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良骏
赤子爱国情 家国春秋路
文◎饶良骏
2011年4月30日,是爷爷饶国梁离开世间、离开亲人整整一百年的日子。
爷爷牺牲于辛亥年的广州起义,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烈士”。
爷爷的一生很短暂,短暂得来不及留下自己的骨血,就以23岁的年纪与娇妻天人永隔。爷爷的事迹很感人,他是我们后人心中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爷爷的牺牲很壮烈,那生命之光照耀在大家心中,照亮了亲人们前行的道路。他追寻真理、坚忍不拔,为挽救民族危亡慨然赴死的情操,感染、激励、引导着亲属——既直接影响了妹妹国模、弟弟国材的人生轨迹,也对侄女友瑚、嗣子有容的人生选择起到了深刻作用,并对子孙后代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启迪。此后百年,我们家族成员沿着他的足迹走过一条长长的家国春秋路,一条向往光明的路。
爷爷饶国梁,字作霖,出生于1888年,大足县云路乡(今国梁镇)人。幼年时入私塾发蒙,秉性慧敏,聪颖好学,能诗善文。性情豪爽,意志刚强,不畏强暴,爱打抱不平。14岁时进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学习,由于目睹国家贫困人民苦难及列强瓜分中国之现状,对日益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好议论时政,抨击守旧思潮,引起国文教习兼学监何霞成的反感,视其为“无顾忌大言”者。一日大加训斥时,爷爷不服,顶撞继而以窗棂击打学监,未及毕业即被学校斥退。1907年,因家境贫困,无力远游,爷爷乃就近投江津蚕桑传习所。由于学无所得,且蚕桑并非宿志,爷爷提前离所回家。适逢其父亲去世,田土典卖,家中经济困难,只得靠其母亲打草鞋、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不久,爷爷同他母亲商议外出读书,但是未经许可,便暗中取得六百文钱急奔而去。一路餐风露宿,辛苦劳累,刚到成都就大病不起,幸得同寓璧山县人蒋大章资助治愈。当时四川陆军弁目队正在招考,爷爷弃文学武,投入四川陆军弁目队,成绩优秀。
1907年冬,詹树棠、刘绍锋等拟在宜宾起义,爷爷同熊克武等同志前往参加。可惜因走漏风声,清军严防,起义未成。爷爷后返成都,不久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深受学监陈宦器重。在此期间,爷爷读了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文章,受到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立志革命。20岁生日期间回家时,爷爷与在川东师范学校读书时即加入同盟会的长兄(即我的大爷爷)国栋交谈,革命志向一拍即合,返校后即加入同盟会,并先后介绍杨森等人入会,以求共图大业。
◎任四川清军65标见习官时的饶国梁
1909年毕业后,爷爷被任命为川军65标见习官。面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他深感本省陆军中的同志过少,难以举义,便弃职由成都潜往重庆,借住大足老乡处,密函兄长来渝会晤。爷爷告诉国栋大爷爷,他决意离开成都,到军队中革命同志众多的地区组织力量,准备起义。听说云南讲武堂教官有方声涛、赵时康等同盟会员,又闻陈宦在滇,可往依附,爷爷便决心去云南。临行时赋诗明志:
我材终有用,遮莫自沉沦。帝国名虽旧,英雄志尚新。痛心伤黎首,拼命趁青春。浩浩乾坤气,营营父母身。此身难报本,得死可成仁。忍拭乡关泪,遨游洱海滨。
8月,爷爷胸怀献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豪情壮志踏上征途,途中写成《己酉八月赴滇》表达革命激情:
餐风宿露苦奔波,易水寒兮吊古歌。久辞家山魂梦远,头颅欲试剑初磨。
爷爷到昆明后,才知道陈宦已去奉天。数月奔走,也难见同盟会友,吃饭栖身都成问题。面对挫折,爷爷革命意志日益坚强,写下诗篇:
成败原来听在天,愈遭挫折志弥坚。轩辕灵爽当冥佑,暗渡子孙离九渊。
年底,爷爷追随恩师陈宦北上,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奉天之行。在沈阳任讲武堂教官教了一段时间军事课后,他发现东三省系清室故土,对革命党人防范颇严,难以发展革命势力,便再次弃职。
1910年4月,爷爷来到革命力量集中的上海,任中国公学舍监。其间同但懋辛等革命党人共同进行有关武装起义的策划、联络和军械运输工作,对运往广州的军械物资,或乔装阔少,或扮成苦力,想方设法参与运送。8月,爷爷接到董懋书来信约他回云南,遂重返昆明。途中作诗表明革命心迹:
北来南去春复秋,西风萧飒动人愁。萍飘只剑孤身在,志士心肝索虏头。
爷爷在云南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发展同盟会组织,密谋革命,已抱定献出生命之决心,并以诗向母与兄告别:
伤哉兄与母,陟屺且瞻岗。不克成名世,何为恋故乡。尽忠难尽孝,无志即无光。到处青山在,好收白骨藏。生平虽有限,来日正方长。从此永离别,势将夙愿偿。
