切的山川的秀丽的由来,
为什么它总有一种神奇的秀色在隐现。
从这山,我看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的灵魂;
他永远被人类自己的伟大不屈的力所旋动,
他永远渴血似地渴求着这力的奇异的美。
一座不屈的山!
我们这代人的姿影。
一个悲哀和一个圣迹,
然而一个号召,和一个标记!
◎冯雪峰一家与鲁迅一家在一起
1941年8月12日,作家萧军、艾青等一起来到毛泽东在延安的住处作客,就在谈话快要结束时,萧军向毛泽东讲述了冯雪峰于“皖南事变”后被捕的消息,并以十分恳切而又焦虑的口吻对毛泽东说道:“主席,请营救冯雪峰!”毛泽东一听,当即站了起来,向坐在他身旁一同倾听作家意见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和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凯丰问道:“有人营救过没有?”回答说不知道。毛泽东听后立即指示陈云:“赶快了解一下情况,如还没有营救,一定要尽快营救冯雪峰!”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刚招待作家们吃完饭,凯丰就把拟好的营救电报送交审阅。这是发给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电报,内容是让南方局尽一切努力设法营救冯雪峰出狱,陈云同志看后也表示赞同,当即交付电台拍发。
在上饶集中营,一天,特务总教官肖芬找冯雪峰谈话,问他是否认识胡秋原,是否还有一个名字叫冯雪峰。冯雪峰心里一怔,很快又定下心来,毫不犹豫地说胡秋原是国民党,以前是陈铭枢派,现在不知道是哪一派。而自己曾在胡秋原主编的杂志写过文章,用的是冯雪峰的笔名。原来,中共中央南方局接到延安的电报后,时任南方局常委的董必武立即亲自找到胡秋原,让他保释冯雪峰,这才有了上面的对话。1942年11月底,在党中央及友人郭静唐、宦乡的多方营救下,在上饶集中营被囚禁了1年又10个月的冯雪峰终于被保释出狱。稍事调养极度虚弱的身体后,冯雪峰于1943年5月到了桂林。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知道情况后立即请他来重庆养病。6月初,当冯雪峰出现在曾家岩50号周恩来面前时,周恩来热情地张开手臂拥抱他,庆贺他的新生。这以后,既为养病,又为便于工作,南方局安排他住进作家书屋,并恢复了他在上海时使用的名字冯雪峰。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冯雪峰在重庆公开活动,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个人名义做统战工作。
1945年9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在红岩村,于国共谈判正紧张的时刻,毛泽东同分别十年、既是战友又是老朋友的冯雪峰再次紧紧交握了双手。出狱后,冯雪峰得知毛泽东曾亲自指示营救他,满心感激都化在这紧紧一握之中。毛泽东关切地询问冯雪峰在狱中的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并高兴地提及自己看过他最近发表的《奴隶与奴隶主义》,狱中诗集《真实之歌》和《灵山歌》,以及杂文集《乡风与市风》等,并夸赞都是好诗好文,是几年来看到的文章中较好的。自己的文章和诗作得到毛泽东这样高的评价,让冯雪峰喜不自禁。两人又是一番尽兴畅谈。冯雪峰那天是穿着一件青灰色旧长衫来见毛泽东的,会谈快结束时,他指着自己身穿的长衫对毛泽东说:“主席,这是瞿秋白同志在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时,和我告别时送给我的。如今已再见不到他了,就让这衣服做了他的代表吧。”毛泽东神情凝重,过了片刻道:“秋白是个好同志,牺牲得太早太可惜了!”两人一起沉入了对战友的无尽追思之中。
解放后,冯雪峰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于1951年创作了电影《上饶集中营》,在全国各地城乡广泛放映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毛泽东称赞为“一部深刻的影片”。
杨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