1911年初,黄兴受同盟会首领孙中山的委托,执行1910年11月在槟榔屿开会的决议:在广州起义,于香港跑马地设统筹部,由黄兴任部长,派人联络会党准备起义。此时爷爷在昆明暂居旅店,展望革命发展形势,预感报国有日,作诗“努力加餐饭,年华去复来。高歌拨剑舞,举酒把诗陪”以自勉。2月,爷爷收到黄兴来信,立即按信中要求邀陈汝环、彭家珍等6人辗转来到香港,与从国内各地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赶来的会友集结。起义前夕,爷爷被选入冲在第一线、负发难领导之责的起义中坚队伍——选锋队(敢死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911年4月27日,即农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起义军兵分多路,攻两广总督署、水师行台、督练公所等处。爷爷被编入四川队,扼守莲塘街,堵截援敌,以保证进攻总督府刺杀两广总督张鸣歧战斗的胜利。黄兴率百余人分别从督衙前后门攻入,总督张鸣歧听见枪声慌忙逃去,命全城清兵重重包围起义军,双方展开殊死搏斗,不少勇士毙命。爷爷与熊克武等人冲出重围,散入街道两侧店铺,利用走廊、墙壁、梁柱作掩护,阻击清兵。战至晚9时,起义军因损失过大,人员越来越少,在敌人援军不断涌来之际,只得且战且走,准备出城。爷爷走在最后,与队伍失散,因道路不熟,行至北大门,迷失方向,误入清军营。敌兵边开枪边包围,他举枪还击,不幸手臂中弹负伤,敌兵纷纷扑围,终因寡不敌众,力竭被捕。初受清军的审讯,敌人软硬兼施,诱使爷爷变节。可他大义凛然,无所畏惧,但求速死。问官以激将法说:“观汝所供履历,似非无学识者,何不将生平抱负及此次计划,逐一供出,使人知中国革命之价值,岂不更胜一筹乎?”爷爷怒斥敌人:“吾辈不死,国民不生,牛马奴隶,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最后要来纸笔,奋臂一挥,洋洋千言,宣传革命大义,鼓吹恢复中华,写下了绝笔书。3日后,即1911年4月30日,爷爷被清军杀害,与同难71人丛葬于黄花岗。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高度了评价这次起义,称其“与武昌之役并寿”。1925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为黄花岗72烈士殉国纪念日,全国举行祀典。1929年7月,民国政府拨专款,在爷爷的家乡云路场场口落成饶国梁烈士纪念馆。1946年,为纪念爷爷,国民政府批准将爷爷的故乡“云路乡”以爷爷的名字更名为“国梁乡”。
抗日战争时期,国模姑婆在日寇大兵压境、国内却难形成民主团结同仇敌忾局面之际,曾在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数次沉痛地怀念爷爷,为他肩负对国家之忠、对父母之孝、对夫妻之义、对手足之情的多重重担,当国家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时,却不惜为国舍命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动情撰文:“在九泉忙吗?苦吗?颓丧吗?同志们都在努力,你还在努力吗?祈盼梦魂告知。”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手足之情、兄妹之爱。国梁爷爷为家人及子孙后辈塑造的人生标杆及留下的精神财富,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疏淡,在他离去以后,饶氏家庭成员受他的影响,一直在真理求索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苦苦追寻。
1909年,国梁爷爷与同乡善良贤惠的覃惠仙女士结婚。婚后,两人只在一起生活短暂数天就毅然分别。1910年底,因长期在外奔波忙碌忍受思亲之苦,爷爷写出“夫妻相结发,本是好姻缘,怎奈国多难,无心暇鼓弦”的诗句,向发妻倾述衷肠。爷爷离世后,因寒酸而无遗产,惠仙婆婆生活清贫,虽素餐都难以保证,仍泰然自安,无怨无悔。后承母命,抚养弟弟国材的儿子有容为子,悲痛之情才稍得分散转移,也使其年老有依。婆婆在幺弟国材一家的关照和陪伴下,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但近50年的独身岁月,贯穿着对亡夫的长久思念与神伤,以致双目失明,后于1956年辞世。
爷爷有兄弟3个、姐妹4个,除3个姐姐早年出嫁外,其余4个兄弟姐妹感情甚笃,在革命的道路上相互影响、相互勉励。爷爷早期受大爷爷国栋等人影响,参加同盟会,国模姑婆和国材爷爷又受国梁爷爷的影响,以其为楷模。饶氏子侄刘文化、饶友瑚、刘参化、刘圣化、刘纯化(夏静)、饶有容等在父辈的影响下,也相继投入了革命。因此,饶氏一家被乡人称为跨时代的革命之家。
有胆有识国模姑婆。抗日战争时期,从“教育救国”转向“实业救国”的国模姑婆以精心经营的红岩嘴大有农场为依托,积极参加各种支援抗日救国的活动,并冒着极大的风险接纳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此居住。在生活上,国模姑婆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白色恐怖中,国模姑婆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掩护前来红岩的同志。在近8年时间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与国模姑婆同安危、共患难,亲密无间,情同一家,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国模姑婆也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高度评价:没有刘太太,哪来我们的红岩哟!1946年5月,南方局迁往南京后,国模姑婆对党的工作仍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坚守在红岩,庇护地下党,并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可惜的是,姑婆的入党申请被批准后,介绍人胡启芬被抓捕,囚于渣滓洞,继而光荣牺牲,组织关系中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国模姑婆十分照顾。1954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姑婆担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6月14日,国模姑婆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
屡挫不馁国材爷爷。国梁爷爷之弟饶国材,是我的亲爷爷。受国梁爷爷榜样力量的感召,国材爷爷也像他的二哥一样具有追寻真理、矢志革命、百折不挠的韧劲。他于1924年在重庆铜元局当钳工时,即在地下党员黄中元、何伯铮领导下参加工运工作。1927年在中法大学由学生黄中元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31日,国材爷爷动员铜元局工人参加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重庆万人集会,在当日的惨案中受伤,从人堆中逃生,自此失掉党组织关系,直到1936年7月才由地下党员邓耕丛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爷爷随即又介绍侄子刘文化入党,不久,国模姑婆的3个子女也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跟随两人秘密参加了共产党。1936年秋至1940年,国材爷爷先后任重庆四川省立高工机械科实习工厂指导员和重庆南岸弹子石瑞新机械厂(即高工校)地下党支部书记,积极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943年,经董必武同志同意,铜梁东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爷爷等人先后在铜梁西泉、白甲林、马六湾开矿井,以东山煤矿老板的身份掩护地下党同志,并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宣传党的方针,积极组织群众。1949年,与上级党组织正式取得联系的爷爷以铜梁中心县委顾问的身份,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统战工作,策应大足解放。解放后,爷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出色。
热血女儿友瑚姑姑。国材爷爷之女饶友瑚是我的大姑。她在重庆二女师时,就同李中慎、徐淡庐等积极组织同学下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推进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友瑚姑参加了在漆鲁鱼寓所正式成立的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重庆救国会),分工在学生中建立救国会组织。7月,友瑚姑即四处串联,通过《商务日报》周刊部举办署期新闻学讲习班,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正当她积极筹划成立秘密的重庆学联时,接到二女师学校发给她的默退通知,十分气愤,决心到上海去找共产党。1937年春,友瑚姑在上海终于找到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在中学教过书,到纱厂当过夜校教员,做过短时间的女工,积极参加地下工运、学运。“八一三”事变后,日寇进攻上海,上海一片混乱。当时她与作家贝叶(原名冯季定,后改冯定,文化界有名人士)结婚不久,党组织决定转移贝叶去新四军工作,友瑚姑因长期奔波劳累、工作条件艰苦、生活清贫而染病未能与其同行,便留在上海。夫妻分手后,她带病坚持工作,救护抗战军队伤病员,救济疏散难民。1939年初辗转回重庆后,终因肺结核于年底病逝,年仅21岁。友瑚姑的生命犹如烟花,拼尽全力冲向天空毫无保留地燃烧,光芒四射,短暂而耀眼。国模姑婆的3个子女也是在这种热情的理想光焰映照下勇敢地冲出暗夜走向光明的。
国梁嗣子有容父亲。国材爷爷之子饶有容,是我的父亲,系同辈中男孩里的老大,出生后奉曾祖母之命过继给二爷爷国梁,成为惠仙婆婆之子。懂事以后,不管在外读书还是工作,始终牵挂着他的惠仙妈妈。结婚后,父亲把家安在国梁乡,与我母亲一道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侍奉婆婆度过幸福晚年,直至养老送终,尽到了嗣子之责。在革命的道路上,父亲也奉献了自己的力量。1948年上半年,父亲对中共大足特支书记刘子林的革命工作给予了支持和配合,并于12月加入共产党。1949年初,父亲担任国梁支部的交通联络,受党组织安排,在国梁乡以夫妻名义为掩护,进行党的活动,组织地方武装迎接解放。其间曾深入匪穴,在树林里同土匪头子谈判,我母亲戴静玲则为党组织活动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2月17日,新成立的大足县委11名同志、驻大足解放军与大足地下党员胜利会师,父亲作为国梁乡地下党员,迎来了这一久盼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校、重庆456兵工厂、合川华安煤矿、绵阳专区工业局、绵竹磷肥厂、绵竹清平磷矿等单位工作。1992年,父亲病逝。
◎饶氏子孙在饶国梁纪念碑前
天国不远,亲情永驻心灵。我多想通过这篇文章与过去对话,向爷爷传递新世纪的信息:他与同仁当年为国舍命,鲜血没有白流。百年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祖国一步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人民一天天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虽然我们祖孙所处的时代迥异,但我们的事业一脉相承,我们的热血同为祖国流淌。从昨天的觉醒,到明天的复兴,希望的火炬代代传承,都是为着共圆一个梦——振兴中华;都为实现一个心愿——祖国万岁。
杨山山】